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子午流注認為:午時與子時睡眠養肝最佳
中醫學認為,一天之中人的睡眠有兩個時辰最重要,一是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一是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這4個小時也是骨髓造血的時間,流經肝臟的血液最多,有利于肝功能修復。換言之,你要把握好午睡與夜間睡眠,尤其是夜間睡眠,最好晚10點前上床,保證11點左右睡熟,為肝功能的修復作好鋪墊。
睡眠時人體處于臥位,肝臟能享受到更多的血液澆灌,加上身體處于休息狀態,肝臟的負擔最輕,故高品質的睡眠護肝功效顯著……[詳細]
導讀:中醫的臟腑理論出自《黃帝內經》,其中“肝”被明確定義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古人按照功能給五臟六腑各封了官職,肝是將軍,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既指揮防御,又參與決策,這些正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中醫講,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風掉眩”是指肢體震顫、搖擺、抽搐、頭暈等神經系統癥狀,都是肝的問題……那么按照中醫理論,應該如何養肝呢?[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池曉玲指導中醫養肝] [中醫養肝嚴守3大原則]
中醫學認為,一天之中人的睡眠有兩個時辰最重要,一是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一是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這4個小時也是骨髓造血的時間,流經肝臟的血液最多,有利于肝功能修復。換言之,你要把握好午睡與夜間睡眠,尤其是夜間睡眠,最好晚10點前上床,保證11點左右睡熟,為肝功能的修復作好鋪墊。
睡眠時人體處于臥位,肝臟能享受到更多的血液澆灌,加上身體處于休息狀態,肝臟的負擔最輕,故高品質的睡眠護肝功效顯著……[詳細]
休息能減少機體體力的消耗,而且能減少活動后的糖原分解、蛋白質分解及乳酸的產生,減輕肝臟的生理負擔。因為臥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臟的血流量,使肝臟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的供給,促進肝細胞的康復。
肝臟的血流量在立位時比臥位時減少40%,立位伴有運動時,肝血流量比臥位時減少80%~85%。肝血流量減少,可直接影響肝臟的營養及氧氣的供給……[詳細]
中醫學認為,養生養肝為先。子午流注講述的是中醫學的一種規律,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于肝臟保養大有裨益。《針灸大成》徐氏有“剛柔相配,陰陽結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之說。 中醫學認為1:00~3:00 屬肝經,最適合養肝。
二丑時(1:00~3:00)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支持,廢舊的血液淘汰,新鮮的血液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中醫理論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詳細]
中醫專家指出,少量飲酒有利于通經、活血、化淤和肝臟陽氣之升發;如果貪杯過量,因為肝臟代謝酒精的能量是有限的,飲酒過多會傷肝,尤其是肝臟受損或已有脂肪肝的人。這是因為酒精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若大量喝酒,肝所受的傷害……[詳細]
中醫認為肝不可補,一補即上火,補脾、補腎即可養肝。對于脾虛的人,服用人參健脾丸、薏米、山藥、芡實熬粥。對于腎虛的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用枸杞子、天麻燉雞。對于肝火大的人可服用丹梔逍遙丸,用菊花泡茶等都可護肝……[詳細]
肝氣郁結是中醫的一種病癥,中醫學認為認為肝主疏泄,人的精神狀態與心理活動與肝臟的生理功能息息相關,一旦肝氣不疏,就會出現肝氣郁結的病癥,導致人體容易失控、暴怒等,此外,肝氣郁結還會引起氣血瘀滯導致血氣不暢,運行紊亂,引發各臟器疾患……[詳細]
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此時容易出現肝火旺的癥狀。肝火旺是中醫學的一種病癥,一旦發生肝火旺通常會表現出睡眠不佳、口干舌燥、煩躁易怒等不適。初夏肝火旺開始蔓延,如何調理肝火旺呢?事實上,肝火旺不妨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具有解毒去肝火的功能……[詳細]
肝血虧虛即肝血不足,肝血不足是機體損傷后,由于損傷出血或損傷日久,臟腑虛弱,從而形成肝血不足的證候。肝血不足會導致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夜盲,或肢體麻木,婦女月經量少、色淡,面色、瞼色無華,爪甲不榮。失眠、月經周期紊亂……[詳細]
中醫辨證論治是將人作為一個整體,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中醫認為“肝”是一個功能系統,諸多病癥都應從肝論治。中醫認為肝是一個功能系統,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功能。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是感受濕熱疫毒之邪(即現代醫學所說的乙型肝炎病毒),內因則與患者脾胃虛弱、正氣內虛(即機體的免疫系統抗病能力下降)有關。對于乙肝患者來說,合理的中醫治療用藥,配合相應的飲食調理和休息,積極樂觀的心態,常常是治療的最佳方案。
中醫治病講究的是在準確辨證基礎上根據中醫理論指導施治,臨床上醫生是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變通來決定處方用藥的。因此,乙肝患者不應盲目自行用藥,即便是中藥食療方,也應在咨詢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意見后再使用,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概括來說,中醫對乙肝的辨證分型和調治有以下幾種情況……[詳細]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富貴病”出現。多坐少動的工作方式,吃吃喝喝的社交應酬,使很多人尤其是中年人營養過剩的現象日益嚴重,導致脂肪肝的發病率節節攀升,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
脂肪肝是個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殺手”,目前國內脂肪肝的發病率為10%-15%。由于脂肪肝早期不被人們重視,拖延到中重度脂肪肝,出現肝功能異常和肝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硬化。脂肪肝患者往往同時伴有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比常人更容易發生糖尿病、冠心病。從臨床發現引起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與不合理的膳食結構,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大量飲酒,多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有肥胖相關疾病的家族史,濫用藥物等有關。中醫治療脂肪肝,會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寒熱虛實辨證,然后用不同的方藥加減進行治療……[詳細]
中醫講“枸杞養生,久食枸杞子能堅筋骨、耐寒暑”,《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補腎生精,養肝……明目安神,令人長壽。”枸杞子對虛勞精虧,腰膝酸痛……[詳細]
《本草綱目》中提到:“月季花處處人家多栽插之,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活血、消腫、解毒。”中醫認為,月季花性溫味甘,歸肝經,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詳細]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每天飲一至兩杯綠茶對于預防肝炎及肝癌有幫助。研究人員說,某種組合的綠茶素可以掃除患上肝炎時產生的殺手自由基,成為防止及治療肝炎的藥物。我們日常飲用的綠茶因為含有綠茶素,對于預防肝炎、癌癥有一定幫助,茶葉則以雨前龍井及鐵觀音為最佳……[詳細]
因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適時、適量并有所選擇的飲用對提高其養生養肝保健是有益的。專家表示:綠茶、紅茶、菊花茶、普洱茶、枸杞茶、金銀花茶、茵陳茶、雞骨草茶及絞股藍茶都具有非常好的養肝、護肝作用,適當使用對肝臟的健康、及肝組織的修復都是極為有利的……[詳細]
藥茶療法是一種重要的自然療法,其歷史相當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勞動人民便發現了茶的解毒作用,有文字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后,人們開始栽培茶葉,并把它用作養生養肝保健防肝病之品,對其醫療作用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藥茶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詳細]
懸賞 健康豆
策劃:劉曉 劉彩婷 編輯:劉彩婷 監制:鄒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