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66歲的鄭女士多年來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近日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潮汕醫院(饒平縣人民醫院)完成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后三天即下地行走。
“現在縣人民醫院技術水平真的很好,這么大的手術以前都要跑去廣州大醫院做,家人照顧不方便,花費較大,醫保報銷額度比在這里做少多了。”鄭女士開心地說。這也是潮汕醫院首次成功開展此類手術。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名飽受膝關節畸形疼痛、行走不便的病人接受了該手術。
自今年1月份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托管饒平縣人民醫院以來,隨著常駐專家團隊的陸續到位,醫院開啟了以守護人民健康為中心,通過管理提升、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優化資源結構布局,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整體提升潮汕醫院醫療服務能力的全面托管模式。以羅斯敏副院長為首、吳文銳博士帶領的骨科團隊更是以新技術促進新局面,實現了多項骨科高技術零的突破,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切實的便利。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骨科手術無“微”不至 患者創傷小康復快
饒平縣老年人口基數大,既往脆性骨折都是通過臥床制動保守治療,時間長、見效慢、并發癥多。
羅斯敏副院長帶頭開展了閉合復位PFNA內固定手術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僅需三個小切口,并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讓髖部骨折不再成為老人家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今年8月份,吳文銳博士陸續為6名因脆性骨折引起腰背部劇烈疼痛的老年患者實施了經皮椎體成形術(PVP),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次日即下地行走活動。吳文銳介紹,PVP手術不需要切開,創傷小、療效佳、手術時間短,可以迅速且有效提高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
手術過程
在羅斯敏和吳文銳的帶領下,骨科還開展了四肢骨干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技術、關節周圍骨折有限切開LISS鋼板內固定技術、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半月板縫合術、跟骨骨折跗骨竇入路等手術方式,甚至采用自我創新改良的高強線縫合方法——“捆綁大閘蟹”治療髕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后無需二次手術取出體內內固定物。
微創是目前骨科手術發展的主流方向,潮汕醫院骨科與時俱進,將微創理念與微創技術有機結合,將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帶到蘇區饒平,為百姓健康“醫”路前行。
省級三甲醫院的服務 縣級醫院的收費
70歲施阿婆因糖尿病足潰瘍就診,第1、2、3足趾大部分變黑壞死,家屬覺得在縣級醫院治不好,轉到汕頭某醫院住院治療,該院醫生考慮患者合并癥多,手術風險大,建議行保肢治療,但需花費約30~40萬元,成功率不足10%。家里人權衡經濟情況及預期效果后,決定轉回潮汕醫院。
羅斯敏與科室醫生為患者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治療方案并付諸實施,患者創面逐漸愈合,心肺疾病好轉出院,住院費用只有2萬多元,經醫保報銷后僅自付3千多元。出院時,家屬特地送來一面錦旗——“醫德高尚,妙手回春”。
患者家屬送來的錦旗
“省級醫療服務,縣級的報銷比例。”如今在饒平,群眾這樣評價縣人民醫院。而在以往,當地群眾一旦需要動手術,第一個念頭便是“舍近求遠”,奔赴潮州、汕頭或廣州醫院就診。
對于難愈性糖尿病足潰瘍及慢性骨髓炎的治療,羅斯敏帶來了國內前沿的“骨水泥膜誘導膜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改良研制了可控內嵌式雙管沖洗引流系統,目前已讓數十名糖尿病足潰瘍、骨髓炎患者受益,療效顯著,該技術正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截至目前,該院骨科在原基礎上已開展各類新技術、新項目18項,大大提高了縣域骨科疾病的手術技術水平,減少病人外流,減輕看病群眾經濟負擔。
(責任編輯:麥瓊璇 通訊員:張燦城)
文章關鍵詞:
髖、膝關節置換術是20世紀最成功的外科技術之一,為大量晚期、嚴重髖膝關節疾病患者解除疼痛、改善功能,提高行走能力與生活質量,提供了最佳治……詳細>>
66歲的鄭女士多年來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近日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潮汕醫院(饒平縣人民醫院)完成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后三天即下地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