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半數為未婚未育女性。
未婚未育女性成非哺乳期乳腺炎“新寵”,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臨床上非常容易被誤診為乳腺癌。
50%患者為未婚未育女孩
臨床發現,以前患乳腺炎的基本都是哺乳期婦女,現在情況大為改觀,非哺乳期乳腺炎這種較“冷僻”的病發病人群已經逐漸超過了哺乳期乳腺炎。近年來,隨著孕期和產褥期衛生知識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則呈上升趨勢。
本病發病高峰年齡在20歲~40歲,但50%以上的患者為未婚未育的年輕女性。因為人的各個生理時期均可發生乳腺炎癥,所以非哺乳期乳腺炎囊括了嬰兒期、青春期、絕經期和老年期,而嬰兒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是體內激素失衡引起的。“我們一般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出現乳房腫脹、隱痛或出現結節,是一種非細菌性、有自愈過程的炎癥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此病可分為三種臨床類型:
急性乳房膿腫型:患者突然出現乳房痛及膿腫形成,部分病例膿腫可自行穿破、流膿。局部表現劇烈、急驟,但全身炎癥反應較輕,中度發熱或不發熱。少數病例白細胞增多不明顯。
乳房腫塊型:逐漸出現乳房腫塊,微痛或無痛,皮膚無紅腫,腫塊邊界尚清楚,無發熱史。此型常被誤診為乳腺癌。
慢性瘺管型:常有乳房反復炎癥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術引流史。瘺管可與乳頭附近的輸入管相通,經久不愈,嚴重者多發瘺管及乳房變形,且常有反復流膿及乳房內或在瘺管周圍出現炎性腫塊。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誤診為乳腺癌
此病易反復發作,一時潰爛一時又可能痊愈,進而可形成經久不愈的瘺管。由于其發病隱匿且反復發作,診斷困難大,尤其難以與乳腺惡性腫塊區別。如治療不當,此病甚至可能長期不愈。
臨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醫生診斷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腫瘤切除手術”的待遇。二者外部觸摸都可能摸到腫塊,它不同于一般炎癥的“紅熱腫痛”四大特征,雖然伴有疼痛,但卻不會出現皮膚變紅,這也是它迷惑人們認為不是炎癥是腫瘤的一大因素。
凡青、中年女性在非哺乳期出現乳房急性膿腫、炎性腫塊及慢性反復發作的瘺管,經久不愈,很可能為非哺乳期乳腺炎作祟,如果使用消炎藥一周后,腫物會縮小1/3以上,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可能,因為腫瘤不可能通過消炎藥治療就如此變化。據介紹,乳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病程呈進展性、腫塊堅實、邊界不清,常有皮膚粘連及乳頭內陷,易有腋淋巴結轉移,腫塊局部皮膚無紅腫及疼痛,不發生膿腫。以上特征常可用于二者鑒別。但個別病例,仍需依賴病理切片作最后確診。目前,對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診斷手段包括B超檢查、細針穿刺活檢和病理檢查。
不同類型治療迥然不同
這種病的病原診斷一直不明確,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乳腺導管擴張 在正常狀態下,僅僅是人體乳腺導管開口處覆蓋鱗狀上皮,如果導管擴張,鱗狀上皮甚至可能覆蓋導管內壁,其角化碎屑和脂質分泌物阻塞管腔從而刺激管壁產生炎癥反應。
乳頭內陷或畸形 因導管開口的異常、狹長或擴張,繼發炎癥感染。
另外,外傷性脂肪壞死也是原因之一。而目前研究認為,厭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也是重要病因之一。研究表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乳管內存在大量的致病菌,而且厭氧菌是需氧菌的兩倍,以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為主,由多種菌共同致病。
不同原因引起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在治療上也迥然不同:
急性膿腫型:應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進行膿腫引流術。術中如見擴張的導管內有膿液流出,應作適度搔刮,刮除病變的導管。單純切開引流易復發。
炎性腫塊型:只要炎癥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膿腫形成,還是應力爭早日切除腫塊及周圍的擴張導管。
慢性瘺管型:可作瘺管切開,擴大引流,或徹底切除瘺管及周圍炎癥組織和擴張的導管。盡量保留乳房。當久治不愈的瘺管伴乳房嚴重變形者,可以考慮作皮下乳房切除術或全乳切除術。部分年輕患者可同期或擇期作乳房再造術。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文章關鍵詞:
乳腺炎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疾病,由于此病多數是發生在哺乳期婦女的身上,所以有很多生過孩子的女性就以為乳腺炎給自己沒有關系。雖說乳腺炎發生在哺……詳細>>
乳腺炎是一種常見的乳腺疾病。那么你知道對于未婚女性朋友來說,應該如何診治乳腺炎呢?詳細>>
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半數為未婚未育女性。那么乳腺炎最佳治療方法是什么?怎么發現乳腺炎的早期癥狀呢?詳細>>
乳腺炎一般容易發生在哺乳期的新媽媽身上,當這種疾病出現在未婚少女身上時人們往往會覺得不可思議。18歲的小燕姑娘這幾天乳房突然劇烈疼痛,身……詳細>>
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比較常見的疾病,導致乳腺炎發病的原因比較復雜,并不是哺乳期的女性才會患乳腺炎,未婚女性也有可能會得乳腺炎,女性要多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