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的誘因有六種 防治耳聾中醫有八招
我們的耳部出現了耳聾的癥狀后,會帶給患者困擾,也會危害到他們的健康,波及到了患者的生活,所以說耳聾是十分嚴重的,大家必須要將耳聾疾病引起重視,下面我們看看耳聾的原因有哪些?
引發耳聾的原因
(1)傳染病源性聾:各種急性傳染病、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膿性腦膜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感冒、耳帶狀皰疹、傷寒等均可損傷內耳而引起輕重不同的感音神經性聾。
(2)藥物中毒性聾:多見于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雙氫鏈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藥物如奎寧、水楊酸、順氯氨鉑等都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雙側性,多伴有耳鳴,前庭功能也可損害。
(3)老年性聾: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質增生,使螺旋器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供血不足,發生退行病變,或中樞神經系統衰退,導致聽力減退。
(4)外傷性聾:顱腦外傷及顳骨骨折損傷內耳結構,導致內耳出血,或因強烈震蕩引起內耳損傷,均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有時伴耳鳴、眩暈。輕者可以恢復。
(5)突發性聾:是一種突然發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聾。耳聾可在瞬間顯現,也可在數小時、數天內迅速達到高峰,多為單側,亦有雙耳患病,伴耳鳴,有的可伴眩暈。早期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
(6)噪聲性聾:是由于長期遭受85db(a)以上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進行的感音神經性聾。主要表現為耳鳴、耳聾。亦可出現頭痛、失眠、易煩躁和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耳聾的護理方法
耳蝸埋植這種情況采用的比較少,輕度患者是不應該采用的。耳蝸埋植又稱電子耳蝸或人工耳蝸。適用于中青年雙側極度耳聾,使用高功率助聽器無效,耳內無活動性病變。X線斷層拍片或CT檢查證明內耳結構正常,耳蝸電圖無反應,鼓岬或圓窗電刺激可誘出腦干反應者。
治療耳聾的藥物通常是采用滴耳的形式的,這種藥物要正確使用。把藥瓶握在手中數分鐘,使藥液溫度接近體溫。把頭稍傾或歪向一邊,外耳道口向上,輕輕拉下耳垂,使耳道暴露,將藥液滴進耳內。在使用滴鼻劑之前,應先清除鼻涕及清潔鼻腔,取坐位或仰臥位,頭盡量后仰,將滴管對準鼻孔,依照醫生所指定的滴數,將藥液滴進鼻孔內,滴藥后用手指輕輕捏幾下鼻翼,使藥液分布鼻腔,保持滴藥姿勢2分鐘。
耳聾的病人應在家安心靜養,尤應避免接觸噪聲或過大的聲音。保持家庭環境整潔,病人心情舒暢,才有利于疾病恢復。預防感冒,有一部分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系,故預防感冒則可減少一個發病因素。注意勿過度勞累,做到起居有時,飲食定量。本病多發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應注意這一點。情緒穩定,忌暴怒狂喜,因為這些均可使人體內神經體液調節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環障礙,發生耳聾。
中醫8招防治耳聾
按揉三穴:在外耳道前有一軟骨凸起稱為耳屏,如把耳屏比作小山,在耳屏前對應著兩個山腳和山頂,自上而下于一條直線上排列著三個穴位,分別叫做耳門、聽宮、聽會。我們張嘴時三個穴位都會出現凹陷。按揉它們都有治療耳鳴耳聾的作用。老年人每天可以用手指按揉它們,也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上下搓擦,以發熱為最佳的按揉程度。
指摩耳輪:中醫有介紹,“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所謂修其城廓,以補腎氣,以防聾聵”。雙手握空拳,以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作推摩直至發紅發熱。再用兩拇指、食指、中指屈蜷成鉗子形狀,夾捏外耳道做向前、后、左、右的提扯動作,整套動作做6次。
鳴天鼓:兩手掌心按住耳孔,食指放于中指上作彈擊耳后枕部約20次。
振耳:接上法,手掌置于耳上,一緊一松擠壓耳部。先慢而有力,再作快速振顫。
黃蜂入洞:將兩食指或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轉動3次再驟然抽出,每次做3遍。
點穴:按揉后枕部酸痛點及雙側風池穴,要有酸脹感。
猿猴摘果:用手經頭上提捏對側耳尖各14次。
全耳腹背按摩:搓熱雙手,手指伸直,由前下向后上推擦耳廓,然后反折耳廓推擦耳背返回,反復5~6遍;以掌心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指尖下)分別對準耳腹及耳背作按揉,使全耳發紅發熱。
(責任編輯:林鎮武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鼓膜外傷治療選哪家醫院好
2024-10-21被魚刺卡住后應如何正確處理
2024-10-21魚刺卡住喉嚨的正確處理方法是什么
2024-10-21突然喉嚨疼舌頭也疼是什么原因?
2024-10-21如何選擇治療耳聾的好醫院?
2024-10-21慢性鼻咽炎治療醫院如何選擇?
2024-10-21嬰兒總是干嘔是何原因
2024-10-21寶寶對聲音沒反應是怎么回事
2024-10-21
熱門文章
扁桃體發炎是什么樣子的——專業解析與應對指南
2024-10-10小兒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2024-10-08頸淋巴結炎的癥狀有哪些
2024-09-26如何保護“金嗓子”?收好這份教師嗓音保健秘籍
2024-09-10耳朵再造是指什么
2024-08-22鼻炎鼻子不通氣吃什么藥
2024-08-21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有這些
2024-08-20長期耳鳴的治療:全面解析與科學應對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