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健管學會年會召開
2016年4月9日,第五屆華南地區健康管理論壇暨2016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廣東省健康服…[詳細]
用眼鏡來矯正視力,雖然有點麻煩,但對人沒有什么害處。對不愿戴鏡者,可選用接觸眼鏡(即隱形眼鏡),但不能長時間佩戴,要每天清洗并加以消毒。長期使用,鏡片內會藏污納垢,甚至產生霉菌。用者眼睛亦會引發炎癥,甚者角膜表面潰損,如有細菌侵入,即會導致潰瘍形成而失明。故要求用者經常到醫生處診視,并在使用一定時期后另行配新鏡。這也是既費時又花錢的事。所以亦非人人愿意采用。
50年代初,一個日本醫生從一個眼睛受傷者的傷眼上,發現其角膜受傷的傷痕,竟使其原來的近視度有所降低。于是他試圖在近視眼患者的角膜內面用小刀做切口,藉此降低角膜的屈光度。經他手術的病人,有部分近視的確降低了,但亦有部分于數年后竟然失明。后來知道,角膜內面有一層內皮細胞,具有調節角膜水分,使角膜保持透明的功能。這位日本醫生當時未了解此生理知識,手術切口過深,傷害了這層細胞,導致了這一不幸事件。
但切割角膜能影響角膜彎曲度這一事實,促使人們繼續去探索其可行性。前蘇聯一個眼科研究所,研究出一種方法,稱為角膜周邊放射狀切開術。該法是用鋒利的鉆石刀,由角膜邊緣向角膜中央方向切開,這種手術對解決300到600度的近視效果最好,800度以上高度近視效果不好。手術熟練者,術后大多數患者感到滿意,亦有少數患者術后矯正不理想,近視度矯正不多,或矯正過度反而成為遠視。個別術后感到看燈有光環,甚至在黑暗中視力變模糊。此外,手術時切破了眼球,甚至傷害了晶體,亦偶有發生。術后,由于角膜抵抗力降低,遇到重力撞擊,有可能造成眼球破裂,甚至在術后一年也有可能發生。
這種手術,看似簡單,其實相當難掌握。須知盡管有良好切刀及手術顯微鏡,亦難以切割得恰到好處。
七八十年代還有另一些改變角膜彎曲度矯治屈光不正的方法。如美國有醫生用尸體角膜經冷凍變硬后,以精密車床切削成一小凸鏡或凹鏡,再以之移植于高度遠視或近視眼上,也取得成功。但這種方法既復雜,又難以在術后達到十分準確的光學效果。對少數因高度遠視(如無晶體眼),無法佩戴眼鏡者,有一定意義。
80年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眼科工作者利用一種不產生高熱的所謂冷激光,可以使角膜組織緩緩發生氣化而消除。這就有可能利用它改變角膜的彎曲度,從而改變屈光度。因這種激光可以由電腦控制如何使角膜表面彎曲度減低或增高,因此可以達到比用刀切割遠為精確的程度,且對其下的組織無不利影響,故這種治療屈光不正的方法,很快獲得國際眼科界的重視。90年代開始,不少國家先后引進這種治療儀器,在臨床使用中普遍得到相當滿意的效果。但任何手術治療,都要破壞正常組織。倘手術正確,結果良好,自然可賀,也是多數患者治療后的結果。然而,如果效果是負面的,則是一件麻煩事。畢竟眼組織結構微細,經不起損害。萬一發生,即會造成禍患。所以,患者在選擇這種治療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20歲以下年青人,或近一兩年近視仍在加深,就不宜急于治療。
二、如眼睛原來就發生過外傷,患眼內炎癥或眼干燥等病,亦不宜接受治療。
三、過高的近視、散光,亦暫時不要接受治療,因日后可能有其他辦法解決。
四、激光治療,會出現術后看燈光有光環、怕光,或在暗處視力十分模糊,夜間不能開車等問題。
五、手術后并非都能達到矯正的度數,有不足或過矯的可能。
六、危險性是存在的,這是由于做激光治療時,為了取得更佳效果,減少術后不適,采取先把角膜前一薄層切開(不切斷)、覆轉,再用激光照射其下層,然后把早先切開的薄層覆回原位。這一操作,要由有經驗的醫師用專門切割刀完成。倘不慎切破、切斷,或切得過薄、過厚,都可能發生重大的屈光問題,甚至無法挽回良好視力。
從上述可知,醫者必須具有豐富的屈光、角膜病與角膜手術的經驗,也必須了解儀器質量、性能,方可確定治療方案。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