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人們一直擔憂白內障手術有可能導致AMD進展,這種風險可能是由于移除或置換晶狀體后,光暴露(特別是藍光)增加,盡管一些置入型晶狀體最近已采用藍光過濾器。
為了搞清楚其中的關聯,Mitchell和同事進行了澳大利亞白內障手術和年齡相關黃斑變性(CSAMD)研究,對悉尼Westmead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的65歲以上患者進行了隨訪。每年進行視網膜攝影,應用藍山眼科研究(BMES)中的Wisconsin黃斑病變分級系統進行分級。早期AMD:模糊(≥125μm直徑)或網狀玻璃膜疣伴有視網膜色素改變。晚期AMD:新生血管性AMD或地圖樣萎縮(GA),黃斑處至少175μm直徑的失色素區(國際ARM分類)。
1760例患者基線時有可分級視網膜圖像,其中70%接受了術后36個月的隨訪。
308例存在晚期AMD風險的患者中,有1.3%的手術眼和2.3%非手術眼病情進展,二者差異不顯著。
217例存在早期AMD風險的患者中,10.6%手術眼和9.7%非手術眼病情進展,二者差異不顯著。
手術眼和非手術眼網狀玻璃膜疣的3年發生率也無任何差異(8.8%對比7.9%)。
然而,他們發現手術眼的視網膜色素異常發生率高于非手術眼(15.3% 對比9.9%)。Mitchell認為“這是由于術后更容易檢出病變以及觀察到色素異常!
他總結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白內障手術或其他危險因素與AMD風險的關系。
Susan Bressler(醫學博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Wilmer眼科研究所)對此的評價是:“總體來看,眼科醫師可以讓那些要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安心:白內障手術不會讓他們的AMD顯著進展!
(責任編輯:張燕君 )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