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小便色黃,大便不暢等都是脾胃濕熱常見的癥狀。一旦出現脾胃濕熱應該怎么辦,用什么藥治療?
脾胃虛弱是引起是脾胃濕熱內在因素,而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因此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引起脾胃濕熱。
出現脾胃濕熱的癥狀應該怎么用藥?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醫的石顯方副主任醫師此前接受家庭醫生在線采訪時介紹:“脾胃濕熱的治療,當祛邪以消除病源,通過清熱,解毒,利濕,溫化,給邪以出路。由于濕邪郁滯于中,下二焦,故濕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濕利小便是治療濕熱的重要方法。”
脾胃濕熱通常有三種情況,不同情況用藥也有所不同:
1、熱重于濕。癥狀有壯熱煩渴,心中懊儂,嘔惡納呆,溲赤便秘,脅脹痛拒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療宜清熱利濕佐以通腑,可用茵陳蒿湯或甘露消毒丹;
2、濕重于熱。無發熱或身熱不揚,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苔黃厚膩,脈濡緩弦滑,宜除濕化濁,泄熱除黃用茵陳四苓湯加味;
3、濕熱并重。可選用三仁湯或王氏連樸飲;若屬膽腑郁熱型的可見身目發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嘔逆,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滑數等證,治宜泄熱化濕,利膽退黃,可選用大柴胡湯。
以上就是石顯方副主任醫師介紹的脾胃濕熱用藥相關事項,由于遣方用藥需辨證論治同時,還需考慮到個人體質、年齡等情況,因此不建議患者自行選藥,最好經相關醫生辯證后用藥。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日常生活中,身體難免會出現不適,每個家庭也會備用一些常用藥物。當出現一些嚴重的疾病時,服用的藥物種類會比較多,很多藥物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詳細>>
中醫認為,防治濕疹,要健脾祛濕。下面介紹4種健脾祛濕常用的中藥。一: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