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的病理變化
脫肛的病理變化
脫肛可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僅有黏膜脫出者稱為不完全性脫垂,直腸各層同時翻出者稱為完全性脫垂,后者脫出肛門外的直腸部分較不完全脫垂者長。
長期脫肛的患兒,肛門括約肌松弛,脫肛后易復位。偶然因腹內壓突然增高使直腸脫垂者,如未能及時復位,肛門括約肌收縮可引起脫垂腸段絞窄性壞死。
約有半數直腸脫垂病人的肛門括約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礙。日本鈴木行直腸肛管測壓也發現近半數病人的肛管內壓降低、隨意肌收縮壓下降,而直腸肛管反射及直腸內壓均正常。有的學者測定直腸脫垂病人的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肌電圖,發現由于肛門收縮而引起的放電明顯增加,證明肛門直腸脫垂的發生與盆底肌肉的反射性失調有關,并非局部肌肉麻痹。parks 等作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及肛提肌的病理切片及組織化學檢查,幾乎所有的病例均有肌肉組織的變化,其中以外括約肌最明顯,肛提肌較輕。他認為長期便秘,使該部肌肉及神經過度伸展和損傷,從而造成括約功能不全和脫肛。至于肛門括約功能不全為其原因或是結果,意見尚不一致。
分為3 型或3 度:
1、 ⅰ型 為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黏膜脫出肛門外,是由直腸下部黏膜與肌層附著松弛所致,最長達3~4cm,是小兒特有的類型。部分脫出呈半環狀,全周脫出呈環狀,色紅。由肛門正中向外形成放射狀縱溝,肛管與黏膜間有反折溝,可觸及兩層折疊的黏膜,質軟,便后脫出的黏膜自行還納。如脫出時間久者,黏膜呈暗紫色,無光澤。反復脫垂者,黏膜水腫、肥厚、粗糙,甚至有潰瘍或出血點。
2、 ⅱ型 在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肛門外5~12cm,呈圓錐形,略向后方彎曲,頂端凹陷。表面有環狀多個黏膜皺襞,色淡紅或暗紅,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松弛,脫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長期脫垂可發展為此型。
3、 ⅲ型 罕見,排便或腹壓增加時,肛管、直管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門外。呈橢圓形。肛門極松弛,黏膜糜爛出血,分泌物較多。
(責任編輯:家醫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得了肛裂應如何治療?
2024-10-21便血的定義是什么?
2024-10-21小孩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4-10-21肛門白斑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2024-10-21孕婦能否使用痔瘡栓
2024-10-21肛門旁屁股上長硬痘是痔瘡嗎
2024-10-21大便時痛且便后肛門有肉,不出血,是何
2024-10-21孕婦便秘痔瘡該如何應對?
2024-10-21
熱門文章
懷孕脫肛能生小孩嗎?這是需要注意的
2024-10-11痤瘡長什么樣
2024-10-10長痤瘡怎么樣治療
2024-10-09臉上總長痤瘡怎么辦?一文教你科學應對
2024-10-09痤瘡的治療費用大概是多少錢
2024-10-09膿包型痤瘡怎么治療?專業攻略大揭秘!
2024-10-08告別反復長痘,揭秘長效預防臉部痤瘡的秘訣
2024-09-29結節性痤瘡怎么治療?專業攻略大揭秘!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