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40歲的楊女士在體檢時,發現了一個3厘米×5厘米×5厘米大小的子宮肌瘤。她問醫生要不要切掉,醫生說,先觀察吧。她很奇怪,為什么有了肌瘤不用切,甚至不用吃藥呢?
肌瘤不用切原因是什么?
不少女性,像楊女士一樣,由于子宮肌瘤隱藏得很深,平時自己毫無察覺,直至體檢時才被發現。
在子宮肌瘤的“一生”中,真正會惡變的不到1%。絕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還是很“善良”的。有些子宮肌瘤“曝光”后,并沒有增大,而是很“仁慈”地讓它的主人平安度過生育期,一直伴隨她到圍絕經期。絕經后,隨著主人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降低,子宮肌瘤也跟著萎縮和變小,有的甚至從此消失。
因此,在治療上,要依據子宮肌瘤病人的年齡、身體情況、有無生育要求,以及子宮肌瘤的大小等來制訂方案,而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子宮肌瘤,見到就切。
按照子宮肌瘤上述生長規律,對于以楊女士為代表的圍絕經期女性,治療子宮肌瘤應該是一步一步來的。
如果子宮不大(小于妊娠子宮2個月以內),病人自己又沒有癥狀,像楊女士那樣,通常不需要治療,可3 ~ 6個月隨訪一次——這就是醫生常說的期待療法。
如果子宮增大(約妊娠子宮2個月大小),癥狀較輕或不明顯,或病人近絕經年齡、全身情況不適合手術,則可采取藥物治療。
如果子宮增大(大于妊娠子宮2個半月以上),伴有明顯的癥狀,如月經過多;白帶增多或膿血性或腐肉樣陰道排液;腹痛、腰酸、下腹墜脹明顯或加重;出現尿頻、排尿障礙、尿潴留等壓迫癥狀,這時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了。
激素治療,3個月一療程
子宮肌瘤的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激素,包括雄激素(如丙酸睪酮)、拮抗孕激素藥物(如米非司酮)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如亮丙瑞林)。
子宮肌瘤是性激素依賴性腫瘤,因此,激素治療主要通過對抗女性體內的雌激素作用,來達到抑制或縮小子宮肌瘤的目的。
采用激素治療,最大的顧慮就是像楊女士所擔心的那樣——不良反應較多。
例如:雄激素會導致多毛、男性化、提早絕經;使用GnRHa可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如潮熱、出汗、陰道干澀;米非司酮可導致惡心、嘔吐、頭痛、腹痛、腹瀉,而且患有心、肝、腎方面疾病的病人,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青光眼、哮喘及對前列腺類藥物過敏的女性,不能使用。
因此,激素類藥均不宜長期服用,一般3個月左右為一療程。復查B超后,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繼續治療或停藥期待,或采用其他療法。
圍絕經期發現子宮肌瘤 以中醫調理為佳
中醫認為,女性的子宮之所以長肌瘤,主要是因為正氣不足,風寒濕熱之邪內侵,或七情、房事、飲食內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阻滯;淤血、痰飲、濕濁等凝結不散,停聚于小腹,日積月累,便逐漸形成了子宮肌瘤。
由于中藥煎煮比較麻煩,可選用一些中成藥治療,如桂枝茯苓膠囊、宮瘤清、大黃蟄蟲丸。這些藥口服治療,對控制肌瘤生長及改善癥狀有一定療效,且不良反應小,可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
由于中藥治療主要著力于調理女性體質,不良反應較輕,不影響月經,可長期服用,所以易被病人接受。
醫生給楊女士的建議是,她現在處于圍絕經期,子宮肌瘤還不大,而且她也沒有什么癥狀,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
醫生叮囑楊女士一定要“勤快”一點隨訪,對自己的子宮肌瘤多多“上心”。有任何“風吹草動”(如出現了疼痛、不規則的引導出血、月經改變等),都要隨時找醫生咨詢,以便醫生能幫助她更新治療方法。
(責任編輯:余莎 )
文章關鍵詞: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由子宮的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常見的表現有子宮出血、疼,多見于育齡、喪偶及性生活不協調的婦女。長期性生活失……詳細>>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由子宮的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常見的表現有子宮出血、疼,多見于育齡、喪偶及性生活不協調的婦女。長期性生活失……詳細>>
圍絕經期是指婦女從45歲左右開始至停經后1年后的時期,包括從接近絕經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經的后1年。圍……詳細>>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由子宮的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常見的表現有子宮出血、疼,多見于育齡、喪偶及性生活不協調的婦女。長期性生活失……詳細>>
有孕婦會問﹕“是否有需要把肌瘤割除?”在懷孕期,子宮非常充血,動手術切除肌瘤的風險很高,既然它對懷孕大都不會構成影響,當然不用切除。至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