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延長,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的不斷提高,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日趨增高,老齡人腦健康問題也受到社會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65歲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癡呆的比率達5%以上。而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還將逐步增高,80歲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達25%~30%。老年性癡呆已經成為繼癌癥、腦血管病、心血管病之后危害老人及其家屬生活質量的第四大殺手。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億,其中大約有500萬老年性癡呆患者。如果按家庭規模是祖孫三代5口人來計算,那么就意味著中國有近2 500萬人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忍受著老年性癡呆所帶來的痛苦和折磨。
老年性癡呆的學名叫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是為了紀念第一位發現該病的德國醫生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而命名的。它是一種慢性的大腦退行性變性疾病,由于腦組織萎縮而引起進行性智力減退和人格變化。目前病因還不十分清楚。
由于老年性癡呆的病因還不是完全明了,因此人們目前能做到的就是:早期發現(診斷)、早期預防、早期治療。
中醫學認為,腦是神明功能產生的起源地,是產生神明的實質性臟器,又稱“元神之府”。但腦的神明功能正常發揮與身體的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尤其是一要依賴于強盛的心功能,因為“心主血脈”,心的功能正常,血脈就能通暢,血液就能充分營養大腦;二要依賴于充足的腎精,只有腎精的充足,才能化生腦髓,心腎功能正常致使腦細胞不致過多凋亡而出現腦萎縮。當然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壞會影響到氣血和腎精的化生,肺臟和肝臟功能的正常與否會對各種精神癥狀如幻覺、幻想、夜間游動、對鏡自語等產生影響,所以中醫認為老年性癡呆的發生與五臟的化生氣血,腦髓的功能都有密切的關系,尤以心和腎的功能是否正常更加相關。當然這里說的是中醫概念的心臟和腎臟,與西醫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區別的。
辨證治療
對老年性癡呆的研究,雖然現代醫學已經達到分子水平,然而在治療上仍沒有理想的延緩病情發展的辦法。當前中醫研究認為,老年性癡呆主要與肝腎虧虛、髓海不足、脾腎兩虛、心肝火盛、痰濁阻竅和氣滯血瘀等有關。
但我在多年的臨床中總結出,老年性癡呆在臨床上主要可分為心氣不足和腎精虛衰兩大類型。當老年性癡呆患者出現健忘、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懶語、靜則嗜睡、音低、易驚、面色少華、左寸沉弱或濡或浮大而虛這些癥狀表現時,屬于心氣不足類型,應用調補心氣的方法;而出現健忘、行動遲緩、動作遲鈍、操作錯誤、語失流暢、頭傾背曲、兩便難控、尺脈細弱這些癥狀表現時,屬于腎精虛衰類型,應用補益腎氣的方法。
我在臨床上創立了調心方(黨參、茯苓、桂枝、石菖蒲、遠志等)、補腎方(熟地、枸杞子、補骨脂、五味子等)治療老年性癡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中藥調心方和補腎方雖不能抑制大腦皮層膽堿酯酶活性,但是能提高腦內與記憶和認知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含量,并且對老年性癡呆形成的腦內特征性病理變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預見其在遠期療效和預防方面具有廣闊前景。
經驗成方
原則上多取補腎填精或調理心腎法,使用藥物多為補益藥伍以活血化瘀、化痰開竅等藥物。如:
從心論治,用 《千金方》開心散以補益心氣、通竅化痰,或用《醫宗金鑒》仁熟散以養心安神。
從脾論治,用《濟生方》歸脾湯以健脾益氣、養血益智。
從腎論治,用《河間六書》地黃飲子以補腎填精,健腦通竅,或用 《景岳全書》 右歸丸以補腎益髓;血瘀于內,喜忘如狂,用 《類證治裁》代抵當丸以活血化瘀。
此外,日本在實驗室和臨床方面,對黃連解毒湯、當歸芍藥散、郁肝散等我國傳統方劑,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證實有助于老年性癡呆的防治。
(責任編輯:吳潔媚 )
文章關鍵詞:
老年人年紀大了,身體狀況不若年輕時壯碩,各種小毛病如耳鳴耳聾、頭目眩暈等較常見。老年人由于肝腎功能下降,在用藥時需特別注意。而對于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