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如何診治
責任編輯:趙樂樂 中醫胃腸病網 2010-6-1
證癥論治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
病 因
一、過敏因素:過敏性病變,受個體差異影響。主要是腸道性過敏,也時有累及皮膚。有此人對魚類、蝦、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產生過敏,這些都是異體蛋白進入人體時所產生大量組織胺物質,引發過敏性反應。過敏性反應,是受致敏物質刺激,自身免疫引起反應,釋放出自衛物質而激發大量免疫細胞凝聚、均結集在消化道粘膜表面,從而引起粘膜表面水腫充血及滲液等炎癥發生。過敏性反應是隨著人類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個體的差異,是消化過敏的主要因素。
二、感染因素:感染,在結腸炎病因中是主要病因之一。雖然在糞便中未能檢致病菌 、病毒或真菌。每當發病時,使用抗生素則有不同程度控病情和治療效果,這說明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腸桿菌及其它致病菌,可減低臨床癥狀,一般認為都與感染有關。人類是雜食性的,當吃了不結或變質的食物,往往會發生腸道病變,是占結腸炎病因多數。
三、自身免疫:隨著社會發展,醫學的進步,免疫學的快速成長,有很多不明病因的都以探明。目前,免疫疾的發病率高,治療困難,已引起重視。因此,慢性結腸炎在常規治療是下難以治愈的。
在病理學檢查中發現與自身免疫有關的:(1)體液免疫血液中,一般都可發現抗結腸炎抗體(IGM)存在,其抗原是結腸上皮細胞內的脂多糖,從而使細胞毒細胞殺死結腸的上皮細胞,形成了局部或整片創傷,容易引起繼發性感染,發生炎癥。所以,在患者糞便中,常可發現大量上皮細胞脫落,也說明這個原因。(2)細胞免疫----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細胞免疫為人體主要免疫,其中有"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慢性結腸炎的發生,往往可引起大量淋巴細胞結集于腸素周邊的淋巴結內,對抗發生腸系感染及腸道粘膜損傷的病毒(有報道為腸病毒感染)。而中性粒細胞則針對細菌性感染起到免疫作用,在長時間炎癥作用下,可引起免疫細胞增強功擊力,互相殺滅,將正常細胞破壞,導致炎癥加重,是長期炎癥不愈原因之一。
病理過程
在慢性結腸炎中,分為"潰瘍性、非潰瘍性和糜爛性"三種。潰瘍性縵性結腸炎的特點為 潰瘍形成,在纖維結腸鏡下可見潰瘍面、水腫、充血,粒膜脫落,局部靜脈模糊等表現。嚴 重者可呈粟粒樣或肉芽增生,非潰瘍性縵性結腸炎,在鐵維結腸鏡下觀察,常不易察覺炎癥發生或組織變化,但可存在細胞大,組織問質充血,輕度水腫。長期炎癥浸潤作用下,局部 組織反復脫落、增生、滲液、板易引起肉芽增生,所以,發展成結腸癌就是先慢性過程。糜 爛性結腸炎是由潰瘍性結腸炎轉變而成,是慢性結腸炎最嚴重的一種,且容易引起癌變的一 種。為了防止惡變,應作好治療和預防,一旦發現大便異常,應作進一步檢查。
臨床表現
慢性結腸炎起病緩慢,可持續不緩解或活動與靜止交替呈慢性反應。患者可出現便秘或 泄瀉癥狀,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困難,便下大量粘液或帶血,時有里急后重現象,伴隨左 下腹疼痛,呈隱隱作痛,體重下降,消瘦,精神不振。在常規治療用藥后癥狀可得到緩解,癥狀減輕,停藥后容易復發。
臨床診斷
診斷慢性結腸炎可根據臨床表現作初步診斷;如:大便次數增多,糞便不成型,里急后 重,便下粘液呈凍膠狀,左下腹疼痛或長期存在便秘等,可以診斷。為了準確診斷,可通過 電子纖維結腸鏡檢查,或腸粘液病理學分折,最準確性的首推電子纖維結腸鏡。
患者在生活中,在發現上述癥狀,切勿遲凝,應及早檢查,及時發現,及早治療。切勿 等到病情嚴重時或不可逆轉孌時才行治療,癌變是大意疏忽造成,應及早提防,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應要珍惜。
更多關于慢性結腸炎主題
健康互動聚焦
窺八卦知健康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