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消炎藥是干什么用的?”
“殺菌的!”相信這是很多人被問到后的第一反應。當發生細菌感染的時候,一些人也會習慣地認為有了“炎癥”,需要用點“消炎藥”。事實上,“消炎藥”和“抗菌藥”是兩個概念,治療的疾病也完全不同。
“消炎藥”是百姓對抗感染藥的俗稱。很多醫療衛生工作者,為了使患者明白,在向患者解釋的時候通常也沿用這一通俗稱。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消炎藥”都是指抗菌藥而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炎藥。
真正意義上的“消炎藥”,在學術上常稱為“抗炎藥”。我們平時在看藥品說明書時,應當正確理解“抗炎藥”和“抗菌藥”兩個概念,以免錯誤用藥。要正確理解抗炎藥和抗菌藥兩個概念,首先得從炎癥的概念開始說起。
炎癥是什么?
“炎癥”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發炎”,類似于老百姓常說的“上火”,醫學上專業的解釋是機體對于外界某些刺激引發的一種防御反應,當機體受到刺激后,釋放各種炎性介質,引起某組織或器官的炎癥,通常可出現局部組織或器官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
2類炎癥用藥有區別
造成機體引起炎癥反應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微生物感染、物理因素(曬傷、扭傷等)、化學因素(酸堿刺激及機體產生的一些化學物質刺激等)、壞死組織、免疫反應(皮炎及一些自身性免疫疾病等)。
細心的你也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沒錯,這些原因總體可歸納成兩類,一個是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癥,另一類則是非感染性的原因。而兩大類不同因素所致的感染用藥是不同的,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癥需用抗菌藥,而非感染性炎癥用藥則是我們常說的“消炎藥”。
“抗菌藥”用于微生物感染
當機體發生微生物感染后,體內也會產生免疫反應,除感染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外,通常也會有發燒等情況,血液化驗檢查也可表現為白細胞增多(超過10。0×109 /L),這時才需要使用抗菌藥來殺滅病原微生物。
特別說明:使用抗菌藥治療感染性炎癥時,應當按規定的療程用藥,不能癥狀一緩解就停藥,因為即使癥狀消失,還有可能有少量微生物未被殺滅。
“抗炎藥”只治非感染性炎癥
對于其他非微生物感染說造成的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時,需選擇“抗炎藥”。而其主要包括兩大類--即甾體類抗炎藥和非甾體抗炎藥。
甾體類抗炎藥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激素”(實際專業術語應該叫“糖皮質激素”)。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免疫反應而達到治療炎癥的目的,但這類藥物口服時副作用較大,患者不能自行購買和應用,必須應用時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非甾體抗炎藥主要包括一些解熱鎮痛藥,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有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等,常用于物理損傷(如扭傷、挫傷等)、關節炎等非感染性炎癥的治療。其治療主要通過抑制炎癥介質的合成,起到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
兩類藥物不能混
抗菌藥治療感染性炎癥,屬于“對因治療”,在應對非感染性炎癥時往往無效,不但如此,還易增加用藥者的耐藥性,因此在治療非感染性炎癥時不應使用抗菌藥。
無論是甾體類抗炎藥還是非甾體抗炎藥,對非感染性炎癥只是起到“對癥治療”作用,能緩解紅、腫、熱、痛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它們對感染性炎癥缺無能為力。
細菌感染時,僅使用“抗炎藥”雖然也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但很可能掩蓋癥狀后貽誤治療,導致感染加重。尤其是激素類藥物,由于其抑制免疫反應,使機體通過免疫反應殺死微生物的能力降低,感染性炎癥患者單獨使用激素會導致感染加重。
(責任編輯:徐茜茜 )
文章關鍵詞:
到現在為止,人們對抗菌藥的認識仍然十分匱乏。因此,對于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問題上,醫患之間常常發生分歧和沖突。當兒童發生發燒時,許多家長都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