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很多人認為如果患有宮頸癌便難以治愈,甚至沒有治愈的可能,只有用藥物暫時控制住,但其實如果及時篩查,發現癌前病變,是有機會治愈的。那么,宮頸癌應該怎樣進行篩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有應該怎樣發現宮頸癌的征兆?以及了解人們對宮頸癌的誤解,讓宮頸癌的真面目在患者們面前真正地展現。
宮頸癌應該怎樣進行篩查?
宮頸癌被稱為女性的“粉紅殺手”,每年全球有將近50萬女性被診斷為宮頸癌,其中有半數患者發生在亞洲國家,在我國每年大約13萬宮頸癌新發病例,約3萬宮頸癌患者死于該疾病。宮頸癌由癌前病變進展為宮頸癌需數年時間,及時篩查,發現癌前病變,完全可以治愈,并能保留子宮,保留生育功能。
約1/4至1/3的宮頸癌前病變會轉變為宮頸癌
一年大概有上千例的患者被診斷為宮頸癌的癌前病變,約有200多例被診斷為宮頸癌,其中有半數患者診斷時處于早期,能夠手術,還有約半數左右診斷時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只能進行放化療。約1/4至1/3的宮頸癌前病變會轉變為宮頸癌,宮頸癌發病從30歲開始逐年上升,其高發年齡段有兩個,一是45歲至49歲,二是59歲至60歲,癌前病變比宮頸癌要早5-10年,30至35歲是癌前病變比較集中的年齡段。因此,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查一次宮頸細胞非常有必要。
巴氏涂片必須擁有豐富經驗的實驗室人員進行操作,才能確保其準確性
導致宮頸癌的首要病因是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PV),99%以上的宮頸癌患者由此導致。該病毒共有13種高危的HPV病毒株,其中兩種病毒株風險最高——HPV16和18,可導致70%的宮頸癌病例。
當前宮頸癌的初步篩查主要采用的是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于60年前面世,主要檢查的是宮頸細胞變異,而非是否有HPV感染。不過巴氏涂片必須擁有豐富經驗的實驗室人員進行操作,才能確保其準確性。近10多年采用液基細胞學檢測(TCT),提高取材、制片技術,使宮頸癌篩查陽性率提高了。同時近10年采用的高危型HPV基因檢測,可以進一步了解HPV感染情況,為宮頸癌篩查多了一種手段。今年3月,美國癌癥協會更新了宮頸癌篩查指南,建議女性宮頸癌篩查年齡從21歲到65歲,每三年一次細胞學檢查(巴氏涂片)。30-65歲婦女首推細胞學聯合HPV檢測,每5年一次,延長了篩查間隔時間。不推薦30歲以下婦女單用HPV檢測或聯合細胞學檢查。也不推薦65歲以上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
巴氏涂片及高危型HPV基因檢測的聯合檢測方法,可以使宮頸癌篩查的敏感度提升
不久前結束的亞洲-大洋洲生殖器感染和腫瘤研究組織年會上,專家們呼吁重新探討亞太地區宮頸癌管理指南,以降低這一可以預防的疾病居高不下的死亡率。香港大學巴氏涂片化驗室病理學主管張雅賢教授說,“最新的HPV基因檢測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在女性感染HPV后、出現細胞變異或癌癥前,及早發現問題。巴氏涂片及高危型HPV基因檢測的聯合檢測方法,可以使宮頸癌篩查的敏感度提升,對一些欠缺資源、配套及人手的地方而言,高風險HPV基因檢測亦是一個很好的篩查選擇。”據悉,羅氏cobas4800HPV檢測已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
人們對宮頸癌的篩查意識至關重要,而準確的篩查手段是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的有力保障。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可以把宮頸癌這一“粉紅殺手”扼殺在萌芽。
宮頸癌有什么征兆?
相信好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天不拉了,兩天不拉了,甚至一周兩周都不拉,那種說不出來的痛苦,真令人難堪。一般說來,解便量減少甚至常時間不解、解便解不干凈,到了需要藉由灌腸、塞劑、瀉藥等藥物介入方式解便,這是便秘的癥狀。而長期便秘可能和宮頸癌有關。
有關宮頸癌婦科宮頸疾病專家指出,宮頸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患病率。初期沒有任何癥狀,后期可出現異常陰道流血。目前治療方案以手術和放射治療為主,亦可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作為女性要潔身自愛,加強衛生保健,注意按時婦科普查,發現癥狀苗頭,及時就醫。
宮頸癌的4個誤區要謹慎
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的不斷增高及發病年齡的年輕化,喚起了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關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對宮頸癌的認識存在誤區。
誤區一:感染HPV=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和一種叫作人乳頭瘤的病毒(HPV)關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體內都能檢測出這種病毒。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感染HPV病毒。約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這類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會患宮頸癌,因為每個健康女性體內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證實,感染HPV后,大多數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把進入體內的HPV清除。只有少數女性由于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造成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其中有部分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宮頸癌,這一過程約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會進展為宮頸癌,還與HPV的類型有關。HPV病毒大約有100多種亞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見的類型分別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屬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則屬于高危型,來自世界各國的宮頸癌研究發現,HPV16型和HPV18型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誤區二:宮頸糜爛會變成癌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因而對宮頸糜爛感到非常恐懼。劉惜時教授告訴記者,這兩者其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醫學上來說,女性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醫生在檢查時,會發現宮頸局部充血呈現紅色,就稱其為 “宮頸糜爛”。糜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爛”,它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呈現出“糜爛”狀。而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前和絕經期由于體內雌激素水平相對低,所以“糜爛”也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宮頸糜爛也可以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狀態。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和宮頸糜爛的表現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宮頸糜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來明確診斷,排除宮頸癌的可能,并正確治療。
誤區三:不重視婦科檢查
從感染HPV病毒,到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病程,一般長達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完全有可能及時發現疾病的“苗頭”,并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目前,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治療后,其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到90%。
育齡期女性務必不能忽視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細胞學(TCT)檢查等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宮頸癌的易發人群,更不可掉以輕心:
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檢測發現HPV16、HPV18呈陽性者;
性行為因素不良者,包括開始性生活的年齡過早、多個性伴侶、性衛生不良等都會使患宮頸癌的發病危險增加;
早婚早育、多產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無論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濕疣、梅毒、淋病等都會增加女方患宮頸癌的幾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煙、營養不良者。
誤區四:“蛛絲馬跡”視而不見
宮頸癌在早期可能不會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適,有些癥狀也非常容易被忽視。劉惜時教授建議,育齡期女性應該學會關注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有時雖然只是“蛛絲馬跡”,卻有可能藏有隱患。
接觸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婦科檢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應提高警惕。
白帶異常多數宮頸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帶增多。因此,女性平時應該關注白帶的性狀、量的多少和有無臭味。尤其是當發現大量水樣或黏液性白帶時,必須引起注意。(記者 陳俊珺)
(責任編輯:姚銀康 )
提起宮頸癌,相信大多數患者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但是在宮頸癌的診斷過程中,涉及到一個較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宮頸癌前病變。有部分患者在宮……詳細>>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發展到晚期,很快便會奪走人的性命。然而,宮頸癌又有其他惡性癌種所不具備的特點:目前唯一一個知道病因的癌癥。……詳細>>
宮頸癌是發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近些年也有好多年輕女性患上宮頸癌,這可能也與現代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所以,……詳細>>
宮頸癌的防治工作盡管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醫院發現的宮頸癌患者仍然非常多。許多女性非常關心,從一般的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詳細>>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癥。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簡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