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3月20日,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會議暨建設規劃論證會在廣州召開。該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首個中醫類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廣州中醫藥大學建設,聚焦中醫濕證理論源流與內涵、發病機制與規律、早期預警與干預、臨床轉化與治療等4個研究方向,圍繞中醫濕證與主要慢性病防治過程中的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系統、規范、深入的全鏈條研究,所形成的理論方法、技術體系等,將有望為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供科技支撐。該實驗室的建立,與此前已建立的中藥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組成我國日臻完善的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會議現場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紅軍,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黎明,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建華、校長王省良,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共同啟動實驗室建設。
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
陳可冀院士受聘擔任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伯禮院士、黃璐琦院士、劉良院士受聘擔任委員會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陳凱先院士、陳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國醫大師路志正、國醫大師禤國維、國醫大師周岱翰,以及王一濤、王喜軍、呂玉波、呂愛平、劉建平、陳士林、郜恒駿等受聘擔任委員。會議由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主持。
張伯禮院士受聘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了“長陽”、“復陽”、二次感染的情況,相比非典更為復雜,但用中醫藥治療的患者出現復陽的情況較少,這是因為中醫從濕證入手來解決問題。
中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濕毒疫,屬于濕證范疇,其主要有三個特點。首先,濕性黏膩,患者往往是多個致病因素一起發病;其次病情復雜多變,癥狀表現復雜;另外一點是病程長,綿延難治。因此,在治療上表現為即使治愈了還可能會有一些后遺癥狀。而中醫從濕證入手解決,可以幫助患者清痰、排痰、化痰,沒有痰就沒有復陽。
濕證為中醫病證名,多見于慢性疾病的核心證候,臨床表現具有起病隱匿、纏綿難愈、累及多臟腑器官的特點,特別是在嶺南地區,濕邪是引發多種疾病的高發因素,因此濕證更為多見。此次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廣州,有利于依托嶺南地區中醫治療濕證的傳統優勢,更好的開展中醫濕證的深入研究。
目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相關疾病等越發常見、多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慢性病成為全球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因素,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健康挑戰。
實驗室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表示,對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國內外學者倡導戰略前移,重視預防,這與中醫“治未病”理念不謀而合;另一方面,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以“從濕論治”為指導思想的中醫濕證系統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難題。
未來,實驗室將努力建設成為立足廣東、面向華南、輻射全國的一流中醫科研基地,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作出貢獻。
家庭醫生在線(m.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朱利祺 通訊員:查冠琳)
文章關鍵詞:
近日,依托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藥械通”政策,旗下新一代靶向 CD38單克隆單抗Sarclisa(Isatuximab)獲批先行引入香港……詳細>>
因為長期患病或傷殘而使得日常生活能力減退,從而導致長期臥床不起。久病臥床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如壓褥瘡以及肺炎等,……詳細>>
春節期間,家人團圓,朋友相聚,觥籌交錯,這都是常事。然而有一類慢性病患者可能會因為這樣導致疾病“急性”爆發,它就是痛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詳細>>
腎移植也就是把健康者的腎臟移植給腎臟病變且喪失腎功能的患者,這是治療尿毒癥和慢性腎衰竭終末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過腎移植后易出現多種并發……詳細>>
“報紙基本上看不了,看東西歪歪扭扭的,想著年紀大了得老花眼和白內障很正常啦……”李伯怎樣都沒想到自己確診的是更為嚴重的眼底病——黃斑病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