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子宮肌瘤患者一般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增多,白帶異常,很多患者是無明顯癥狀的,大部分患者都出現在生過寶寶的成年女性,因為近年來發病率比較高,所以我們應該引起重視,把女性婦科疾病看做重要預防疾病之一。
病因及發病機制
迄今為止,子宮肌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各方面有關。
危險因素
對子宮肌瘤的發生或生長起作用的危險因素是多方面的。增加子宮肌瘤風險的因素有:母體妊娠期應用雌激素、初潮年齡小、未生育、晚育、肥胖、非洲裔美國人、他莫昔芬等。減少子宮肌瘤風險的因素有:鍛煉、多產、絕經、口服避孕藥等。
性激素及其受體
現代醫學認為子宮肌瘤為激素依賴性腫瘤。子宮肌瘤好發于生育年齡,青春期前少見,絕經后萎縮或消失。研究認為雌孕激素協同促進肌瘤生長。主要機制可能是卵泡期雌激素上調了子宮平滑肌上的雌孕激素受體,隨后孕激素在黃體期促進肌瘤的有絲分裂活動,從而刺激了肌瘤的生長。
遺傳因素
細胞遺傳學研究顯示:25-50%的子宮肌瘤存在細胞遺傳學的異常,包括12號染色體和17號染色體片段互換,12號染色體重排及7號染色體部分缺失等。
細胞因子與細胞外介質
子宮肌瘤中有多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表達水平升高,它們被認為是子宮肌瘤形成過程中卵巢性激素上調的介質或效應器,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一種或多種生長因子初級調節異常的可能。子宮肌瘤通常含有過多的細胞外介質,其中主要含有成纖維細胞及其產生的膠原蛋白I型和III型等,肌瘤細胞與成纖維細胞以及各種生長因子發生相互作用,為肌瘤形成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微環境。
目前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子宮肌瘤是由單克隆平滑肌細胞增殖而成,多發性子宮肌瘤是同不同克隆細胞形成的。是否上述所述因素在不同克隆形成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尚不清楚。
疾病分類
子宮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宮體肌瘤(92%)和宮頸肌瘤(8%)。根據肌瘤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多個或多種類型的肌瘤可發生于同一子宮,稱為多發子宮肌瘤。
病理生理
子宮肌瘤表現為實性球形包塊,表面光滑,質地較子宮肌層硬,與周圍肌組織有明顯界限。肌瘤壓迫周圍肌壁纖維形成假包膜,肌瘤與假包膜間有一層疏松網狀間隙,切開假包膜后肌瘤可自行突出。肌瘤切面常呈白色,可見漩渦狀或編織狀結構。肌瘤顏色和硬度與纖維組織多少有關。
鏡檢
肌瘤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細胞和不等量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肌細胞大小均勻,排列成漩渦狀,細胞核呈桿狀。
肌瘤變性
肌瘤變性是指肌瘤失去了原有的典型結構。常見的變性有:
1。玻璃樣變(hyaline degeneration)
又稱透明變性,最常見。肌瘤剖面漩渦狀結構消失,為均勻透明樣物質取代。鏡下見病變區肌細胞消失,為均勻透明無結構區。
2。囊性變(cystic degeneration)
子宮肌瘤玻璃樣變繼續發展,肌細胞壞死液化即可發生囊性變,此時子宮肌瘤變軟,很難與妊娠子宮或卵巢囊腫區別。肌瘤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囊腔,其間有結締組織相隔,數個囊腔也可融合成大囊腔,腔內含清亮無色液體,也可凝固成膠凍狀。鏡下見囊腔為玻璃樣變的肌瘤組織構成,內壁無上皮覆蓋。
3。紅色樣變(red degeneration)
多見于妊娠期或產褥期,為肌瘤的一種特殊類型壞死,發生機制不清,可能與肌瘤內小血管退行性變引起血栓及溶血,血紅蛋白滲入肌瘤內有關。患者可有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檢查發現肌瘤迅速增大、壓痛。肌瘤剖面為暗紅色,如半熟的牛肉,有腥臭味,質軟,漩渦狀結構消失。鏡檢見組織高度水腫,假包膜內大靜脈及瘤體內小靜脈血栓形成,廣泛出血伴溶血,肌細胞減少,細胞核常溶解消失,并有較多脂肪小球沉積。
4。肉瘤變(sarcomatous change)
肌瘤惡變為肉瘤少見,僅為0.4%~0.8%,多見于年齡較大婦女。肌瘤在短期內迅速長大或伴有不規則出血者應考慮惡變。若絕經后婦女肌瘤增大更應警惕惡性變可能。肌瘤惡變后,組織變軟而且脆,切面灰黃色,似生魚肉狀,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鏡下見平滑肌細胞增生,排列紊亂,漩渦狀結構消失,細胞有異型性。
5。鈣化(degeneration with calcification)
多見于蒂部細小血供不足的漿膜下肌瘤以及絕經后婦女的肌瘤。X線攝片可清楚看到鈣化陰影。鏡下可見鈣化區為層狀沉積,呈圓形,有深藍色微細顆粒。
特殊的組織學類型
子宮肌瘤尚有一些特殊的組織學類型,如富于細胞型、卒中性、上皮樣、粘液樣、核分裂像活躍的、奇異型等特殊類型。
子宮肌瘤的特殊生長方式
子宮肌瘤除生長在子宮內以外,尚有某些少見的特殊生長方式,如彌漫性平滑肌瘤病,分割性平滑肌瘤、靜脈內平滑肌瘤病以及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等。
臨床表現
大多數子宮肌瘤多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有癥狀者與肌瘤位置、大小、有無變性等有關。常見癥狀有:
(1)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多見于大的肌壁間肌瘤及粘膜下肌瘤,肌瘤使宮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并影響月經期子宮收縮止血,此外肌瘤可能使腫瘤附近的靜脈受擠壓,導致子宮內靜脈叢充血與擴張,從而引起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粘膜下肌瘤癥狀更為明顯。如粘膜下肌瘤伴有壞死感染時,可有不規則陰道出血或血樣膿性排液。長期經量增多可繼發貧血,出現乏力、心悸等癥狀。
(2)下腹包塊:肌瘤較小時在腹部摸不到腫塊,當肌瘤逐漸增大使子宮超過3個月妊娠大小時可從腹部觸及質硬的包塊,清晨平臥時更加明顯。巨大的粘膜下肌瘤可脫出于宮頸外甚至陰道外,患者可因外陰脫出腫物就診。
(3)白帶增多:肌壁間肌瘤使宮腔面積增大,內膜分泌增加,并伴有盆腔充血導致白帶增多;子宮粘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膿性白帶。若肌瘤發生潰瘍、壞死、出血時,可有血性或膿血性、有惡臭的陰道分泌物。
(4)壓迫癥狀:子宮前壁的肌瘤如壓迫膀胱可引起患者尿頻、尿急;宮頸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難、尿潴留;子宮后壁肌瘤可引起下腹墜脹不適,便秘等癥狀。闊韌帶肌瘤或宮頸巨型肌瘤向側方發展,嵌入盆腔內,壓迫輸尿管,可形成輸尿管擴張、腎盂積水甚至一側腎無功能。
(5)其他癥狀:常見的有輕微下腹墜脹、腰酸背痛等,經期可加重。可引起不孕或流產。肌瘤紅色變性時有急性下腹痛,伴嘔吐、發熱及瘤體局部壓痛等;漿膜下肌瘤蒂扭轉可有急性腹痛;子宮粘膜下肌瘤由宮腔向外排出時也可引起陣發性下腹痛等。
體征
患者體征多樣,與肌瘤大小、位置、數目及有無變性有關。較大的肌瘤可在下腹部捫及實性包塊。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表面不規則單個或多個結節性突起。漿膜下肌瘤可捫及單個實性包塊與子宮相連。粘膜下肌瘤位于子宮腔內者子宮常均勻增大,如肌瘤已脫出于宮頸外口者,窺器檢查可看到子宮頸擴張,宮頸口處突出粉紅色實性腫物,表面光滑,宮頸四周邊緣清楚。若伴感染時腫物可有壞死、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
怎樣可以更好的預防子宮肌瘤呢,首先我們平時應該注意衛生,并且保持外陰清潔,尤其是性生活以后,一定要進行清潔,以免病原菌侵入。還要適當的性生活,不能過于頻繁 ,保持男女生殖器的衛生,建議避孕套的使用,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注意經期還有流產之后的衛生,被褥的干燥和干凈,產后要淋浴。禁止盆浴等。
(責任編輯:陳曉 )
文章關鍵詞:
子宮肌瘤是如今社會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患上婦科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是什么因素導致的,因此疾病……詳細>>
子宮肌瘤簡介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又稱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多無癥狀,少數表現為陰道出血,腹部……詳細>>
越來越多的女性想要知道子宮肌瘤是怎么引起的,因為隨著近幾年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一些改變,很多的女性都開始患上子宮肌瘤這種疾病,不管是什么……詳細>>
子宮肌瘤通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很多人對于這個問題不太了解,特別是最近幾年患上該病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只有對子宮肌瘤的病因了解清楚了,才能避……詳細>>
眾所周知,懷孕生子是每一位女性朋友的職責,也是每一位女性朋友所具備的基本能力,但是,近幾年來,女性朋友的生育能力卻受到了各種婦科疾病的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