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在線首頁 > 疾病頻道 > 呼吸科 > 正文

            玉屏風顆粒

            2016-08-03 14:38:55      家庭醫生在線

            玉屏風顆粒

            【藥物組成】黃芪、白術(炒)、防風。

            【功能主治】益氣,固表,止汗。用于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方解】方中黃芪重用,益氣固表,實衛而止汗,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而為臣藥。防風走表而御風邪,為佐藥。黃芪得防風,固表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不傷正。本劑補中有散,散中有補,合建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臨床應用】自汗 此為由氣虛衛外不固所致,癥見自汗、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弱。

            此外,還有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蕁麻疹、喘息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小兒變應性鼻炎、角膜潰瘍病、小兒腎病綜合征、復發性口腔潰瘍的報道。

            【藥理毒理】本品有增強免疫功能、抗變態反應等作用。

            1、增強免疫 本品對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數呈現雙向調節作用;增高肺衛氣虛患者血清IgG、IgA含量,增加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提高環磷胺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gG水平;增加小鼠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2、抗變態反應 本品可抑制小鼠IgE的產生,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本品對羊抗兔腎小球基底膜抗血清所致實驗性腎炎家兔模型血肌酐(Cr)、尿蛋白轉為正常分別為57.1%和83.3%,使腎臟病理變化減輕、修復;本品可改善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細胞和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脫顆粒反,減輕組織水腫,消除基底膜免疫復合物的沉積。

            3、其他 本品能延長小鼠電刺激運動時間。雞胚試驗,本品可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A毒株15EID50、30EID50感染所致病變。

            【不良反應】目前沿未檢索到不良反應報道。

            【禁忌】尚不明確。

            【注意事項】

            1、熱病汗出者慎用。

            2、陰虛盜汗者慎用。

            3、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

            【用法用量】顆粒劑:開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規格】顆粒劑:每袋裝5g

            玉屏風顆粒

            【藥物組成】黃芪、白術(炒)、防風。

            【功能主治】益氣,固表,止汗。用于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方解】方中黃芪重用,益氣固表,實衛而止汗,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為臣藥。防風走表而御風邪,為佐藥。黃芪得防風,固表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不傷正。諸藥合用,補中有散,散中有補,共建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臨床應用】

            1。自汗 多由氣虛衛外不固所致,癥見自汗、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弱。

            2。體虛易感冒 由表虛不固所致,癥見神疲乏力,自汗惡風,反復感冒,舌淡,脈虛。

            此外,玉屏風顆粒還有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小兒腎病綜合征、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文獻報道。

            【藥理作用】本品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抗變態反應等作用。

            【注意事項】

            1、熱病汗出者慎用。

            2、陰虛盜汗者慎用。

            3、服藥期間宜進食清淡之品,忌油膩食物。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劑型規格】顆粒劑:每袋裝5g。

            反復呼吸道感染

            1 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辯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和治療。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反復吸吸道感染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凡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增多,超過了一定范圍,稱為反復呼吸道感染,簡稱復感。

            3 診斷

            3.1 按不同年齡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診斷

            注:①兩次感染間隔時間至少7日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數不夠,可以將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相加,反之則不能。但若反復感染是以下呼吸道為主,則應定義為反復下呼吸道感染。③確定次數須連續觀察1年;④肺炎需由肺部體征和影像學證實,兩次肺炎診斷期間肺炎體征和影像學改變應完全消失。

            3.2 按半年內呼吸道感染的次數診斷

            半年內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

            4 辯證

            4.1 肺脾氣虛證

            反復外感,面黃少華,形體消瘦,肌肉松軟,少氣懶言,氣短,食少納呆,口不渴,多汗,動則易汗,或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

            4.2 營衛失調證

            反復外感,惡風、惡寒,面色少華,四肢不溫,多汗易汗、汗出不溫,舌淡紅,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紅。

            4.3 脾腎兩虛證

            反復外感,面色萎黃或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肌肉松軟,雞胸龜背,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四肢不溫,發育落后,喘促乏力,氣短,動則喘甚,少氣懶言,多汗易汗,食少納呆,大便溏爛,或五更泄瀉,夜尿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4.4 肺脾陰虛證

            反復外感,面色顴紅少華,食少納呆,口渴,盜汗自汗,手足心熱,大便干結,舌質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紅。

            5 治療

            5.1 治療原則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按急性感染期與非急性感染期分別施治。急性感染期偏重祛邪治標,但應顧護正氣,宜輕清發散,微汗為度,或佐以扶正之品。用藥不宜發散太過,過汗則傷津耗氣,造成日后正氣難復,抗病力弱,病情反復。本指南主要提出非急性感染期的辯證治療建議。非急性感染期應偏重扶正固本,以提高抗病能力。肺脾氣虛者補肺健脾;營衛失調者調和營衛;脾腎兩虛者補腎健脾;肺脾陰虛者養陰益氣。此外,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因虛致病,因病致虛,屢感外邪。故復感時,需祛邪務盡,并及時扶助正氣;非急性感染期除內服藥物治療外,還可予推拿、艾灸、敷貼等療法。

            5.2分證論治

            5.2.1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C)

            治法:補肺固表,健脾益氣。

            主方: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合六君子湯(《世醫得效方》)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炙黃芪、防風、法半夏、橘紅、五味子、甘草。

            藥物加減:汗多者,加浮小麥、碧桃干;納呆者,加菜菔子、谷芽(炒)、焦山楂;余邪未清者,加黃芩、連翹;便溏者,加薏苡仁(炒)。

            5.2.2營衛失調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衛和營,益氣固表。

            主方: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炙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龍骨(煅)、牡蠣(煅)、大棗、生姜。

            藥物加減:兼有咳嗽者,加苦杏仁、款冬花(炙);身熱未清者,加青蒿、銀柴胡;咽紅、扁桃體腫大未消者,加玄參、射干、土牛膝根;畏風噴嚏流涕者,加辛夷、五味子。

            5.2.3脾腎兩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補腎陽、健脾益氣。

            主方: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合理中丸(《傷寒論》)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附子、肉桂、白術、干姜、太子參。

            藥物加減:五遲者,加鹿角膠、補骨脂、桑寄生、牡蠣;多汗者,加炙黃芪、龍骨(煅);低熱者,加鱉甲、地骨皮;陽虛者,加鹿角、紫河車、肉蓯蓉。

            5.2.4肺脾陰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養陰潤肺、益氣健脾。

            主方:生脈散(《醫學啟源》)合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五味子、麥冬、北沙參、玉竹、桑葉、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藥物加減:便秘者,加瓜蔞子、柏子仁、枳殼;虛熱者,加地骨皮、銀柴胡;盜汗者,加糯稻根、烏梅(炙)。

            5.3中成藥

            黃芪生脈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10ml,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6歲10ml,每日2次;>6歲10ml,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玉屏風顆粒:每袋5g。每服劑量: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C)

            參苓白術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10ml,每日2~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6歲5ml,每日3次;>6歲10ml,每日2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20ml,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6歲10ml,每日3次;>6歲20ml,每日2次。用于肺脾陰虛證。(推薦級別:D)

            槐杞黃顆粒:每袋10g。每服1~3歲5g、3~12歲10g,每日2次。用于肺脾陰虛證。(推薦級別:C)

            龍牡壯骨顆粒:每袋3g。每服劑量:2歲以下5g、2~7歲7g、7歲以上10g,每日3次。用于脾腎兩虛證。(推薦級別:D)

            5.4貼敷療法

            白芥子3份,細辛2份,甘遂1份,皂莢1份,五倍子3份,冰片0.05份,共研細末。每次1~2g,姜汗調成糊狀,敷于雙肺俞,外用膠布固定,于三伏天每伏1次,每次4~6小時。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證候屬虛并伴宿痰內蘊者。(推薦級別:C)

            五倍子粉10g,加食醋適量調成糊狀。睡前敷臍,次晨取下,每日1次,每次10小時,連用3~5日。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夜寐多汗者。(推薦級別:D)

            5.5推拿療法

            補脾經、補腎經、揉腎經。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多汗者。(推薦級別:C)

            5.6針灸療法

            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脾俞,每次取3~4穴,輕刺后灸10分鐘,隔日1次。在好發季節前作預防性治療。(推薦級別:E)

            5.7穴位注射

            黃芪注射液,每次1ml,雙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周1次,連用4周。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小 兒 哮 喘

            1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小兒哮喘的診斷、辨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哮喘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小兒哮喘asthmain children

            小兒哮喘是兒科一種反復發作的哮鳴氣喘性肺系疾病。臨床以發作時喘促氣急,喉間痰吼哮鳴,呼氣延長,嚴重者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口唇青紫為特征。

            本病包括西醫學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病。

            3診斷

            3.1病史

            多有嬰兒期濕疹等過敏性疾病史、家族哮喘史。

            3.2臨床表現

            哮喘反復發作,≥3次。發作多與某些誘發因素有關,如氣候驟變、感受外邪、接觸或進食某些過敏物質等。

            常突然發作,發作之前多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發作時喘促、氣急、哮鳴、咳嗽,甚者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口唇青紫。

            肺部聽診:發作時兩肺聞及哮鳴音,以呼氣時明顯,呼氣延長。支氣管哮喘如繼發感染,可聞及濕啰音。

            3.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伴肺部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

            4辨證

            4.1發作期

            4.1.2風寒束肺證

            氣喘,喉間哮鳴,咳嗽,胸悶,痰液清稀色白、泡沫多、易咯,噴嚏,鼻塞,流清涕,唇青,形寒肢涼,無汗,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咽不紅,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指紋紅。

            4.1.3痰熱阻肺證

            氣喘,聲高息涌,喉間哮鳴,咳嗽痰壅,痰黏、色黃、難咯,胸悶,呼吸困難,鼻塞,流涕黃稠,身熱,面紅唇干,夜臥不安,煩躁不寧,口渴,小便黃赤,大便干,咽紅,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指紋紫。

            4.1.4外寒內熱證

            氣喘,喉間哮鳴,咳嗽痰黏、色黃、難咯,胸悶,噴嚏,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面色紅赤,夜臥不安,無汗,口渴,小便黃赤,大便干,咽紅,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緊或滑數,指紋浮紅或沉紫。

            4.1.5肺實腎虛證

            氣喘,喉間哮鳴,持續較久,喘促胸滿,動則喘甚,咳嗽,痰稀、色白、易咯,形寒肢冷,面色蒼白或晦滯少華,神疲倦怠,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或沉遲,指紋淡滯。

            4.2緩解期

            4.2.1肺脾氣虛證

            反復感冒,氣短自汗,咳嗽無力,形體消瘦,神疲懶言,面白少華或萎黃,納差,便溏,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軟,指紋淡。

            4.2.2脾腎陽虛證

            喘促乏力,動則氣喘,氣短心悸,咳嗽無力,形體消瘦,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面白少華,腹脹,納差,夜尿多,便溏,發育遲緩,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指紋淡。

            4.2.3肺腎陰虛證

            喘促乏力,動則氣喘,干咳少痰,痰黏難咯,咳嗽無力,盜汗,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面色潮紅,午后潮熱,口咽干燥,手足心熱,便秘,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紅。

            5治療

            5.1治療原則

            哮喘應堅持長期、規范、個體化的治療原則,按發作期和緩解期分別施治。本病應重視緩解期的治療,以圖長期緩解。發作期當攻邪以治其標,治肺為主,分辨寒熱虛實而隨證施治。如寒邪應溫、熱邪應清、痰濁宜滌、表邪宜散、氣逆宜降等。屬于虛實兼見、寒熱并存者,治療時又應兼顧。緩解期當扶正以治其本,調其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在緩解期以補肺固表、補脾益腎為主,調整臟腑功能,去除生痰之因。哮喘屬于頑疾,宜采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如三伏天敷貼療法的冬病夏治,哮喘重度、危重度發作可配合西藥治療。

            5.2分證論治

            5.2.1發作期

            5.2.1.1風寒束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肺散寒,滌痰定喘。

            主方:小青龍湯(《傷寒論》)合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桂枝、細辛、干姜、法半夏、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

            藥物加減: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哮吼甚者,加射干、僵蠶、地龍;喘促甚者,加赭石。若表寒不甚、寒飲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黃湯加減。

            5.2.1.2痰熱阻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肺滌痰,止咳平喘。

            主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合蘇葶丸(《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苦杏仁、前胡、石膏、黃芩、葶藶子、紫蘇子、虎杖、桑白皮、射干、瓜蔞皮、枳殼等。

            藥物加減:喘急者,加地龍、僵蠶;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咳甚者,加百部(炙)、款冬花(炙);熱重者,加梔子、魚腥草;咽喉紅腫著,加山豆根、板藍根;便秘者,加瓜蔞子、枳實、大黃;若表證不著,喘息咳嗽,痰鳴,痰色微黃,可選用定喘湯加減。

            5.2.1.3外寒內熱證(推薦級別:D)

            治法:解表清里,止咳定喘。

            主方:大青龍湯(《傷寒論》)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桂枝、白芍、細辛、五味子、法半夏、石膏、黃芩、葶藶子、紫蘇子、野菊花、炙甘草等。

            藥物加減:熱重者,加梔子、魚腥草、虎杖;咳嗽重者,加桑白皮、前胡、紫菀;喘促甚者,加射干、桑白皮;痰熱重者,加地龍、黛蛤散、竹瀝。

            5.2.1.4肺實腎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瀉肺平喘,補腎納氣。

            主方:偏于肺實者,用蘇子降氣湯(《丹溪心法》)加減。偏于腎虛者,用都氣丸(《癥因脈治》)合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偏于肺實者:紫蘇子、苦杏仁、前胡、法半夏、陳皮、肉桂、丹參、紫菀、款冬花、麻黃(炙)、熟地黃、五味子等。偏于腎虛者:山茱萸、熟地黃、補骨脂、山藥、茯苓、款冬花、紫菀、法半夏、細辛、核桃仁、五味子、麻黃(炙)、射干等。肺實腎虛并重時二方合用。

            藥物加減:動則氣短難續者,加紫石英、訶子;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淫羊藿;畏寒腹滿者,加椒目、厚樸;痰多色白,屢吐不絕者,加白果、芡實;發熱咯痰黃稠者,加黃芩、冬瓜子、金蕎麥。

            5.2.2緩解期

            5.2.2.1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補肺固表,健脾益氣。

            主方: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合人參五味子湯(《幼幼集成》)加減。

            常用藥:炙黃芪、白術、防風、黨參、五味子、茯苓、法半夏、橘紅、炙甘草等。

            藥物加減:汗出甚者,加龍骨(煅)、牡蠣(煅);噴嚏頻作者,加辛夷、蟬蛻;痰多者,加僵蠶、遠志;腹脹者,加枳殼、檳榔、萊菔子;納谷不香者,加焦六神曲、谷芽(炒)、焦山楂;便溏者,加山藥、白扁豆(炒)。

            5.2.2.2脾腎陽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補脾腎,固攝納氣。

            主方: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黃、淫羊藿、山藥、茯苓、白術、核桃仁、五味子等。

            藥物加減:虛喘明顯者,加蛤蚧、冬蟲夏草;咳甚者,加款冬花、紫菀;夜尿多加益智仁、菟絲子、補骨脂。

            5.2.2.3肺腎陰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養陰清熱,斂肺補腎。

            主方:麥味地黃丸(《壽世保元》)加減。

            常用藥:麥冬、北沙參、百合、五味子、山茱萸、熟地黃、枸杞子、山藥、紫河車、牡丹皮等。

            藥物加減:盜汗甚者,加知母、黃柏;嗆咳不爽者,加百部、款冬花;潮熱者,加鱉甲、地骨皮。

            5.3中成藥

            小青龍沖劑:每袋9g。成人劑量:每次1袋,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3歲3g,每日3次;3~6歲6g、>6歲9g,每日2~3次。用于風寒束肺證。(推薦級別:C)

            哮喘寧顆粒:每袋10g。每服劑量:5周歲以下兒童每次5g、5~10周歲10g,11~14周歲20g,每日2次。用于痰熱阻肺證。(推薦級別:C)

            玉屏風顆粒:每袋5g。每服劑量: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5.4敷貼療法

            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細辛12g,共研細末,分成3份,每隔10日使用1份。用時取藥末1份,加生姜汁調和,取直徑約1.5cm大小,分別貼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貼2~4h揭去。若貼后皮膚發紅,局部出現皰疹,可提前揭去。貼藥時間為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3次,連用3年。用于緩解期肺、脾、腎氣虛、陽虛,痰飲內伏證培本治療。(推薦級別:C)

            5.5針灸療法

            取定喘、天突、內關。咳嗽痰多者,加膻中、豐隆。針刺,每日1次。用于發作期。

            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脾俞。每次取3~4穴,針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發季節前作預防性治療。(推薦級別:D)

            肺 炎 喘 嗽

            1 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肺炎喘嗽的診斷、辯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肺炎喘嗽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肺炎喘嗽pneumoniainchildren

            肺炎喘嗽是兒科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臨床以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為主要特征。相當于西醫的“小兒肺炎”。

            3診斷

            3.1臨床表現

            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肺部可聞及中、細濕啰音。

            3.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X線全胸片: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不均勻大片狀陰影,或為肺紋理增多、紊亂,肺部透亮度增強或降低。

            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病毒學檢查、肺炎支原體檢測等,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

            血常規:細菌性肺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

            3.3需與肺炎喘嗽鑒別的病種

            支氣管炎,肺結核病,呼吸道異物。

            4辯證

            4.1常證

            4.1.1風寒郁肺證

            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氣喘鼻煽,痰稀白易咯可見泡沫樣痰,或聞喉間痰鳴,咽不紅,口不渴,面色淡白,納呆,小便清,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

            4.1.2風熱郁肺證

            發熱惡風,頭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黃涕,咳嗽,氣喘,咳黃痰,或聞喉間痰嘶,鼻翼煽動,聲高息涌,胸膈滿悶,咽紅腫,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面色紅赤,煩躁不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4.1.3痰熱閉肺證

            發熱,有汗,咳嗽,咯痰黃稠或喉間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聲高息涌,呼吸困難,胸高脅滿,張口抬肩,口唇紫紺,咽紅腫,面色紅,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4.1.4毒熱閉肺證

            壯熱不退,咳嗽劇烈,痰黃稠難咯或痰中帶血,氣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難,鼻翼煽動,胸高脅滿,胸膈滿悶,張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紅赤,口唇紫紺,涕淚俱無,煩躁不安或嗜睡,甚至神昏譫語,嗆奶,惡心嘔吐,口渴引飲,便秘,小便黃少,舌紅少津,苔黃膩或黃燥,脈洪數,指紋紫滯。

            4.1.5陰虛肺熱證

            咳喘持久,時有低熱,手足心熱,干咳,痰量少或無痰,咯痰帶血,面色潮紅,口干、口渴欲飲,神疲倦怠,夜臥不安,形體消瘦,盜汗,便秘,小便黃少,病程遷延,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紅。

            4.1.6肺脾氣虛證

            久咳、咳痰無力,痰稀白易咯,氣短,喘促乏力,動則喘甚,低熱起伏,面白少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自汗,納差,口不渴,便溏,病程遷延,反復感冒,舌質淡紅,舌體胖嫩,苔薄白,脈無力或細弱,指紋淡。

            4.2辯證

            4.2.1心陽虛衰證

            面色蒼白,唇指紫紺,呼吸淺促、困難,四肢不溫,脅下痞塊,心悸動數,虛煩不安,神委淡漠,小便減少,舌質淡紫,脈疾數細弱欲絕,指紋紫滯。

            4.2.2邪陷厥陰證

            壯熱不退,口唇紫紺,氣促,喉間痰鳴,煩躁不安,譫語狂躁,神識昏迷,口噤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舌質紅絳,脈細數,指紋紫。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為基本原則。開肺以恢復肺氣宣發肅降功能為要務,宣肅如常則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須降氣滌痰;喘憋嚴重者,治以平喘利氣;氣滯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與大腸相表里,壯熱熾盛時可用通下藥以通腑泄熱。出現變證者,或溫補心陽,或開竅息風,隨證施治。病久肺脾氣虛者,宜健脾補肺以扶正為主;若是陰虛肺燥,余邪留戀,用藥宜甘寒養陰,潤肺化痰,兼清余邪。同時,本病還常結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藥、霧化吸入等,對于變證,必要時需中西醫結合治療。患兒應忌食油膩及刺激性食品、少進甘甜,防止助熱生痰。

            5.2分證論治

            5.2.1常證

            5.2.1.1風寒郁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辛溫宣肺,止咳平喘。

            主方:華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麻黃、苦杏仁、防風、桔梗、紫蘇子、桑白皮、陳皮、法半夏、甘草。

            藥物加減:惡寒身痛者,加桂枝、白芷;咳嗽痰多者,加白前、遠志;高熱加石膏、黃芩。

            肺炎喘嗽

            1 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肺炎喘嗽的診斷、辯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肺炎喘嗽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肺炎喘嗽pneumoniain children

            肺炎喘嗽是兒科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臨床以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為主要特征。相當于西醫的“小兒肺炎”。

            3診斷

            3.1臨床表現

            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肺部可聞及中、細濕啰音。

            3.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X線全胸片:小片狀、斑片狀陰影,也可出現不均勻大片狀陰影,或為肺紋理增多、紊亂,肺部透亮度增強或降低。

            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病毒學檢查、肺炎支原體檢測等,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

            血常規:細菌性肺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

            3.3需與肺炎喘嗽鑒別的病種

            支氣管炎,肺結核病,呼吸道異物。

            4辯證

            5.2.1.2風熱郁肺證(推薦級別:B)

            治法:辛涼宣肺,清熱化痰。

            主方:偏表證,身熱較甚而咳喘不劇,銀翹散(《溫病條辨》)主之;偏里證,熱邪偏重,頻咳,氣促,痰多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主之。

            常用藥:偏表證用金銀花、連翹、淡竹葉、荊芥、淡豆豉、薄荷、桔梗、桑葉、牛蒡子、大青葉、甘草;偏里證用麻黃(炙)、苦杏仁、前胡、款冬花、浙貝母、石膏、薄荷、黃芩、甘草。

            藥物加減:若壯熱煩渴者,重用石膏,加知母;喘息痰鳴著,加葶藶子、瓜蔞皮、枳殼;咽喉紅腫疼痛者,加射干、蟬蛻、板藍根、蘆根。

            5.2.1.3痰熱閉肺證(推薦級別:B)

            治法: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主方:五虎湯(《證治匯補》)合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石膏、苦杏仁、葶藶子、紫蘇子、桑白皮、黃芩、金蕎麥、天竺黃、甘草。

            藥物加減:熱重者,加梔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大黃;伴痰壅喘急者,加用礞石滾痰丸;咳嗽者,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者,加竹瀝、浙貝母、膽南星、猴棗散;紫紺者,加丹參、赤芍;高熱驚惕者,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較急者,加服牛黃奪命散。

            5.2.1.4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熱解毒,瀉肺開閉。

            主方: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苦杏仁、前胡、黃芩、黃連、梔子、石膏、地黃、玄參、連翹、甘草。

            藥物加減:熱毒重者,加虎杖、蒲公英、敗醬草;伴便秘腹脹者,加大黃、玄明粉;煩躁不寧者加白芍、鉤藤;口干鼻燥,涕淚全無者,加北沙參、麥冬、玉竹。

            5.2.1.5陰虛肺熱證(推薦級別:D)

            治法:養陰清肺,潤肺止咳。

            主方: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玉竹、桑白皮、百合、地骨皮、天花粉、地黃、玄參、川貝母、甘草。

            藥物加減:低熱者,加青蒿、知母、黃芩;咳甚者,加紫菀、百部、枇杷葉;干咳不止者,加五味子、烏梅;盜汗者,加龍骨(煅)、牡蠣(煅)、酸棗仁、五味子。

            5.2.1.6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補肺益氣,健脾化痰。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幼幼集成》)加減。

            常用藥:黨參(或人參)、白術、茯苓、炙黃芪、防風、半夏、陳皮、五味子、焦六神曲、甘草。

            藥物加減:多汗或動則汗出者,加龍骨(煅)、牡蠣(煅),或加服桂枝龍骨牡蠣湯;咳嗽較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納谷不香者,加谷芽(炒)、麥芽(炒)。

            5.2.2變證

            5.2.2.1心陽虛衰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主方:參附龍牡救逆湯(經驗方)加減。

            常用藥:人參、附子、龍骨(煅)、牡蠣(煅)、白芍、炙甘草。

            藥物加減:面色唇舌青紫,右脅肋下痞塊明顯者,加紅花、丹參;呼吸不整或嘆息樣呼吸者,加山茱萸、麻黃(炙)、熟地黃。

            5.2.2.2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息風。

            主方: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加減合牛黃清心丸(《景岳全書》)。

            常用藥:羚羊角粉、鉤藤、菊花、地黃、白芍、虎杖、黃芩、郁金、浙貝母、石膏、石決明、甘草。另服牛黃清心丸。

            藥物加減:高熱神昏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抽搐者,加僵蠶、蒺藜;痰多者加天竺黃、膽南星、石菖蒲。

            5.3中成藥

            5.3.1口服中成藥

            通宣理肺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20ml,每日2~3次。7歲以上兒童服量減半;3-7歲兒童服量為1/3。用于風寒郁肺證。(推薦級別:D)

            羚羊清肺散:每袋1g,每服1g,每日2次,周歲以下小兒酌減。用于風熱郁肺證、痰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兒童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20ml,6歲以下每服10mL,每日3次。用于痰熱閉肺證。(推薦級別:B)

            天黃猴棗散:每瓶0.15g。每服劑量:1~4歲0.15g,4歲以上0.3g,每日1~2次。用于痰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安宮牛黃丸(散):丸劑:每丸3g;散劑:每瓶1.6g。丸劑:每服1丸,每日1次。小兒3歲以上每服1/4丸、4~6歲每服1/2丸,每日1次。散劑:每服1瓶,每日1次。小兒3歲以上每服1/4瓶、4~6歲每服1/2瓶。或遵醫囑。用于毒熱閉肺證、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D)

            玉屏風顆粒:每袋5g。每服劑量: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5.3.2中藥注射劑

            清開靈注射液:每支2ml。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日2~4mL;靜脈滴注,每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使用。建議用法用量:1ml/(kg.d),最大劑量不超過2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稀釋1ml清開靈的比列,靜脈滴注,每日1次。輸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每分鐘20~40滴為宜。用于痰熱閉肺證、毒熱閉肺證、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B)

            炎琥寧注射液:每支80mg。臨用前,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日0.16~0.4g,每日1~2次給藥,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建議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最大劑量不超過160mg。用于痰熱閉肺證、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C)

            參附注射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20~10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使用。靜脈推注,每次5~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釋后使用。建議用法用量:2ml/(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中靜脈滴注,最大劑量不超過20ml。用于心陽虛衰證。(推薦級別:D)

            5.4敷貼療法

            肉桂、公丁香、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15g,紅花、當歸、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g。高熱、氣喘者,可加用黃芩、黃連、大黃各10g。研末,凡士林調,敷貼于肺俞穴或啰音處,膠布固定,約2h取下。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用于肺部濕性啰音明顯者。(推薦級別:D)

            5.5拔罐療法

            選取肺俞、肺熱、阿是穴,每日1次。佐治啰音吸收不良。(推薦級別:D)

            小兒支氣管炎

            1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小兒支氣管炎的診斷、辨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支氣管炎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小兒支氣管炎bronchitisin children

            小兒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臨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特征。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冬春季發病較多,3歲以內小兒多見。屬于中醫“小兒咳嗽”范疇。

            3診斷

            3.1臨床表現

            咳嗽、咯痰、肺部聞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濕啰音。

            3.2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病毒性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細菌性支氣管炎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

            X線全胸片:肺紋理增粗,或肺門陰影增濃。

            3.3需與小兒支氣管炎鑒別的病種

            肺炎喘嗽,肺不張,氣管異物,肺結核。

            4辨證

            4.1風寒襲肺證

            咳嗽頻作,痰稀色白易咯,鼻塞,噴嚏,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咽癢聲重,口不渴,頭痛,全身酸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4.2風熱犯肺證

            咳嗽不爽,痰稠色黃難咯,鼻流濁涕,發熱,惡風,有汗,咽痛,口渴,頭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指紋浮紫。

            4.3風燥傷肺證

            干咳無痰,或痰少難咯,或痰中帶血,咽干鼻干,口干欲飲,咽癢咽痛,發熱,大便干,舌紅少津,苔薄而干,脈浮數或指紋浮紫。

            4.4痰熱壅肺證

            咳嗽痰多,或痰稠色黃難咯,發熱口渴,面赤心煩,或伴氣促,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指紋紫滯。

            4.5痰濕蘊肺證

            咳嗽聲重,痰多色白而稀,喉間痰鳴,胸悶納呆,口不渴,神疲肢倦,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或指紋紫滯。

            4.6陰虛肺熱證

            干咳無痰,或痰少難咯,或痰中帶血,咽痛聲嘶,口舌干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指紋紫。

            4.7肺脾氣虛證

            咳嗽無力,痰稀色白,久延難愈,神疲自汗,氣短懶言,面白少華,少食納呆,反復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或指紋淡。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應分清外感、內傷。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基本法則,根據寒、熱證候不同,分別治以散寒宣肺或解熱宣肺。內傷咳嗽應分清虛實。實證有痰熱、痰濕之不同,痰熱者治以清肺化痰;痰濕者治以燥濕化痰。虛證有氣虛、陰虛不同,氣虛者治以益氣補肺、健脾化痰;陰虛者治以養陰潤肺、兼清余熱。本病除內服湯藥外,還可運用中成藥、推拿等療法。

            5.2分證論治

            5.2.1風寒襲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華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麻黃(炙)、苦杏仁、白前、紫蘇子、桔梗、荊芥、防風、遠志、甘草等。

            藥物加減:咳嗽重者,加紫菀、款冬花;痰多者,加橘紅、清半夏;惡寒頭痛者,加白芷、川芎、細辛。

            5.2.2風熱犯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飲(《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桔梗、杏仁、前胡、牛蒡子、甘草等。

            藥物加減: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玄參;咳重者,加枇杷葉、款冬花;痰多者,加浙貝母、瓜蔞皮。

            5.2.3風燥傷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潤燥止咳,疏風宣肺。

            主方:桑杏湯(《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桑葉、苦杏仁、浙貝母、北沙參、麥冬、淡豆豉、梔子、枇杷葉、甘草等。

            藥物加減:咳甚痰中帶血者,加藕節炭、白茅根;口渴者,加天花粉、蘆根;大便干結者,加瓜蔞子、郁李仁。

            5.2.4痰熱壅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肺化痰,肅肺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湯(《統旨方》)加減。

            常用藥:黃芩、梔子、桑白皮、知母、瓜蔞皮、浙貝母、麥冬、桔梗、黛蛤散、甘草等。

            藥物加減:痰多者,加竹茹、葶藶子;心煩口渴者,加石膏、天花粉、淡竹葉;大便干結者,枳實、大黃。

            5.2.5痰濕蘊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燥濕化痰,肅肺止咳。

            主方: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加減。

            常用藥:清半夏、陳皮、茯苓、遠志、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枳殼、甘草等。

            藥物加減:痰多者,加蒼術、厚樸;咳重者,加款冬花、膽南星;納呆食少者,加焦六神曲、麥芽(炒)、焦山楂。

            5.2.6陰虛肺熱證(推薦級別:D)

            治法:滋陰潤燥,養陰清肺。

            主方: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葉、知母、川貝母、甘草等。

            藥物加減:潮熱盜汗者,加地骨皮、青蒿、五味子;久咳不愈者,加百部(炙)、枇杷葉(炙)、訶子;痰中帶血者,加墨旱蓮、白茅根、藕節炭。

            5.2.7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益氣補肺,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湯(《世醫得效方》)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法半夏、遠志、炙甘草等。

            藥物加減:氣短懶言者,加黃芪、山藥;咳重痰多者,加紫菀(炙)、款冬花;食少納呆者,加焦山楂、焦六神曲、豆蔻。

            5.3中成藥

            5.3.1口服中成藥

            三拗片:每片0.5g。成人劑量:每服2片,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3歲0.5g,每日2次;3~6歲0.5g,每日3次;>6歲1.0g,每日2~3次。用于風寒襲肺證。(推薦級別:D)

            小兒宣肺止咳顆粒:每袋8g。口服,每服劑量:1歲以內每服1/3袋、1~3歲2/3袋、4~7歲1袋、8~14歲1.5袋,每日3次。用于風寒外束、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D)

            急支糖漿:每瓶100ml。每服劑量:≤1歲5ml、1~3歲7ml、4~7歲10ml、>7歲15ml,每日3~4次。用于風熱犯肺證。(推薦級別:D)

            小兒咳喘靈顆粒(口服液):顆粒劑:每袋2g;口服液:每支10ml。每服劑量:<2歲1g或5ml、3~4歲1.5g或7.5ml、5~7歲2g或10ml,每日3~4次。用于風熱犯肺證。(推薦級別:B)

            清燥潤肺合劑:每瓶100ml。用前振搖。成人劑量:每服10~15ml,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3歲5ml,每日3次;3~6歲10ml,每日2次;>6歲10ml,每日3次。用于風燥傷肺證。(推薦級別:D)

            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每支10ml。用時搖勻。每服劑量:一歲以內3ml、1~5歲10ml、5歲以上15~20ml,每日2~3次,用于痰熱壅肺證。(推薦級別:D)

            橘紅痰咳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10~20ml,每日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3歲5ml,每日3次;3~6歲10ml,每日2次;>6歲10ml,每日3次。用于痰濕蘊肺證。(推薦級別:D)

            養陰清肺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10ml,每日2~3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3歲5ml,每日2次;3~6歲5ml,每日3次;>6歲10ml,每日2次。用于陰虛肺熱證。(推薦級別:D)

            玉屏風顆粒:每袋5g。每服劑量: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5.3.2中藥注射劑

            炎琥寧注射液:每支80mg。臨用前,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日0.16~0.4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每日1~2次。建議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最大劑量不超過160mg。用于風熱犯肺證。(推薦級別:B)

            5.4推拿療法

            揉小天心,補腎水,揉二馬,揉板門,逆運內八卦,清肺經,推四橫紋,揉小橫紋穴,清天河水。咳喘輕者,每日2次,咳喘嚴重者,每日4~6次。咳喘以夜間為重者,停推四橫紋穴,分推肩胛穴各50次,以平喘止咳。高熱者,揉小天心后加揉一窩風。(推薦級別:D)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1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診斷、辨證、治療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rickets of vitamin Ddeficiency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于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致使鈣磷代謝失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臨床以正在生長的骨骺端軟骨板不能正常鈣化,造成骨骼改變為主要特征。本病常發于冬春季,主要見于嬰幼兒,尤以6~12月嬰兒發病率較高。北方發病率高于南方地區,工業城市高于農村,人工喂養的嬰兒發病率高于母乳喂養者。本病輕證如治療得當,預后良好;重者如失治、誤治,易導致骨骼畸形,留有后遺癥,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屬于中醫“夜驚”、“雞胸”、“龜背”、“龜胸”、“汗證”、“五軟”、“五遲”范疇。

            3診斷

            3.1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根據癥狀、體征可以分為4期:

            初期:有多汗、煩躁、睡眠不安、夜間驚啼。多汗與室溫及季節無關,常因多汗及煩躁而搖頭擦枕,出現枕禿及脫發圈。還可見囟門遲閉、牙齒遲出等。

            激期:除早期癥狀加重外,還可見乒乓頭、方顱、肋串珠、肋外翻、雞胸、漏斗胸、龜背、手腳鐲、下肢彎曲等骨骼改變。

            恢復期:經治療后,癥狀逐漸好轉而至消失,體征逐漸減輕、恢復。

            后遺癥期:多見于3歲以后的小兒,經治療或自然恢復,癥狀逐漸消失,骨骼改變不再進展,但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無其他臨床癥狀。

            3.2實驗室檢查

            初期: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明顯降低,鈣磷乘積小于30,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X線片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2D3下降。

            激期:血清鈣、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腕部X線片見臨時鈣化帶模糊,干骺端增寬,邊緣呈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

            恢復期:X線片臨時鈣化帶重現,血生化恢復正常。

            后遺癥期:理化檢查均正常。

            3.3需與維生素閱缺乏性佝僂病鑒別的病種

            腎性佝僂病、腎小管性酸中毒、軟骨營養不良、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低血磷抗維生素D佝僂病。

            4辨證

            4.1肺脾氣虛證

            形體虛胖,肌肉松軟,面色少華,納呆,大便不調,多汗,睡眠不寧,囟門開大,頭發稀疏易落,可見枕禿,易反復感冒,舌淡、苔薄白,指紋淡,脈細軟無力。

            4.2脾虛肝旺證

            煩躁夜啼,驚惕不安,面色少華或面色萎黃,頭部多汗,發稀枕禿,囟門遲閉,出牙延遲,納呆食少,坐立行走無力,夜啼不寧,易驚多惕,甚則抽搐,舌淡苔薄,指紋淡青,脈細弦。

            4.3腎精虧損證

            面白虛煩,形瘦神疲,納呆乏力,多汗肢軟,筋骨萎軟,立遲、行遲、齒遲,頭顱方大,肋骨串珠,手鐲腳鐲,雞胸龜背,下肢畸變,舌淡苔少,指紋淡紫,脈細無力。該期已有明顯骨骼畸形后遺癥。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重在調補脾腎,多用補益之法,先天不足者補腎為先,后天失調者補脾為先,脾腎俱虛,病程遷延者,脾腎兼顧,同時注意益腎填精壯骨。根據脾腎虧損輕重,采用不同的治法。初期以脾虛為主,用健脾益氣為主法;激期多屬脾腎兩虧,當予脾腎并補;恢復期、后遺癥期以腎虛為主,當補腎填精,佐以健脾。本病在調補脾腎的同時,還要注意到補肺益氣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的配合使用。此外,在預防護理上鼓勵母乳喂養,科學合理添加輔食。注意維生素D及鈣、磷的補充,增加小兒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勿使患兒過早或過多坐立和行走,提倡穿背帶褲。已有骨骼嚴重畸形后遺癥患兒可手術矯正。

            5.2分證論治

            5.2.1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幼幼集成》)加味。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五味子、麥冬、炙甘草等。

            藥物加減:汗多者,加龍骨(煅)、牡蠣(煅)固澀止汗;夜驚、睡眠不寧煩躁者,加酸棗仁(炒)、首烏藤,大便不實者,加蒼術、山藥、扁豆。

            5.2.2脾虛肝旺證(推薦級別:D)

            治法:健脾柔肝,平肝息風。

            主方:益脾鎮驚散(《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琥珀、鉤藤、龍骨(煅)、牡蠣(煅)、炙甘草、燈心草。

            藥物加減:多汗者,加五味子、碧桃干;睡中驚惕者,加遠志、珍珠母、僵蠶;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夜啼不寧者,加蟬蛻、淡竹葉。

            5.2.3腎精虧損證(推薦級別:D)

            治法:補腎填精,佐以健脾。

            主方:補腎地黃丸(《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紫河車、熟地黃、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山茱萸、枸杞子、山藥、酸棗仁、遠志。

            藥物加減:多汗者,加黃芪、龍骨(煅)、牡蠣(煅);乏力肢軟者,加黃芪、黨參;納呆者,加砂仁、陳皮、佛手;面白者,加當歸、白芍。

            5.3中成藥

            龍牡壯骨顆粒:每袋3g。每服劑量:<2歲5g、2歲~7歲g、>7歲10g,每日3次。用于各證。(推薦級別:C)

            玉屏風顆粒:每袋5g。每服劑量::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六味地黃口服液:每支10ml。成人劑量:每服10ml,每日2次。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6歲5ml、>6歲10ml,每日2次。用于腎精虧損證。(推薦級別:D)

            小兒病毒性肺炎中醫診療指南

            1范圍

            本指南提出了小兒病毒性肺炎的診斷、辨證、治療建議。本指南適用于小兒病毒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小兒毒性肺炎(child viral pneumonia)。

            小兒病毒性肺炎是小兒感染病毒所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主要特征: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X線全胸片可表現為肺實變浸潤陰影,鼻咽部分泌物脫落細胞或血清病毒學檢測陽性。

            小兒病毒性肺炎病原體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見。

            小兒病毒性肺炎屬于中醫學“肺炎喘嗽”范疇。

            3診斷

            3.1臨床表現

            氣喘,咳嗽,咯痰痰鳴,發熱,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

            3.2實驗室檢查

            3.2.1X線全胸片

            可表現為非特異性小斑片狀肺實變浸潤陰影,以兩肺下野、心膈角區及中內帶較多。小斑片病灶可部分融合在一起成為大片狀浸潤影,甚至可類似節段或大葉性肺炎的形態,可同時見有肺問質改變。

            3.2.2病毒學檢查

            取鼻咽部分泌物脫落細胞或血清,運用IgM抗體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堿性磷酸酶抗堿性磷酸酶橋聯酶標法(APAAP)、生物素抗生素ELISA法、單克隆抗體熒光法等方法檢測病毒。

            3.2.3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可減少、正常或稍增高,增高者一般不超過12×109L-1。

            3.3需與小兒病毒性肺炎鑒別的病種

            除病毒以外的病原體引起的小兒肺炎、哮喘、支氣管炎、氣道異物等。

            4辨證

            4.1常證

            1)風寒郁肺證

            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氣喘鼻煽,痰稀白易咯,或聞喉間痰嘶,咽不紅,口不渴,面色淡白,納呆,小便清,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

            2)風熱郁肺證

            發熱惡風,頭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黃涕,咳嗽,氣喘,咯黃痰,或聞喉問痰嘶,鼻翼煽動,聲高息涌,胸膈脹滿,咽紅腫,口渴欲飲,納呆,面色紅,煩躁不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3)痰熱郁肺證

            發熱,有汗,咳嗽,咯痰黃稠或喉間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聲高息涌,呼吸困難,胸高脅滿,張口抬肩,口唇紫紺,咽紅腫,面色紅,口渴欲飲,納呆,便秘,小便黃少,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4)毒熱閉肺證

            壯熱不退,咳嗽劇烈,痰黃稠難咯或痰中帶血,氣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難,鼻翼煽動,胸高脅滿,胸膈滿悶,張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紅赤,口唇紫紺,涕淚俱無,煩躁不寧或嗜睡,甚至神昏譫語,嗆奶,惡心嘔吐,口渴引飲,便秘,小便黃少,舌紅少津,苔黃膩或黃燥,脈洪數,指紋紫滯。

            5)陰虛肺熱證

            咳喘減少或減輕,時有低熱,手足心熱,干咳,痰量少或無痰,咯痰帶血,面色潮紅,口干、口渴欲飲,神疲倦怠,夜臥不安,形體消瘦,盜汗,便秘,小便黃少,病程遷延,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紅。

            6)肺脾氣虛證

            久咳、咳痰無力,痰稀白易咯,氣短,乏力,動則氣喘,或有低熱,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形體偏瘦,自汗,納差,口不渴,便溏,病程遷延,反復感冒,舌質淡紅,舌體胖嫩,苔薄白,脈無力或細弱,指紋淡。

            4.2變證

            1)心陽虛衰證

            面色蒼白,唇指紫紺,呼吸淺促,四肢不溫,多汗,脅下痞塊,心悸動數,虛煩不安,神萎淡漠,小便減少,舌質淡紫,脈疾數、細弱欲絕,指紋紫滯。

            2)邪陷厥陰證

            壯熱不退,口唇紫紺,氣促,喉間痰鳴,煩躁不安,譫語狂躁,神識昏迷,口噤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舌質紅絳,脈細數,指紋紫。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以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法。開肺以恢復肺氣宣發肅降功能為要務,宣肅如常則肺氣郁閉可解,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需降氣滌痰;喘憋嚴重者,治以平喘利氣;氣滯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肺與大腸相表里,壯熱熾盛時,可用通下藥以通腑泄熱。出現變證者,或溫補心陽,或開竅息風,隨證施治。病久肺脾氣虛者,宜健脾補肺益氣為主;若是陰虛肺燥,余邪留戀,宜甘涼養陰潤肺化痰,兼清余邪。同時,本病還常結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藥、霧化吸入、藥物外治等,變證必要時須中西醫結合治療。患兒應忌食油膩及刺激性食品,少進甘甜,防止助熱生痰。

            5.2分證論治

            5.2.1常證

            1)風寒郁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辛溫宣肺,止咳平喘。

            主方:華蓋散加減。

            常用藥:麻黃、苦杏仁、防風、桔梗、紫蘇子、桑白皮、陳皮、制半夏、甘草。

            加減:惡寒身痛加桂枝、白芷:咳嗽痰多加白前、遠志;高熱加生石膏(先煎)、黃芩。

            2)風熱郁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辛涼宣肺,清熱化痰。

            主方:偏表證,身熱較甚而咳喘不劇,銀翹散主之;偏里證,熱邪偏重,頻咳、氣促、痰多,麻杏石甘湯主之。

            常用藥:偏表證用金銀花、連翹、淡竹葉、荊芥、淡豆豉、薄荷(后下)、桔梗、桑葉、牛蒡子、大青葉、蚤休、甘草;偏里證用炙麻黃、苦杏仁、前胡、款冬花、浙貝母、生石膏(先煎)、薄荷(后下)、黃芩、貫眾、甘草。

            加減:若壯熱煩渴,重用生石膏(先煎),加知母;喘息痰鳴加葶藶子(包煎)、瓜蔞皮、枳殼;咽喉紅腫疼痛加射干、板藍根、蘆根。

            3)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B)

            治法: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主方: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常用藥:炙麻黃、生石膏(先煎)、苦杏仁、葶藶子(包煎)、紫蘇子、桑白皮、黃芩、金蕎麥、貫眾、天竺黃、甘草。

            加減:熱重加梔子、虎杖,伴大便干加用生大黃(后下);痰壅喘急便秘加用礞石滾痰丸(包煎);咳嗽重加前胡、款冬花;痰多加鮮竹瀝(沖服)、浙貝母、制膽南星、猴棗散(另吞服);紫紺加丹參、赤芍;高熱驚惕加服紫雪;喘甚便秘痰涌而病情較急者加服牛黃奪命散。

            4)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熱解毒,瀉肺開閉。

            主方:黃連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藥:炙麻黃、苦杏仁、前胡、黃芩、黃連、梔子、生石膏(先煎)、玄參、連翹、虎杖、甘草。

            加減:熱毒重加蒲公英、敗醬草:伴便秘腹脹加生大黃(后下)、玄明粉(溶入);煩躁不寧加鉤藤(后下)、白芍;口干鼻燥,涕淚全無加北沙參、麥冬、生地黃。

            5)陰虛肺熱證(推薦級別:D)

            治法:養陰清肺,潤肺止咳。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玉竹、桑白皮、百合、地骨皮、天花粉、生地黃、玄參、川貝母、甘草。

            加減:低熱加青蒿、知母、黃芩;咳甚加紫菀、百部、枇杷葉;干咳不止加五味子、烏梅;盜汗加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酸棗仁。

            6)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治法:補肺益氣,健脾化痰。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或生曬參)、白術、茯苓、炙黃芪、防風、半夏、陳皮、五味子、焦神曲、甘草。

            加減:多汗或動則汗出加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浮小麥;咳嗽較甚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納谷不香加炒谷芽、炒麥芽。

            5.2.2變證

            1)心陽虛衰證(推薦級別:D)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主方: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附子(先煎)、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白芍、炙甘草。

            加減:面色唇舌青紫,右脅肋下痞塊明顯加紅花、丹參;呼吸不整或嘆息樣呼吸加山茱萸、炙麻黃、熟地黃。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

            2)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D)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息風。

            主方:羚角鉤藤湯加減合牛黃清心丸。

            常用藥:羚羊角粉(另吞服)、鉤藤(后下)、菊花、生地黃、白芍、虎杖、黃芩、郁金、浙貝母、生石膏(先煎)、石決明、甘草。另服牛黃清心丸。

            加減:高熱神昏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抽搐加僵蠶、蒺藜:痰多加天竺黃、膽南星、石菖蒲。靜脈滴注清開靈注射液。

            5.3口服中成藥

            1)通宣理肺口服液(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制半夏、茯苓、炒枳殼、黃芩):每支10mL。成人劑量:口服,每服20mL,1日2~3次;7歲以上兒童服量減半,3~7歲兒童服量為1/3。用于風寒郁肺證。(推薦級別:D)

            2)羚羊清肺散(羚羊角粉、板藍根、連翹、金銀花、水牛角濃縮粉、石膏、冰片、川貝母、炒僵蠶、朱砂、赤芍、知母、天花粉、琥珀、甘草、梔子、蘆根、桔梗):每袋1g。成人劑量:口服,每服1g,1日2次:周歲以下小兒酌減。用于風熱郁肺證、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D)

            3)兒童清肺口服液(麻黃、蜜炙桑白皮、黃芩、苦杏仁、石膏、甘草、瓜蔞皮、板藍根、法半夏、浙貝母、橘紅、炒紫蘇子、葶藶子、紫蘇葉、細辛、薄荷、蜜炙枇杷葉、白前、前胡、石菖蒲、天花粉、煅青礞石):每支10mL。口服,每服20mL,6歲以下每服10mL,1日3次。用于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A)

            4)天黃猴棗散(天竺黃、天麻(制)、猴棗、珍珠、膽南星、僵蠶、冰片、薄荷腦、牛黃、珍珠層粉、全蝎):每瓶0.3g。口服,每服1~4歲0.15g、4歲以上0.3g,1日1~2次。用于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D)

            5)安宮牛黃丸(牛黃、郁金、水牛角片、黃芩、黃連、雄黃、梔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金箔):口服。丸劑:每丸重3g。每服l丸,1日1次,小兒3歲以內每服1/4丸、4~6歲每服1/2丸,1日1次。散劑:每瓶裝1.6g。每服1瓶,1日1次,小兒3歲以內每服1/4瓶、4~6歲每服1/2瓶。或遵醫囑。溫開水送服。用于毒熱閉肺證、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D)

            6)玉屏風顆粒(黃芪、白術、防風):口服,每服:1~3歲2.5g,每日2次,4~6歲5g,每日2次,>6歲5g,每日3次。用于肺脾氣虛證。(推薦級別:D)

            5.4中藥注射劑

            1)清開靈注射液(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片、板藍根、黃芩苷、金銀花):每支10mL。成人劑量:肌內注射:1日2~4mL。靜脈滴注:1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使用。兒童酌減或遵醫囑。輸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兒童以20~40滴/min為宜。用于痰熱郁肺證、毒熱閉肺證、邪陷厥陰證。(推薦級別:A)

            2)痰熱清注射液(黃芩、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靜脈滴注,1次20mL,重癥患者可用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注意控制滴數在60滴/mL,1日1次。兒童按體重0.3~0.5mL/kg,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靜脈滴注,控制滴速每分鐘30~60滴,1日1次;或遵醫囑。用于風熱郁肺證、痰熱郁肺證。(推薦級別:D)

            3)炎琥寧注射液(穿心蓮提取物):每支80mg。臨用前,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成人劑量:肌內注射:1次40~80mg,1日1~2次;靜脈滴注:1日0.16~0.4g,1日1~2次給藥,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兒童酌減或遵醫囑。用于風熱郁肺、痰熱郁肺證、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4)喜炎平注射液(穿心蓮內酯總酯磺化物):靜脈滴注:125~25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1日1次。兒童酌減或遵醫囑。用于風熱郁肺、痰熱郁肺證、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5)熱毒寧注射液(青蒿、金銀花、梔子):靜脈滴注:0.5~0.8mL/(kg?d),最大劑量不超過10mL/d,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滴注,1日1次。本品使用后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輸液管后,方可使用第二種藥物。用于風熱郁肺、痰熱郁肺證、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6)參附注射液(紅參、附片):每支10mL。成人劑量:靜脈緩慢滴注1~2mL/(kg?d),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釋后使用,嬰幼兒建議按照1:5的稀釋倍數使用。兒童酌減或遵醫囑。用于心陽虛衰證。(推薦級別:D)

            5.5敷貼療法

            肉桂、公丁香、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15g,紅花、當歸、川芎、赤芍、透骨草各30g。高熱、氣喘者,可加用黃芩、黃連、大黃各10g。研末,凡士林調,敷貼于肺俞穴或啰音處,膠布固定,約2h取下,1日1次,7日為1療程。用于肺部濕性啰音明顯者。(推薦級別:D)

            5.6中藥灌腸療法

            灌腸煎劑處方:麻黃、前胡、甘草各3g,苦杏仁5g,生石膏、大青葉、板藍根各10g,金銀花、玄參、百部各6g。治療前清潔灌腸,取臀高左側臥位,先將導管用熱水(70℃左右)加溫后,前端涂無菌潤滑劑,輕輕插入肛門6~8cm深,連接準備好的中藥煎劑(60~80mL,裝入無菌輸液瓶),插入不可過深,過深患兒會因不適而躁動,過淺藥液滴入直腸易引起排便反射藥液不易保留。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5℃~40℃為宜,與體內溫度相近,有利于藥液的保留和吸收。灌注的速度以15~30滴/min為宜,過快會刺激腸蠕動,致使藥液隨大便排出而無效。滴注過程中每15~20min變換1次體位,以減少患兒疲勞躁動,并利于藥液吸收。用于風熱郁肺、痰熱郁肺證、毒熱閉肺證。(推薦級別:D)

            5.7拔罐療法

            選取肺俞、肺熱、阿是穴,1日1次。佐治啰音吸收不良。(推薦級別:D)

            社區獲得性肺炎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

            肺炎是指包括終末氣道、肺泡腔及肺間質等在內的肺實質炎癥,由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引起,其中以細菌、病毒最為常見,理化因素、藥物和免疫損傷等也可引起。依據肺炎患病地點和時間的不同而分為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和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CAP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咯痰、氣短、胸悶或胸痛等。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CAP的發病率、病死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病死率明顯高于青壯年患者,特別是65歲以上的病死率更高。老年人CAP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常呈非特異性表現和隱襲性發病,并發癥多,預后差。CAP多屬于中醫學“風溫肺熱”、“咳嗽”等病證范疇。

            為進一步完善CAP的診療規范,提高中醫藥診治水平,為從事CAP防治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提供指導性意見,我們組織成立了由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和基礎研究、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統計學和衛生經濟學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的《社區獲得性肺炎中醫診療指南》制定小組,參照指南研究與評價的評審(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and E-valuation,AGREE)工具、指南標準化會議(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確定的評價指南標準和蘇格蘭指南制定組織(Scottish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SIGN)所歸納的指南制定步驟,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注重中醫特色,對既往和現有的相關證據進行了充分收集、評價。證據來源包括:①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維普網、萬方數據庫和Cochrane圖書館;②高等院校教材;③相關專著;④國家、行業學會頒布的相關診療標準等;⑤尚未發表的有關中醫治療CAP臨床研究報告。根據制定的推薦意見的證據質量分級共分5級別8等次,獲得了36篇不同質量等級的相關證據(其中工a級6篇、工b級4篇、Ⅱa級3篇、Ⅱb級4篇、Ⅲa級0篇、Ⅲb級8篇、Ⅳ級4篇、V級7篇),并采用專家共識法最終形成證據的推薦意見,編寫成本指南,以供參考。

            1診斷

            1.1診斷標準

            ①新近出現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癥狀加重,并出現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發熱。③肺實變體征和(或)聞及濕性啰音。④白細胞數>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⑤胸部X線檢查顯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以上①~④項中任何1項加第⑤項,并除外肺結核、肺部腫瘤、非感染性肺間質性疾病、肺水腫、肺不張、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癥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臨床診斷。

            1.2病原學診斷

            1.2.1確定

            ①血或痰液培養到病原菌;②經纖維支氣管鏡或人工氣道吸取的標本培養的病原菌濃度≥105CFU/ml(半定量培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 avage fluid,BALF)標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標本≥103CFU/ml(+);③呼吸道標本培養到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嗜肺軍團菌;④血清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嗜肺軍團菌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變化(增高或降低),同時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補體結合試驗)≥1:64,肺炎衣原體抗體滴度(微量免疫熒光試驗)≥1:32,嗜肺軍團菌抗體滴度(間接熒光抗體法)≥1:128;⑤嗜肺軍團菌工型尿抗原檢測(酶聯免疫測定法)陽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變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鏈球菌尿抗原檢測(免疫層析法)陽性(兒童除外)。

            1.2.2有意義

            ①合格痰標本培養優勢菌中度以上生長(≥+++);②合格痰標本細菌少量生長,但與涂片鏡檢結果一致(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③3日內多次培養到相同細菌;④血清肺炎支原體IgG抗體滴度≥1:512或IgM抗體滴度≥1:16(微量免疫熒光法);⑤血清嗜肺軍團菌試管凝集試驗抗體滴度升高達1:320或間接熒光試驗IgG抗體≥1:1024。

            1.2.3無意義

            ①痰培養有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細菌(如草綠色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類白喉桿菌等);②痰培養為多種病原菌少量(<+++)生長;③不符合1.2.1、1.2.2中的任何一項。

            1.3病情嚴重程度

            1.3.1肺炎病情的綜合評價

            (1)輕癥肺炎:符合以下4條者,即①體溫低于38℃;②呼吸功能和動脈血氣測定正常或與基礎值比較無惡化;③白細胞低于10×109/L;④無其他并發癥。(2)重癥肺炎:參考2006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的診斷標準:①意識障礙;②呼吸頻率≥30次/min;③PaO2<60mmHg(1mmHg=133.322Pa),Pa02/Fi02<300,需行機械通氣治療;④收縮壓<90mmHg;⑤并發膿毒性休克;⑥X線胸片顯示雙側或多肺葉受累,或入院48h內病變范圍擴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腎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療。肺部感染,且上述臨床表現中出現1項或1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重癥肺炎。

            1.3.2有關簡易評價工具

            (1)肺炎危險指數與分級(PSI):Ⅰ級:積分<51,不存在所有預測因素,即年齡≤50歲、無5項基礎疾病(腫瘤、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腎臟病、腦血管疾病)、生命體征無異常或僅輕微變化、正常精神意識狀態;Ⅱ級:積分51~70;Ⅲ級:積分71~90;Ⅳ級:積分91~130;V級:積分>130。Ⅰ級和Ⅱ級患者在門診治療,Ⅲ級患者需要入住觀察病房或短期住院治療,Ⅳ級和V級患者必須住院治療。(2)CURB積分與分級:精神意識混亂,血清尿素氮>7mmol/L,呼吸頻率≥30次/min,收縮壓<90mmHg或舒張壓≤60mmHg。每項為1分,合計為4分。0或1分者為門診治療;2分者可住院治療;3分及以上者需入住ICU治療。(3)CURH-65積分與分級:在CURB基礎上,增加了年齡≥65歲。每項為1分,合計為5分。0或1分者為低死亡率,應在家庭或門診治療;2分者為中度死亡率,可短期住院治療或觀察;3分及以上者為重度肺炎,高度死亡率,需入住ICU治療。(4)CRH-65積分與分級:精神意識混亂,呼吸頻率≥30次/min,收縮壓<90mmHg或舒張壓≤60mmHg,年齡≥65歲。每項為1分,合計為4分。0分者為家庭或門診治療;1分或2分者為可短期住院治療和觀察;3分或4分者為重度肺炎,必須住院治療。

            1.4老年肺炎的特點

            ①呼吸道癥狀不典型,呼吸道癥狀輕,甚至無咳嗽、咯痰、胸痛等癥狀,但多有呼吸困難;②感染癥狀不突出,可無發熱、畏寒、肌肉酸痛等。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可不升高,胸部X線攝片檢查陽性率低;③以肺外表現為首發癥狀,如意識障礙、乏力、嗜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動過速,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容易掩蓋呼吸系統癥狀。④易出現嚴重并發癥,如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⑤長期反復使用廣譜抗生素,容易產生耐藥菌株;⑥基礎疾病多見,多合并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病情復雜;⑦病程較長,炎癥吸收緩慢,易反復發作,預后較差。由于老年人患者的上述特點,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因此,應詳細了解病史,全面體格檢查,把握老年患者的特點,以明確診斷。

            2辨證論治

            CAP發病病機包括外邪侵襲、肺衛受邪和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兩個方面。風熱毒邪,侵襲肺臟,或風寒之邪入里化熱,煉津為痰,痰熱壅肺。病理過程中可化火生痰、傷津耗氣或風熱邪盛而逆傳心包,甚至邪進正衰,正氣不固而見邪陷正脫。老年人多罹患慢性疾病,體內積生痰濕、瘀血等,在此基礎上易感受外邪而患CAP,以痰熱壅肺或痰濁阻肺為主,常兼有氣陰兩虛、肺脾氣虛、瘀血等。恢復期多以氣陰兩虛、肺脾氣虛為主,常兼有痰熱或痰濁。以上病機雖有差異,但其基本病機為痰熱壅肺兼見氣陰兩虛,痰濁阻肺兼見肺脾氣虛。故邪實(痰熱、痰濁)正虛(氣陰兩虛、肺脾氣虛)貫穿于疾病整個病程中。臨床常見證包括實證類(風熱犯肺證、外寒內熱證、痰熱壅肺證、痰濕阻肺證)、正虛邪戀類(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危重變證類(熱陷心包證、邪陷正脫證)等3類8個證候,常見證可單獨存在也常兼見,如熱陷心包兼痰熱壅肺證等。

            治療方面,以祛邪扶正為大法。祛邪當分表里,在表者應疏風清熱或宣肺散寒;在里者宜清熱化痰或燥濕化痰,時或佐以活血化瘀;扶正當益氣養陰或補益肺脾。在治療過程中著重宣降肺氣以順肺之生理特點。若出現熱入心包、邪陷正脫,當需清心開竅、扶正固脫。采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CAP具有明顯的療效優勢。

            2.1實證類

            2.1.1風熱襲肺

            主癥:發熱、惡風,鼻塞、鼻竅干熱、流濁涕,咳嗽,干咳,痰白干黏、黃,舌苔薄、白、干,脈數。次癥:咯痰不爽,口干,咽干,咽痛,舌尖紅,舌苔黃,脈浮。診斷:①發熱、惡風;②鼻塞、鼻竅干熱,或流濁涕;③干咳,或痰少、白黏或黃、難以咯出;④口干甚至口渴,或咽干甚至咽痛;⑤舌尖紅、舌苔薄白干或薄黃,或脈浮或浮數。具備①、②中的1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治法:疏風清熱,清肺化痰。方藥: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金銀花12g,連翹12g,苦杏仁9g,前胡9g,桑白皮12g,黃芩9g,蘆根15g,牛蒡子9g,薄荷(后下)6g,桔梗9g,甘草6g。加減:頭痛目赤者,加菊花9g,桑葉(后下)6g;喘促者,加麻黃6g,石膏(先煎)30g;無汗者,加荊芥9g,防風9g;咽喉腫痛者,加山豆根6g,馬勃(包煎)3g;口渴者,加天花粉12g,玄參12g;胸痛明顯者,加延胡索9g,瓜蔞15g。中成藥:銀翹解毒丸,口服,每次9g(水蜜丸)或0.7~0.8g(濃縮丸),每日2或3次。雙黃連合劑,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疏風解毒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牛黃清感膠囊,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清熱解毒顆粒,沖服,每次18g,每日3次。

            2.1.2外寒內熱

            主癥:發熱,惡寒,無汗,咳嗽,舌質紅,舌苔黃、黃膩,脈數。次癥:痰黃,或痰白干黏,咯痰不爽,咽干,咽痛,肢體酸痛,脈浮。診斷:①發熱,惡寒,無汗,或肢體酸痛;②咳嗽;③痰白干黏或黃,咯痰不爽;④口渴或咽干,甚至咽痛;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浮數。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治法:疏風散寒,清肺化痰。方藥:麻杏石甘湯(《傷寒論》)合清金化痰湯(《統旨方》)加減。(炙)麻黃6g,荊芥9g,防風9g,石膏(先煎)30g,苦杏仁9g,知母9g,瓜蔞15g,梔子9g,桑白皮12g,黃芩9g,桔梗9g,陳皮9g,炙甘草6g。加減:惡寒,無汗,肢體酸痛者,減荊芥、防風,加羌活9g,獨活9g;往來寒熱不解、口苦者,加柴胡9g。中成藥:根據表寒里熱偏重之不同,可選擇中成藥。偏表風寒者,可選感冒清熱顆粒,沖服,每次3g(含乳糖)或6g(無蔗糖),每日2次;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7g(水蜜丸)或8~10丸(濃縮丸),每日2~3次;正柴胡飲顆粒,沖服,每次6g,每日3次。偏內熱者,可參見痰熱壅肺證有關內容。

            2.1.3痰熱壅肺

            主癥:咳嗽,痰多,痰黃,痰白干黏,胸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次癥:發熱,口渴,面紅,尿黃,大便干結,腹脹。診斷:①咳嗽,甚則胸痛;②痰黃或白干黏;③發熱,口渴;④大便干結或腹脹;⑤舌質紅,或舌苔黃或黃膩,或脈數或滑數。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痰。方藥: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合清金降火湯(《古今醫鑒》)加減。瓜蔞20g,浙貝母9g,石膏(先煎)30g,苦杏仁9g,知母12g,白頭翁12g,連翹12g,魚腥草15g,黃芩9g,炙甘草6g。加減:咳嗽帶血者,加白茅根9g,側柏葉9g;咳痰腥昧者,加金蕎麥(根)20g,薏苡仁12g,冬瓜子12g;痰嗚喘息而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包煎)9g,射干9g;胸痛明顯者,加延胡索9g,赤芍12g,郁金9g;熱盛心煩者,加金銀花12g,梔子9g,黃連6g;熱盛傷津者,加麥冬12g,生地黃15g,玄參12g;兼有氣陰兩虛之者,加太子參15g,麥冬12g,南沙參12g,亦可采用毒素清方(瓜蔞、人參、麥冬、生地黃、魚腥草、板藍根、白頭翁、牡丹皮);大便秘結者,加(酒)大黃9g,枳實9g,桑白皮12g;高熱,口渴欲飲,腹脹便結者,可選用復方清熱顆粒(蒲公英30g,敗醬草30g,黃芪30g,大黃6g),每次1袋,每日3次心婦;下利而肛門灼熱者,加黃連6g,葛根9g;兼血瘀證,見口唇紫紺,舌有瘀斑、瘀點者,加地龍15g,赤芍9g,或可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膠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中成藥:蛇膽川貝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復方鮮竹瀝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二母寧嗽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清氣化痰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痰熱清注射液20~4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

            2.1.4痰濕阻肺

            主癥:咳嗽,氣短,痰多、白黏,舌苔膩。次癥:胃脘痞滿,納呆,食少,痰易咯出,泡沫痰,舌質淡,舌苔白,脈滑、弦滑。診斷:①咳嗽或氣短;②痰多、白黏或呈泡沫;③胃脘脹滿或腹脹;④納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膩,或脈滑或弦滑。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治法:燥濕化痰,宣降肺氣。方藥: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和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加減。法半夏12g,厚樸9g,陳皮9g,苦杏仁9g,茯苓15g,枳實9g,白芥子9g,紫蘇子9g,萊菔子9g,生姜6g。加減:痰從寒化,畏寒、痰白稀者,加干姜9g,細辛3g;痰多咳喘,胸悶不得臥者,加麻黃6g,薤白9g,葶藶子(包煎)9g;脘腹脹悶,加木香9g,(焦)檳榔9g,豆蔻6g;便溏者,減紫蘇子、萊菔子,加白術12g,澤瀉9g,葛根9g;兼血瘀證,見口唇紫紺,舌有瘀斑、瘀點者,加川芎9g,赤芍9g,或可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膠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中成藥:桂龍咳喘寧膠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蘇子降氣丸,口服,每次6g,每日1或2次。

            2.2正虛邪戀類

            2.2.1肺脾氣虛

            主癥:咳嗽,氣短,乏力,納呆,食少。次癥:胃脘脹滿,腹脹,白汗,舌體胖大、齒痕,舌質淡,舌苔白、薄,脈沉、細、緩、弱。診斷:①咳嗽;②氣短,或乏力,動則加重;③白汗;④納呆或食少;⑤胃脘脹滿或腹脹;⑥舌質淡或苔薄白,舌體胖大或有齒痕,或脈沉細、沉緩、細弱。具備①、②、③中的2項,加④、⑤、⑥中的2項。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固衛。方藥: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加減。黨參15g,茯苓12g,白術12g,蓮子12g,白扁豆15g,山藥15g,苦杏仁9g,陳皮9g,枳殼9g,豆蔻6g,炙甘草6g。加減:咳嗽明顯者,加款冬花9g,紫菀9g;納差不食者,加六神曲12g,(炒)麥芽12g;脘腹脹悶者,減黃芪,加木香9g,萊菔子9g;虛汗甚者,加浮小麥12g,(煅)牡蠣(先煎)20g;寒熱起伏,營衛不和者,加桂枝6g,白芍9g,生姜9g,大棗9g。中成藥:玉屏風顆粒,沖服,每次5g,每日3次。黃芪顆粒,沖服,每次4g,每日2次。金咳息膠囊(參蛤補肺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2.2氣陰兩虛

            主癥:咳嗽,無痰,少痰,氣短,乏力,舌體瘦小、苔少,脈細、沉。次癥:咯痰不爽,口干或渴,白汗,盜汗,手足心熱,舌質淡、紅,舌苔薄、花剝,脈數。診斷:①氣短或乏力,動則加重;②干咳或少痰或咯痰不爽;③口干,甚至口渴;④盜汗或白汗;⑤手足心熱;⑥舌體瘦小、舌質淡或紅,或舌苔薄少或花剝,或脈沉細或細數。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⑤、⑥中的2項。治法:益氣養陰,潤肺化痰。方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太子參15g,南沙參12g,麥冬12g,五昧子9g,川貝母9g,百合15g,山藥15g,玉竹12g,桑葉6g,天花粉12g,地骨皮12g,炙甘草6g。加減:咳甚者,加百部9g,(炙)枇杷葉12g,苦杏仁9g;低熱不退者,可加銀柴胡9g,白薇9g,亦可選用青蒿鱉甲湯方(青蒿、鱉甲、生地黃、知母、牡丹皮、太子參、玉竹、紫菀、款冬花、浙貝母);盜汗明顯者,加(煅)牡蠣(先煎)20g,糯稻根15g;呃逆者,加竹茹6g,(炙)枇杷葉12g;納差食少者,加(炒)麥芽9g,(炒)谷芽9g;腹脹者,加佛手9g,香櫞(皮)9g;兼有痰熱證者,可采用毒素清方(瓜蔞、人參、麥冬、生地黃、魚腥草、板藍根、白頭翁、牡丹皮)。對于氣陰兩虛,余熱未清者,癥見身熱多汗,心煩,口干渴,舌紅少苔,脈虛數者,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偏陰虛者,百合固金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養陰清肺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2.3危重變證類

            2.3.1熱陷心包

            主癥:咳嗽,甚則喘息、氣促,身熱夜甚,心煩不寐,神志異常,舌紅、絳,脈數、滑。次癥:高熱,大便干結,尿黃,脈細。診斷:①咳嗽或喘息、氣促;②心煩不寐、煩躁甚或神志恍惚、昏蒙、譫妄、昏憒不語;③高熱、身熱夜甚;④舌紅甚至紅絳,或脈滑數或細數。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中的1項。治法:清心涼營,豁痰開竅。方藥:清營湯(《溫病條辨》)合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黃15g,玄參12g,麥冬12g,赤芍12g,金銀花12g,連翹12g,黃連6g,梔子9g,天竺黃6g,丹參9g,石菖蒲6g。加減:譫語、煩躁不安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抽搐者,加用鉤藤9g,全蝎6g,地龍12g,羚羊角(粉)(沖服)0.6g;口唇紫紺,舌有瘀斑、瘀點者,加牡丹皮9g,紫草9g;腑氣不通者,加大黃(后下)6g、芒硝(沖服)9g,或大黃顆粒6g鼻飼聯合大黃顆粒15g灌腸,每日1次。中成藥:清開靈注射液20~40ml或醒腦靜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丸,口服或鼻飼,每次3g,每日1或2次。對于膿毒癥而辨證為瘀毒互結、邪毒內陷證者,可選血必凈注射液50~10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

            2.3.2邪陷正脫主癥:呼吸短促,氣短息弱,神志異常,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細、疾促。次癥:面色潮紅,身熱,煩躁,舌質淡、絳。診斷:①呼吸短促或氣短息弱;②神志恍惚、煩躁、嗜睡、昏迷;③面色蒼白或潮紅;④大汗淋漓;⑤四肢厥冷;⑥舌質淡或絳、少津,或脈微細欲絕,或疾促。具備①、②中的1項,加③、④、⑤、⑥中的2項。除了①、②、④表現相同外,偏于陰竭者,可見面色潮紅,舌絳少津,脈細數或疾促;偏于陽脫者,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質淡,脈微細欲絕。治法:益氣救陰,回陽固脫。方藥:陰竭者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昧生曬參(單煎)12g,麥冬12g,五昧子9g,山茱萸30g,(煅)龍骨(先煎)20g,(煅)牡蠣(先煎)20g。陽脫者以四逆加人參湯(《傷寒論》)加昧紅參(單煎)15g,(制)附子(先煎)12g,干姜9g,(煅)龍骨(先煎)20g,(煅)牡蠣(先煎)20g,炙甘草6g。中成藥:偏于陰竭者,可選用生脈飲注射液20~60ml或參麥注射液20~6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偏于陽脫者,可選用參附注射液20~6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①魚腥草、鴨跖草、半枝蓮各15g,金銀花12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于風熱犯肺證、痰熱壅肺證。②穿心蓮、功勞木各15g,橘皮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于痰熱壅肺證。③重樓、敗醬草、大青葉、矮地茶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于痰熱壅肺證。

            本指南是在總結近年來中醫藥診治CAP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制而成,以期能夠為從事CAP防治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提供指導-性意見,促進和提高中醫藥診治水平。指南研制小組將對該指南的臨床使用情況進行評估。隨著新的臨床證據不斷出現,研制小組將不斷收集、評價新的證據,以對指南進行補充與更新。

            該指南供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生臨床使用。適合于CAP的辨證治療,也適用于老年人CAP患者。對于HAP的患者可參考應用。該指南中的藥物劑量為參考劑量,供臨床應用時參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效應。COPD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在其病程中常出現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促進疾病持續進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COPD的總體患病率為8.2%,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2.4%和5.1%。隨著年齡增加,男女患病率均呈上升趨勢。輕度和中度COPD的發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高于10%,在老年人群中的比例可能明顯增高。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預計2020年將成為全球致死原因第3位和經濟負擔第5位。COPD多屬于中醫學的“咳嗽”、“喘病”、“肺脹”等范疇。為進一步完善診療規范,促進中醫診治水平的提高,國家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病種COPD建設項目組組織成立了由中醫或中西醫結合臨床和基礎研究、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統計學、衛生經濟學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修訂小組,參照2008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依據指南研究與評價的評審(AppraisalofGuidelinesResearchandEvaluation,AGREE)、指南標準化會議(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確定的評價指南標準和蘇格蘭指南制定組織(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Network,SIGN)所歸納的指南制定步驟,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注重中醫特色,對既往和現有的相關證據進行了充分收集和評價。證據來源包括①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維普、萬方數據庫、Cochrane圖書館;②教科書;③相關專著;④國家、行業學會頒布的相關診療標準等;⑤尚未發表的有關中醫治療COPD臨床研究報告。根據制定的推薦意見的證據質量分級共分5級別8等次,獲得了42篇不同質量等級的相關證據(其中Ⅰa級5篇、Ⅰb級6篇、Ⅱa級8篇、Ⅱb級5篇、Ⅲa級0篇、Ⅲb級7篇、Ⅳ級8篇、Ⅴ級3篇),并采用共識法最終形成證據的推薦意見,編寫成本指南,以供參考。

            1診斷標準

            1.1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表現、危險因素接觸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資料綜合分析確定。COPD的主要癥狀[慢性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難]、危險因素接觸史、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是診斷COPD的必備條件。肺功能指標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用支氣管舒張劑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FVC)<70%可確定為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COPD早期輕度氣流受限時可有或無臨床癥狀。胸部X線檢查有助于確定肺過度充氣的程度。排除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癥、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結核等其他肺部疾病。

            1.2疾病分期

            1.2.1急性加重期

            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出現超越日常狀況的持續惡化,并需改變基礎用藥。通常在疾病過程中,短期內患者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黏液膿性,可伴發熱等炎癥明顯加重的表現。當患者出現運動耐力下降、發熱和(或)胸部影像異常時可能為COPD加重的征兆。200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議(GOLD)首次將急性加重期定義為在COPD病程中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咳痰急性加重,病情變化大于每日自然病程變化程度,并且需要改變日常治療方案。

            1.2.2穩定期

            指患者咳嗽、咳痰、氣短等癥狀穩定或癥狀輕微。

            1.3嚴重程度分級

            基于研究目的不同,COPD嚴重程度可根據肺功能、功能性呼吸困難程度、生活質量、是否存在合并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進行評估,其中反映氣流受限程度的FEV1下降有重要參考意義。根據肺功能的變化等將COPD嚴重性分為4級。

            Ⅰ級(輕度COPD)輕度氣流受限(FEV-1/FVC×100%<70%,但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80%),通常可伴有或不伴有咳嗽、咳痰。

            Ⅱ級(中度COPD):氣流受限進一步惡化(50%≤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80%),并有癥狀進展和氣短,運動后氣短更為明顯。此時,由于呼吸困難或疾病的加重,患者常去醫院就診。

            Ⅲ級(重度COPD):氣流受限進一步惡化(30%≤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50%),氣短加劇,并且反復出現急性加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Ⅳ級(極重度COPD):嚴重的氣流受限(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30%預計值或者合并有慢性呼吸衰竭。此時,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如果出現急性加重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此外,BODE指數(包含體重指數、氣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難、運動能力等)和COPD急性加重次數也可作為COPD嚴重程度監測指標。

            2辨證論治

            肺臟感邪,遷延失治,痰瘀稽留,損傷正氣,肺、脾、腎虛損,正虛衛外不固,外邪易反復侵襲,誘使本病發作,其病理變化為本虛標實。急性加重期以實為主,穩定期以虛為主。COPD急性加重期病機為痰(痰熱、痰濁)阻或痰瘀互阻,常兼氣虛或氣陰兩虛,虛實相互影響,以痰瘀互阻為關鍵。痰熱日久損傷氣陰,氣虛則氣化津液無力,津液不得正化反釀成痰濁而使陰津生化不足。痰壅肺系氣機,損及肺朝百脈,可致血瘀,氣虛帥血無力也可致瘀;瘀血內阻而使津液運行不暢,促使痰飲內生,終成痰瘀互阻。痰壅肺系重者,可蒙擾神明,表現為痰熱、痰濁之分,多為急性加重的重證。發作緩解,病情穩定,痰瘀危害減輕,但稽留難除,正虛顯露而多表現為氣(陽)、陰虛損,集中于肺脾腎,氣(陽)、陰虛損中以氣(陽)為主,肺脾腎虛損以腎為基。故穩定期病機以氣(陽)虛、氣陰兩虛為主,常兼痰瘀。

            本病急性加重期常見風寒襲肺、外寒內飲、痰熱壅肺、痰濕阻肺、痰蒙神竅等證,穩定期常見肺氣虛、肺脾氣虛、肺腎氣虛、肺腎氣陰兩虛等證。血瘀既是COPD的主要病機環節,也是常見兼證,常兼于其他證候中,如兼于痰濕阻肺證則為痰濕瘀肺證,兼于痰熱壅肺證則為痰熱瘀肺證,兼于肺腎氣虛證則為肺腎氣虛瘀證。治療應遵“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原則,急性加重期以清熱、滌痰、活血、宣肺降氣、開竅而立法,兼顧氣陰。穩定期以益氣(陽)、養陰為主,兼祛痰活血。

            2.1急性加重期

            研究證據表明,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可以顯著提高療效、明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改善肺通氣功能、降低致殘率等。

            2.1.1風寒襲肺

            主癥:咳嗽,喘息,惡寒,痰白、清稀,舌苔薄白,脈緊。次癥: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肢體酸痛,脈浮。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咳痰白、清稀;②發熱、惡寒、無汗,或肢體酸痛;③鼻塞、流清涕;④舌苔白,或脈浮,或浮緊。具備①、②2項,加③、④中的1項。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方藥:三拗湯(《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合止嗽散(《醫學心悟》)加減。麻黃(炙)9g,杏仁9g,荊芥9g,紫蘇葉9g,白前9g,百部9g,桔梗9g,枳殼9g,陳皮9g,炙甘草6g。

            加減:痰多白黏,舌苔白膩者,加法半夏9g、厚樸9g、茯苓12g;肢體酸痛甚者,加羌活9g、獨活9g;頭痛者,加白芷9g、藁本6g;喘息明顯者,紫蘇葉改為紫蘇子9g,加厚樸9g。

            中成藥: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7g(水蜜丸)或8~10丸(濃縮丸),每日2或3次。杏蘇止咳顆粒,沖服,每次12g,每日3次。感冒疏風顆粒,口服,每次3g,每日2次。

            2.1.2外寒內飲

            主癥:咳嗽,喘息氣急,痰多,痰白稀薄、泡沫,胸悶,不能平臥,惡寒,舌苔白、滑,脈弦、緊。次癥:痰易咯出,喉中痰鳴,無汗,肢體酸痛,鼻塞、流清涕,脈浮。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②惡寒、無汗,或鼻塞、流清涕,或肢體酸痛;③痰白稀薄或兼泡沫、痰易咯出;④喉中痰鳴;⑤胸悶甚至氣逆不能平臥;⑥舌苔白滑,或脈弦緊或浮弦緊。具備①、②2項,加③、④、⑤、⑥中的2項。

            治法:疏風散寒,溫肺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傷寒論》)合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加減。麻黃(炙)9g,桂枝9g,干姜6g,白芍9g,細辛3g,法半夏9g,五味子6g,紫蘇子9g,杏仁9g,厚樸9g,炙甘草6g。

            加減:咳而上氣,喉中如有水雞聲,加射干9g、款冬花9g;飲郁化熱,煩躁口渴、口苦者,減桂枝,加石膏30g(先煎)、黃芩9g、桑白皮12g;肢體酸痛者,加羌活9g、獨活9g;頭痛者,加白芷9g。

            中成藥:風寒咳嗽顆粒(沖劑),沖服,每次5g,每日2次。小青龍顆粒,沖服,每次6g(無糖型)或13(含糖型),每日3次。

            2.1.3痰熱壅肺

            主癥:咳嗽,喘息,胸悶,痰多,痰黃、白黏干,咯痰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次癥:胸痛,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結,舌苔厚。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氣急;②痰多色黃或白黏,咯痰不爽;③發熱或口渴喜冷飲;④大便干結;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滑數。具備①、②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藥:清氣化痰丸(《醫方考》)合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加減。(全)瓜蔞15g,(清)半夏9g,浙貝母9g,梔子9g,桑白皮12g,黃芩9g,杏仁9g,白頭翁12g,魚腥草18g,麥冬12g,陳皮9g。

            加減:痰鳴喘息而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9g(包煎)、射干9g、桔梗9g;咳痰腥味者,加金蕎麥(根)20g、薏苡仁12g、桃仁9g、冬瓜子12g;痰多質黏稠、咯痰不爽者,減半夏,加百合12g、南沙參12g;胸悶痛明顯者,加延胡索9g、赤芍12g、枳殼12g;大便秘結者,加(酒)大黃9g、枳實9g、厚樸9g,甚者加芒硝(沖服)9g;熱甚煩躁、面紅、汗出者,加石膏30g(先煎)、知母12g;熱盛傷陰者,加天花粉12g、生地黃15g、玄參12g;痰少質黏,口渴,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減半夏、加太子參12g、南沙參12g;兼外感風熱者,加金銀花12g、連翹12g、薄荷6g。可采用清熱化痰方藥(魚腥草30g,葦莖15g,桑白皮15g,桔梗10g,陳皮6g,法半夏10g,虎杖30g)加減。兼有面色紫暗,口唇青紫,舌質紫暗,舌質暗紅,舌有瘀斑等血瘀證的患者,可采用通塞顆粒方(葶藶子、地龍、麻黃(炙)、川貝母、大黃(制)、赤芍、生曬參、麥冬、石菖蒲等)。

            中成藥:蛇膽川貝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清氣化痰丸,口服,每次6~9g。清肺消炎丸,口服,每次8g,每日3次。痰熱清注射液20~4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

            2.1.4痰濕阻肺

            主癥:咳嗽,喘息,痰多,痰白黏,口黏膩,舌苔白、膩,脈滑。次癥:氣短,痰多泡沫,痰易咳出,胸悶,胃脘痞滿,納呆,食少,舌質淡,脈弦。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氣短;②痰多、白黏或呈泡沫狀;③胃脘痞滿;④口黏膩,納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具備①、②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

            治法:燥濕化痰,宣降肺氣。

            方藥: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和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加減。法半夏12g,厚樸9g,陳皮9g,薤白12g,茯苓15g,枳殼9g,芥子9g,紫蘇子9g,萊菔子9g,豆蔻6g,生姜6g。加減:痰多咳喘,胸悶不得臥者,加麻黃6g、葶藶子9g(包煎);脘腹脹悶,加木香9g、檳榔(焦)9g;便溏者,減紫蘇子、萊菔子,加白術12g、澤瀉9g、葛根9g;大便秘結,加(焦)檳榔12g、枳實9g;外感風熱者,減薤白,加金銀花9g、連翹12g、僵蠶9g;外感風寒者,加麻黃6g、荊芥9g、防風9g。

            中成藥:桂龍咳喘寧膠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咳喘順丸,每次5g,每日2次;苓桂咳喘寧膠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蘇子降氣丸,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2.1.5痰蒙神竅

            主癥:喘息氣促,神志恍惚、嗜睡、昏迷、譫妄,舌苔白、膩、黃。次癥:喉中痰鳴,肢體瘛疭甚則抽搐,舌質暗紅、絳、紫,脈滑、數。

            診斷:①神志異常(煩躁、恍惚、嗜睡、譫妄、昏迷);②肢體瘛疭甚則抽搐;③喘息氣促;④喉中痰鳴;⑤舌質淡或紅、舌苔白膩或黃膩,或脈滑或數。具備①、②中1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

            治法:豁痰開竅。

            方藥:滌痰湯(《奇效良方》)加減。(清)半夏9g,天南星6g,天竺黃6g,茯苓15g,陳皮9g,枳實9g,丹參15g,人參9g,石菖蒲6g,細辛3g,生姜6g。

            加減:舌苔白膩有寒象者,加用蘇合香丸3g,姜湯或溫開水送服,每次1丸,每日2次或2次;痰熱內盛,身熱,譫語,舌紅絳、苔黃者,加水牛角30g(先煎)、玄參12g、連翹12g、黃連6g、(焦)梔子9g,或加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腑氣不通者,加(生)大黃6g(后下)、芒硝9g(沖服);抽搐明顯者,加鉤藤9g、全蝎6g、地龍12g、羚羊角(粉)0.6g(沖服)。痰蒙神竅偏于痰熱證,病機以痰、熱、瘀為主,治以清熱豁痰,活血開竅,可采用滌痰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葦莖、杏仁、石菖蒲、膽南星、薏苡仁、桃仁、虎杖、魚腥草、竹茹等)聯合清開靈注射液、香丹注射液。

            中成藥:偏痰濁蒙竅者,蘇合香丸,口服或鼻飼,每次3g,每日1或2次。偏痰熱蒙竅者,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丸,口服或鼻飼,每次3g,每日1或2次;清開靈注射液20~40ml或醒腦靜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

            2.2穩定期

            多個較高質量級別的證據表明,采用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COPD穩定期具有明顯的療效,表現在改善癥狀、減少急性加重、提高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面,其療效均好于單純西醫治療。

            2.2.1肺氣虛

            主癥:咳嗽,乏力,易感冒。次癥:喘息,氣短,動則加重,神疲,自汗,惡風,舌質淡,舌苔白,脈細、沉、弱。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氣短,動則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③惡風,易感冒;④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細弱。具備①、②、③、④中的3項。

            治法:補肺益氣固衛。

            方藥:人參胡桃湯(《濟生方》)合人參養肺丸(《證治準繩》)加減。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2g,核桃仁15g,百部9g,川貝母9g,杏仁9g,厚樸9g,紫蘇子9g,地龍12g,陳皮9g,桔梗9g,炙甘草6g。加減:咳嗽痰多、舌苔白膩者,減黃芪、川貝母、百部,加法半夏9g,茯苓15g;自汗甚者,加浮小麥15g,牡蠣(煅)15g(先煎);寒熱起伏、營衛不和者,加桂枝6g、白芍9g。

            中成藥:玉屏風沖劑,沖服,每次5g,每日3次。黃芪顆粒,沖服,每次4g,每日2次。

            2.2.2肺脾氣虛

            主癥:咳嗽,喘息,氣短,動則加重,納呆,乏力,易感冒,舌體胖大、齒痕,舌質淡,舌苔白。次癥:神疲,食少,脘腹脹滿,便溏,自汗,惡風,脈沉、細、緩、弱。

            診斷:①咳嗽或喘息、氣短,動則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動則加重;③惡風,易感冒;④納呆或食少;⑤胃脘脹滿或腹脹或便溏;⑥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沉緩或細弱。具備①、②、③中的2項,加④、⑤、⑥中的2項。

            治法:補肺健脾,降氣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校注婦人良方》)合黃芪補中湯(《醫學發明》)加減。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2g,茯苓12g,杏仁9g,川貝母9g,地龍12g,厚樸9g,紫菀9g,紫蘇子9g,淫羊藿6g,陳皮9g,炙甘草6g。

            加減:咳嗽痰多、舌苔白膩者,減黃芪,加法半夏12g,豆蔻9g;咳痰稀薄,畏風寒者,加干姜9g、細辛2g;納差食少明顯者,加神曲12g,豆蔻12g、麥芽(炒)12g;脘腹脹悶,減黃芪,加木香9g、萊菔子9g、豆蔻9g;大便溏者,減紫菀、苦杏仁,加葛根9g、澤瀉12g、芡實15g;自汗甚者,加浮小麥15g、牡蠣(煅)20g(先煎)。

            中成藥:慢支固本顆粒,口服,每次10g,每日2次。玉屏風沖劑,沖服,每次5g,每日3次。金咳息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2.3肺腎氣虛

            主癥:喘息,氣短,動則加重,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易感冒,舌質淡,舌苔白,脈細。次癥:惡風,自汗,面目浮腫,胸悶,耳鳴,夜尿多,咳而遺溺,舌體胖大、有齒痕,脈沉、弱。診斷①喘息,氣短,動則加重,②乏力,或自汗,動則加重;③易感冒,惡風;④腰膝酸軟;⑤耳鳴,頭昏或面目虛浮;⑥小便頻數,夜尿多,或咳而遺溺;⑦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或細弱。具備①、②、③中的2項,加④、⑤、⑥、⑦中的2項。

            治法:補腎益肺,納氣定喘。

            方藥:人參補肺飲(《癥因脈治》)加減。人參9g,黃芪15g,枸杞子12g,山茱萸9g,五味子9g,淫羊藿9g,浙貝母9g,紫蘇子9g,赤芍12g,地龍12g,陳皮9g,炙甘草6g。

            加減:咳嗽明顯者,加(炙)紫菀12g、杏仁12g;咳嗽痰多、舌苔白膩者,加法半夏9g、茯苓15g;動則喘甚者,減沉香,加蛤蚧粉2g(沖服);面目虛浮、畏風寒者,加肉桂5g(后下)、澤瀉9g、茯苓12g;腰膝酸軟者,加菟絲子12g、杜仲12g;小便頻數明顯者,加益智仁9g、金櫻子12g;畏寒,肢體欠溫者,加(制)附子9g(先煎)、干姜6g。也可采用調補肺腎方[冬蟲夏草3g(單煎),五味子9g,丹參9g,茯苓15g,山茱萸9g,淫羊藿9g,枸杞子12g]加減。

            中成藥:固腎定喘丸,口服,每次1.5~2g,每日2次或3次。固本咳喘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百令膠囊,口服,每次5~15粒,每日3次。氣虛甚而腎陽虛者,右歸丸,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2.2.4肺腎氣陰兩虛

            主癥:咳嗽,喘息,氣短,動則加重,乏力,自汗,盜汗,腰膝酸軟,易感冒,舌質紅,脈細、數。次癥:口干,咽干,干咳,痰少,咯痰不爽,手足心熱,耳鳴,頭昏,頭暈,舌質淡,舌苔少、花剝,脈弱、沉、緩、弦。

            診斷:①喘息、氣短,動則加重,②自汗或乏力,動則加重;③易感冒;④腰膝酸軟;⑤耳鳴,頭昏或頭暈;⑥干咳或少痰、咯痰不爽;⑦盜汗;⑧手足心熱;⑨舌質淡或紅,舌苔薄少或花剝,脈沉細或細弱或細數。具備①、②、③中2項加④、⑤中的1項加⑥、⑦、⑧、⑨中的2項。

            治法:補肺滋腎,納氣定喘。

            方藥:保元湯(《景岳全書》)合人參補肺湯(《證治準繩》)加減。人參9g,黃芪15g,黃精15g,地黃(熟)15g,枸杞子12g,麥冬15g,五味子9g,肉桂3g(后下),紫蘇子9g,浙貝母12g,牡丹皮9g,地龍12g,百部9g,陳皮9g,炙甘草6g。

            加減:咳甚者,加枇杷葉(炙)12g、杏仁9g;痰黏難咯明顯者,加百合15g、玉竹12g、南沙參12g;手足心熱甚者,加知母9g、黃柏9g、地骨皮12g、鱉甲15g;盜汗者,加牡蠣(煅)20g(先煎)、糯稻根(須)15g。

            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百令膠囊,口服,每次5~15粒,每日3次。偏肺陰虛而有燥熱者,養陰清肺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偏肺腎陰虛者,百合固金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麥味地黃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或3次。偏肺腎陰虛而內熱咳喘者,蛤蚧定喘丸,口服,每次6g(水蜜丸),每日2次。偏腎陰虛者,左歸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兼證——血瘀證:主癥:口唇青紫,舌質暗紅、紫暗、瘀斑,脈澀、沉。次癥:胸悶痛,面色紫暗。診斷:①面色紫暗;②唇甲青紫;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瘀點;④舌下靜脈迂曲、粗亂。具備①、②、③、④中的1項。治法:活血化瘀。方藥可選用川芎9g,赤芍12g,桃仁9g,紅花9g,莪術9g。可根據所兼證候的不同,臨床上可增減上述藥物。中成藥可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膠囊),口服,每次10ml或6粒,每日3次。

            3其他治法

            3.1單方驗方

            ①紫河車1具,焙干研末,每次1.5g,每日3次,飯后口服,適用肺脾氣虛、肺腎氣虛證。②葶藶子粉,裝膠囊,每次1.5g,每日2次,飯后口服,用于痰濁壅肺的咳喘。③魚腥草、金銀花、金蕎麥根莖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于痰熱證。④地龍焙干研末,裝膠囊,飯后口服,每次3g,每日2次,用于痰熱證。

            3.2針灸治療

            3.2.1針刺

            主穴為肺俞(雙)、大椎、風門(雙)。咳甚者,配尺澤、太淵;痰多者,配足三里、中脘;體虛易感冒者,配足三里;痰壅氣逆者,配天突、膻中;腎虛失納之虛喘者,配腎俞、關元、太溪;心悸者,配心俞、內關。針刺大椎、中脘、尺澤、關元,采用提插捻轉相結合手法。針刺肺俞、風門、心俞、腎俞,采用提插捻轉相結合手法。針刺合谷、太淵、內關、魚際、太溪,以捻轉為主,提插為輔進行。針刺天突穴,用小幅度提插捻轉行針法,得氣后不留針。針刺足三里,采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的行針手法。急性加重期每日針刺1次,穩定期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每次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根據具體病情采取虛補實瀉,即穩定期多為正虛,針用補法;急性加重期多為邪實,或虛實夾雜,故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繼續治療1或2個療程。

            3.2.2灸法

            氣虛、陽虛者,宜灸或針灸并用,取穴同上。以艾條溫和灸為主,在留針期間或起針之后進行,每穴灸5~10min,以局部潮紅為度

            3.3拔火罐

            陰虛內熱,或肺部感染有熱象者,宜針后拔火罐。在起針后,用較大火罐或廣口玻璃瓶拔于大椎與兩肺俞之間。如患者消瘦,可用小火罐拔于兩側肺俞穴處。留罐10min左右。

            3.4穴位貼敷

            3.4.1天灸

            主穴選取肺俞、大椎、風門、天突、膻中等穴。藥物組成:白芥子30g、甘遂15g、細辛15g、延胡索10g、干姜10g、丁香10g。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取藥粉2g,用鮮姜汁調和,做成直徑約為1.5cm、厚約0.5cm的圓餅貼于上述穴位上,用4cm×4cm大小膠布固定,成人貼4~6h,兒童貼2~3h。治療時間為三伏天。常配合服用中藥。

            3.4.2舒肺帖

            第1組為大椎、肺俞、定喘、腎俞等穴,第2組為天突、膻中、腎俞、膏肓俞等,兩組穴位交換貼敷。將舒肺貼藥物(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細辛、椒目、肉桂)軟膏貼敷,一般6~12h后取下,如有燒灼感可提前取下,無燒灼感可延遲12h取下。每7~10天貼敷1次,2個月為1個療程;也可于“三伏天”前的第10天、“三伏天”內的第10、20、30天,“三伏天”后的第10天各貼敷1次。常配合服用中藥。

            3.4.3冬病夏治消喘膏

            由(炒)芥子、蓽茇、細辛、麻黃、石菖蒲等藥物組成。穴位選取兩側肺俞、心俞、膈俞6個穴位,每個穴位貼敷1個藥丸,直接貼壓于局部,按壓成餅狀,并用脫敏膠布固定,表層再粘貼橡皮膏固定、防滲,每次6h,三伏期間每10天1次,共3次。常配合服用中藥。

            本指南是在總結近年來中醫藥診治COPD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制而成,以期能夠為從事COPD防治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提供指導性意見,促進和提高中醫藥診治水平。指南研制小組將對該指南的臨床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并繼續收集、評價新的臨床證據,以對指南進行補充與更新。該指南供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生臨床使用。適合于COPD的中醫辨證治療,對于合并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COPD患者的診治可參考使用,對于合并有氣胸、胸腔積液、肺栓塞和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嚴重心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該指南中的藥物劑量為參考劑量,供臨床應用時參考。

            變態反應性鼻炎(摘錄)

            變態反應性鼻炎(allegicrhinitis,AR)簡稱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為鼻粘膜的Ⅰ型(速發型)變態反應性疾病,包括季節性和常年性兩種臨床類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及大氣污染加重,空氣中的SO2濃度的增高,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過度清潔”的生活方式,本病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發達國家達10%-20%以上。我國不同地區間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高發區已達37.74%。本病發生無明顯性別差異,多發于青壯年及兒童。屬于中醫“鼻鼽”范疇。

            【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及展望】

            變應性鼻炎的病機,乃肺、脾、腎虧虛兼外感風寒異氣,其中以肺氣虛為基礎,治當補氣固表、祛風通竅。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是扶正固本的經典方劑,很切合該病機特點。由其改劑型之玉屏風顆粒,于保持原方扶正祛邪、益氣固表功效的同時,更顯示了免疫調節功效。通過糾正TH2的優勢分化,強化TH1活性,維持TH1/TH2功能平衡,抑制IgE的產生并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得以有效控制變態反應性鼻炎病情。還能促進鼻腔粘膜上皮細胞纖毛功能活性,減輕組織水腫,有效緩解鼻阻塞,減少鼻分泌物,改善嗅覺功能。依據中西醫結合理念,于疾病不同時期聯合應用相關化學藥物,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該病的重要組織病理學特點為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鼻用糖皮質激素通過調節局部免疫細胞活性,促進嗜酸性細胞凋亡效應,并對多種炎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發揮廣泛的抑制作用,因而,已經成為目前治療變應性鼻炎的一線首選藥物。

            中西醫結合用藥方案中,常以局部應用鼻用糖皮質激素、短期口服抗組胺藥,在急性癥狀控制后,繼續應用玉屏風顆粒鞏固療效。

            治療變應性鼻炎的根本途徑在于調控患者本身的過敏性體質。只有通過改善過敏體質這一病理基礎,才能真正消除變態反應的發生。中醫學防治變應性鼻炎采用的是扶助正氣,調理體質為主的思路,符合這一基本原則,但起效較慢。綜合應用中藥滴鼻療法、針灸療法,有望克服這一弱點。

            血管運動性鼻炎

            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又稱血管舒縮性鼻炎,為鼻黏膜的高反應性疾病,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有關,表現為血管舒縮反應的異常改變。本病發病以青壯年居多,女性較男性多見。本病亦屬于中醫“鼽嚏”范疇。

            1病因病理

            1.1 病因為多因素致病。

            1.1.1精神緊張、焦慮

            反復的神經刺激使交感神經功能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致血管擴張,引起鼻粘膜神經源性炎癥。

            1.1.2環境、溫度突變以及異味和塵埃的刺激

            可引起感覺神經細胞類纖維末梢釋放較多P物質。P物質的增多,經一系列生化反應,可進一步促進局部的神經性炎癥。

            1.1.3內分泌功能紊亂

            如甲狀腺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變化均可引起鼻粘膜的反應性改變。

            1.2病理

            本病是神經遞質介導的鼻粘膜神經性炎癥。表現為交感神經張力降低,副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副交感神經遞質釋放增多,可引起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腺體分泌旺盛。發作時,鼻粘膜組織學改變表現為杯狀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浸潤,血管擴張,腺體增生和組織水腫。

            1.3病機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與變應性鼻炎相似,故其病因病機也與變應性鼻炎相似,多為肺、脾、腎三臟虛損。

            2臨床表現

            2.1癥狀

            2.1.1鼻塞

            多為交替性鼻塞,夜晚加重,白天減輕或消失。易受氣候、空氣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

            2.1.2噴嚏

            多為晨起發作,對異味及冷空氣敏感。

            2.1.3流清涕

            白天明顯,有黏液或水樣涕,多與精神因素有關。

            2.1.3嗅覺減退

            見于病程較長的患者,可伴有頭疼。

            2.2體征

            鼻鏡檢查可見鼻粘膜充血暗紅,或色淡或蒼白。反復發作者,可見黏膜膜水腫,以下鼻甲腫大明顯。部分患者可見鼻中隔偏曲。

            3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參考變應性鼻炎的相關實驗室檢查項目,本病結果均為陰性。

            4診斷與鑒別診斷

            4.1診斷要點

            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發病時的精神狀態、與環境因素和發病時間的關系,留意內分泌及某些藥物的影響。本病鼻部癥狀每日往往持續1小時以上,同時變應原皮膚試驗陰性,鼻分泌物涂片檢查未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4.2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變應性鼻炎相鑒別。與本病癥狀相似,但性質不同,一為鼻黏膜變態反應性炎癥,一為鼻黏膜神經源性炎癥。相關實驗室檢查,一為陽性,一為陰性。

            5治療

            以藥物治療為主。特別是結合系統的中醫辨證論治,通過調治病理性體質狀況,可改善或恢復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的平衡調節機制,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5.1 化學藥物治療

            5.1.1抗組胺藥

            可改善鼻黏膜水腫,減少噴嚏。

            5.1.2抗膽堿藥

            如0.03%異丙溴銨,可減少鼻分泌物。

            5.1.3鼻用糖皮質激素

            鼻內局部應用,可以減輕癥狀。

            5.1.4鼻用減充血劑

            如鹽酸賽洛唑啉、麻黃素滴鼻液等,可使鼻黏膜收縮,鼻甲縮小,減輕鼻塞,但不宜長時間應用,一般連續用藥時間以5-7天之內為宜。

            5.2辯證論治

            參見變應性鼻炎。

            5.3中成藥

            鼻炎康合并玉屏風顆粒口服

            5.4其他療法

            5.4.1鼻內激光、射頻或微波治療

            鼻黏膜表面麻醉下,在下鼻甲前段,鼻丘或相對應的鼻中隔黏膜實施治療。針對噴嚏頻發,對冷熱刺激敏感的患者,可收到一定效果,但應慎重行之,應慎重選擇病例,總之以不造成過多的鼻粘膜損傷為基本原則。

            5.4.2硝酸銀涂布

            以20%-30%硝酸銀溶液涂布與下鼻甲表面,可降低鼻黏膜敏感性。

            6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及展望

            根據古今文獻研究結果,血管運動性鼻炎與變應性鼻炎均屬于“鼻鼽”的范疇,中醫病機和臨床表現很相似,因而其中醫治療可以互相參照。

            7預防與調護

            每當打噴嚏之前,急按迎香穴,按摩到該處發熱為度們可以制止癥狀發作。

            鼻鼽

            1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鼻鼽的診斷、辯證和治療。

            本《指南》適用于鼻鼽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鼻鼽allergicrhinitis,etc。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連續噴嚏、流清涕、鼻塞為特征的疾病。西醫學的變應性鼻炎等屬于本范疇。

            3診斷

            3.1診斷要點

            3.1.1病史

            可有過敏史及家族史。

            3.1.2臨床癥狀

            具有突發性和反復發作性的特點。以鼻癢、陣發性噴嚏、大量水樣鼻涕、鼻塞為主要表現。或伴有眼癢、咽癢、腭癢等癥狀。

            3.1.3局部檢查

            發作期鼻黏膜多為蒼白、灰白或淺藍色,亦可充血色紅,鼻甲腫大,鼻腔有較多水樣分泌物。間歇期上述體征多不明顯。

            3.1.4其他檢查

            免疫學檢查加皮膚變應原測試、血清IgE檢測等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3.2鑒別診斷

            傷風鼻塞有鼻癢、噴嚏、流水樣鼻涕和鼻塞;但傷風鼻塞不具有突然發作、很快消失的特點,可伴發熱、惡寒等全身癥狀,病程較短。

            4辯證

            4.1肺氣虛寒證

            發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腫脹;語聲低,易患感冒,經常咳嗽,咳痰;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4.2脾氣虛弱證

            發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覺減退;鼻黏膜色淡、腫脹;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紅或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4.3腎陽不足證

            發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塞,嗅覺減退;鼻黏膜蒼白、腫脹;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4.4肺經伏熱證

            發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或為黏稠涕,鼻塞,嗅覺減退;鼻黏膜偏紅、腫脹;口干;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數。

            5治療

            5.1治療原則

            治療本病以宣通鼻竅、斂涕止嚏為原則。

            5.2分證論治

            5.2.1肺氣虛寒證

            治法:溫肺散寒。

            主方:溫肺止流丹(《辯證錄》)加減。

            常用藥:人參、河子、細辛、荊芥、黃芪、白術、防風、蟬蛻、桂枝、干姜、甘草。

            5.2.2脾氣虛弱證

            治法:健脾益氣。

            主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術、陳皮、山藥、當歸、升麻、柴胡、干姜、砂仁、甘草。

            5.2.3腎陽不足證

            治法:溫補腎陽。

            主方: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烏梅、五味子。

            5.2.4肺經伏熱證

            治法:清肺通竅。

            主方:辛夷清肺欽(《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辛夷、黃芩、石膏、梔子、桑白皮、麥冬、莤草、紫草、墨旱蓮。

            5.3中成藥

            玉屏風顆粒:適用于肺氣虛寒證及脾氣虛弱證。

            5.4藥物外治

            可選用芳香通竅或健脾益氣的中藥滴鼻劑滴鼻。

            5.5針灸療法

            5.5.1體針

            取迎香、印堂、風池、風府、足三里等為主穴,以上星、合谷、和髎、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等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取1~2次。

            5.5.2灸法

            取足三里、命門、百會、氣海、三陰交、涌泉、上星、印堂、身柱、膏肓、肺俞、脾俞、腎俞等穴,懸灸或隔姜灸。

            5.5.3耳穴貼壓

            取神門、內分泌、內鼻、肺、脾、腎、腎上腺、皮質下等穴。每次取3~5次。

            5.5.4穴位注射

            取迎香、合谷、風池等穴、藥物可選當歸注射液、人參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5.5.5穴位敷貼

            用白芥子、甘遂、細辛、麝香、分別研末,按20:10:10:10:0.6的比例和勻,在夏季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分3次用姜汗調敷貼于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每次貼30~60分鐘后除去。連續應用3個夏季。

            5.6按摩療法

            患者將雙手大魚際摩擦至發熱后貼于鼻梁兩側,自鼻根至迎香穴輕輕摩擦至局部覺熱。或以兩手中指于鼻梁兩邊按摩20~30次。

            癮 疹

            1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癮疹的診斷、辯證、治療。

            本《指南》適用于癮疹的診斷和治療。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癮疹,相當于慢性蕁麻疹(urticaria)。

            癮疹是一種以皮膚作癢,搔之起風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發無定處,時隱時現,消退后不留痕跡為特征的皮膚病。

            3診斷

            3.1診斷要點

            癮疹臨床表現為一過性風團,持續時間≤24小時,皮損大小不一,時隱時現,發無定處,消退后不留痕跡,伴劇烈瘙癢。部分病情較重者,可有惡心嘔吐、心慌煩躁、腹痛或寒戰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3.2分型

            癮疹一般分為急性、慢性和特殊類型。病程在6周以上者屬于慢性。特殊類型有皮膚劃痕癥(人工蕁麻疹)、膽堿能性、寒冷性、壓迫性、水源性、日光性癮疹等。

            3.3鑒別診斷

            3.3.1丘疹性蕁麻疹

            兒童及暴露部位好發,夏季多發。皮損呈紡錘形,或圓形紅斑,或小風團,中央有丘皰疹或小水皰。自覺瘙癢,1-2周可消退,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

            3.3.2蕁麻疹性血管炎

            典型皮損為紅斑、風團,亦有丘疹、壞死,伴中重度瘙癢,部分伴有疼痛或灼熱感,持續24小時以上,消退后留下瘀斑或色素沉著。常發生血管性水腫、關節痛和腹痛。組織病理學上有壞死性血管炎特點。

            4辯證

            4.1風熱犯表證

            風團色鮮紅,自覺灼熱,遇熱。遇風癥狀加重,遇冷則緩解。可伴惡風發熱、咽喉腫痛,口渴心煩。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4.2風寒束表證

            風團色淡紅或瓷白,浸涉冷水或吹風受寒后加重,得暖則輕。伴畏寒惡風,口不渴,冬重夏輕。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

            4.3胃腸濕熱證

            風團色澤鮮紅,泛發全身,劇烈瘙癢。多伴腹痛、腹瀉或惡心、嘔吐、脘脹,神疲納呆,小溲赤澀,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4.4衛表不固證

            風團多較小,少呈大片者。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風、冷刺激后發疹。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4.5氣血兩虛證

            風團反復發作,延續數月或數年,常因勞而發,午后或入夜加重。患者平素體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神疲納少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或細弱。

            4.6氣血瘀滯證

            風團色澤暗紅或呈紫紅,病變多數在腰圍和表帶壓迫等部位。伴有面色晦暗或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飲,婦女則月經不調,經來腹痛,色紫紅或有瘀塊。舌質紫暗或夾有瘀點、瘀斑,苔少,脈細澀。

            5治療

            5.1治療原則

            癮疹的中醫治療當分清表里寒熱、衛氣營血、標本緩急、正虛邪實。治法主要有祛風止癢、調和營衛、清解表里、通腑利濕、益氣養血等。

            5.2分證論治

            5.2.1風熱犯表證

            治法:祛風清熱,涼血止癢。

            主方:消風散(《外科正宗》)或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蟬蛻、牛蒡子、金銀花、連翹、地黃、牡丹皮、赤芍、黃芩、生石膏、知母等。

            加減:便秘者,酌加生大黃、火麻仁等。

            5.2.2風寒束表證

            治法: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主方: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或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加減。

            常用藥:麻黃、桂枝、白芍、苦杏仁、炙甘草、大棗、生姜、荊芥、防風、羌活、蟬蛻、蒺藜等。

            加減:陽虛重者,選加附子、細辛、干姜等;氣虛者,酌加黃芪、白術;血虛者,酌加當歸、川芎、何首烏。

            5.2.3胃腸濕熱證

            治法:清解表里,通腑利濕。

            主方:防風通圣散(《宣明論方》)或除濕胃苓湯(《醫宗金鑒》)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連翹、梔子、黃芩、茯苓、白術、白芍、大黃(后下)、陳皮、厚樸、地膚子、薏苡仁、甘草等。

            加減:腹痛者,酌加香附、木香、青皮、枳殼;脾虛食積者,選加山楂、麥芽、神曲等。

            5.2.4衛表不固證

            治法:益氣固表,祛風散寒。

            主方:玉屏風散《丹溪心法》)合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常用藥:黃芪、白術、防風、桂枝、白芍、炙麻黃、甘草、荊芥、蟬蛻、蒺藜、當歸、烏梅、五味子等。

            加減:癢重者,酌加烏梢蛇、僵蠶;食滯者,選加蘇葉、山楂、神曲、枳殼;汗多心悸者,選加龍骨、牡蠣;濕重見浮腫、苔白厚者,選加茯苓、澤瀉;畏寒肢冷者,酌加附子、細辛。

            5.2.5氣血兩虛證

            治法:益氣養血,補益心脾。

            主方:八珍湯(《正體類要》)合當歸飲子(《外科正宗》)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當歸、地黃、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炙甘草、蒺藜、防風、蟬蛻等。

            加減:畏寒者,酌加附子、肉桂;癢甚者,酌加烏梢蛇、地龍。

            5.2.6氣血瘀滯證

            治法:理氣活血,祛風止癢。

            主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地龍、地黃、白鮮皮、地膚子、烏梢蛇、蟬蛻、甘草柴胡、枳殼等。

            加減:經前2-3天起疹,經后好轉,伴月經不調,急躁易怒,胸乳脹痛者,丹梔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5.3中成藥

            防風通圣丸:適用于胃腸濕熱證。

            玉屏風顆粒:適用于衛表不固證。

            5.4藥物外治

            爐甘石洗滌劑外搽。

            中西醫結合系統藥物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

            專家共識(2015版)

            濕疹皮炎類皮膚疾患是皮膚科的常見病,由于病因復雜且反復發作,臨床治療較為困難,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能取得一定療效。濕疹皮炎類皮膚病包含了20多種疾病,由于部分患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以及對疾病的認識尚未統一,同時受疾病發生發展進程等因素的影響,在臨床工作中,一些患者被籠統地診斷為“濕疹”、“過敏性皮炎”等,以對癥治療為主。由于診斷治療不規范導致的疾病反復或加重、皮損泛發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并不少見。鑒于此,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環境與職業性皮膚病學組組織國內部分專家就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系統藥物治療達成此共識。本共識適合于臨床上由于種種原因尚未能明確分類診斷為某一特定皮炎的患者,而對于能明確診斷為特定皮炎患者的治療,應該參照相應疾病的診療指南或共識。在治療過程中,應該牢記這些治療只是對癥治療,不應忽視可能的病因檢查。由于時間及能力所限,本共識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系統治療方法,還望廣大醫師指正,以便今后再版時修訂。

            一、濕疹皮炎的分類診斷

            濕疹(eczema)是病因不明,可能由多種內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一類炎癥性皮膚病。臨床上,凡是具備了瘙癢、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糜爛、滲液、脫屑、苔蘚樣變、肥厚、皸裂等特點,有滲出及融合傾向的皮疹,均可先擬診為濕疹。隨著病情的發展或者是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有些“濕疹”可能最終會診斷為某一特定的皮炎。國際疾病分類(ICD)-10在皮炎與濕疹的章節中,包括了諸如,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20多種疾病。在臨床工作中,建議按照《中國濕疹診治指南(2011)》的診斷流程對濕疹皮炎進行分類診斷。對于具備濕疹皮炎臨床特點,又不能明確病因的患者(即ICD-10中診斷為非特異性皮炎),根據我國國情,臨床上仍習慣地診斷為“濕疹”。

            二、中西醫結合系統藥物治療分類及評價

            1。西藥:①抗組胺藥及肥大細胞膜穩定劑: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臨床應用最廣,多數學者認為有效,但是缺乏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療效,建議使用無鎮靜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類藥物至癥狀消失;瘙癢劇烈者夜間加用有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②抗生素:對于不并發細菌感染的濕疹,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實抗生素治療有效。對于伴有廣泛細菌感染者,比如出現超過體表面積30%的膿性滲出、膿皰及膿痂的患者,建議應用敏感抗生素7~10d;③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及硫代硫酸鈉:有一定抗過敏作用,但缺乏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有效;適用于濕疹急性發作或紅斑、腫脹、瘙癢明顯的患者,療程1周左右;④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抗炎作用強,療效好,但由于停藥或減量過程中可能出現“反跳”及長期應用的不良反應,應慎用;適用于嚴重紅腫、泛發性皮疹的患者,以迅速控制癥狀,療程1周左右,待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并停藥;建議與激素替代藥物,如復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劑或免疫抑制劑聯合或交替應用;⑤免疫抑制劑:多數說明書中沒有治療濕疹皮炎的適應證;限于其他療法無效、有激素應用禁忌證的重癥患者,或激素治療后病情得到明顯緩解后需減量或停用激素時的替代治療;推薦使用環孢素,無效或有禁忌證者可以選用嗎替麥考酚酯,或使用甲氨蝶呤、環磷酰胺及硫唑嘌呤;此類藥應用中應特別注意骨髓、肝腎不良反應的監測;⑥免疫調節劑:種類很多,某些如,免疫核糖核酸、轉移因子、胸腺肽等可能具有調節Th1/Th2平衡的作用,但無治療該類疾病的適應證,也缺乏足夠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有效;⑦其他,如沙利度胺、利多卡因,對于治療伴嚴重瘙癢的慢性濕疹有一定療效。干擾素可增強Th1優勢免疫,抑制Th2反應,對特應性皮炎急性期有一定療效,對Th1優勢的濕疹皮炎可能加重,不推薦使用。氯喹、羥氯喹對于有光敏感的濕疹有一定療效。B族維生素對于面部及陰囊濕疹有輔助治療作用。阿維A可以用于治療嚴重角化肥厚性濕疹,但目前均無臨床適應證及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療效。

            2。中藥提取物:①復方甘草酸苷,有些品牌有明確的濕疹皮炎適應證,適用于各類濕疹皮炎,有口服片劑、膠囊、靜脈等多種制劑,口服劑型中膠囊劑吸收更好;②雷公藤制劑:臨床應用有效,但并非所有產品都有濕疹皮炎適應證;③其他,如白芍總苷、苦參素等:臨床有效,但無濕疹皮炎適應證。這些藥物目前均缺乏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證明療效。

            3。中成藥:常用的藥品很多,但多數缺乏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證明療效。已有的報告多是小樣本非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中成藥可分為以下幾類:①養血潤燥類:濕毒清膠囊有養血潤燥,化濕解毒,祛風止癢之功效;潤燥止癢膠囊有養血滋陰、祛風止癢、潤腸通便之功效;膚癢顆粒有祛風活血、除濕止癢之功效;②清熱燥濕類:百癬夏塔熱片有清除異常黏液質、膽液質及敗血、消腫止癢之功效;二妙丸有燥濕清熱之功效;苦參片有清熱燥濕、殺蟲之功效;黃柏膠囊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當歸苦參丸有涼血、祛濕之功效;③祛風止癢類:祛風止癢口服液有養血活血、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功;消風止癢顆粒有消風清熱、除濕止癢之功效;④益氣固表類:玉屏風顆粒有益氣固表、疏風散表、祛風止癢之功效。

            4。中藥湯劑:中醫認為濕疹為素體稟賦不耐,復感風濕熱邪,蘊結肌膚。病情反復遷延日久,耗氣傷陰,至血虛風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一般分三個證型:①濕熱浸淫證:相當于急性濕疹,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②脾虛濕蘊證:相當于亞急性濕疹,方用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③血虛風燥證:相當于慢性濕疹,方用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散加減。

            三、系統用藥推薦方案

            1。急性、亞急性期:①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外用藥物配合抗組胺藥、復方甘草酸苷等口服;②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或復方甘草酸苷制劑靜脈用藥;嚴重患者短期應用激素,相當于潑尼松30~60mg/d共1周;配合或交替使用復方甘草酸苷或雷公藤制劑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激素停藥后繼續應用這些藥物2周左右,酌情給予抗組胺藥。或單純使用雷公藤制劑、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至病情緩解;有感染時應用抗生素;反復發作者可以試用免疫調節劑。急性和亞急性濕疹一般辨證為濕熱蘊結型和脾虛濕蘊型。濕熱蘊結型可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適用的中成藥包括龍膽瀉肝丸、防風通圣丸、苦參片、黃柏膠囊、當歸苦參丸等。脾虛濕蘊型使用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可選用中成藥二妙丸、濕毒清膠囊等。使用中草藥要恰當調整方藥:皮損集中在頭面或迅速彌漫全身者,加桑葉、菊花、蟬衣;皮損集中在雙下肢者,加牛膝、黃柏、薏苡仁;瘙癢劇者,加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皮損有膿皰者,加野菊花、蒲公英、大青葉。皮損鮮紅伴發熱者,加梔子、丹皮、連翹;滲出多者,加車前子、豬苓、澤瀉。

            2。慢性期:①皮損面積<30%的患者,可以外用藥物適當配合抗組胺藥、復方甘草酸苷等口服;療效不佳者可以短期加用雷公藤制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后停藥;②皮損面積≥30%的患者,多數需要口服復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劑或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抗組胺藥;不推薦激素。中醫辨證多為血虛風燥型,內服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散加減。可根據情況靈活加減:如伴夜間瘙癢明顯者,加珍珠母、夜交藤;伴口干心煩者,加玄參、生地、知母;病情頑固、皮損以暗紅色斑塊為主,加丹參、秦艽、烏蛸蛇。中成藥宜選烏蛇止癢丸、參苓白術丸、玉屏風顆粒、膚癢顆粒、祛風止癢口服液或潤燥止癢膠囊等。配合藥物濕敷、熏蒸等。

            四、注意事項

            首先要明確濕疹皮炎的具體類型以便選擇用藥。要詳細了解各種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密切注意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并監測。比如雷公藤制劑,除了常見的對血象和肝腎功能的影響外,對生育能力可能有不良影響,不建議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急性期使用的中成藥或中藥原則上病好即停,不宜久服,因其多含苦寒之品,對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不宜應用;慢性期使用的中成藥或中藥療程可稍長,一般1個月為1個療程,如確需要延長服用,建議對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進行監測。

            五、總結

            中西醫結合系統治療皮炎濕疹的藥物很多,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高標準的循證醫學證據比較缺乏,尤其是如何相互配合的研究更少。日后的工作中應加強此類研究,以選擇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同時應進一步明確這些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以及治理機制,有些中成藥,如玉屏風顆粒可能具備免疫調節作用,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加制定本共識的專家包括(以姓氏筆畫為序)刁慶春(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馬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王文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王德旭(濰坊醫學院附屬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劉巧(海南省皮膚病醫院)、劉玲玲(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孫青(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孫仁山(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張錫寶(廣州市皮膚病防治所)、李鄰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鐵男(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楊志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楊潔(海南省皮膚病醫院)、楊勤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楊敏(北京醫院)、陳達燦(廣東省中醫院)、鄭禮寶(福州市皮膚病醫院)、趙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施辛(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施惠娟(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段逸群(武漢市第一醫院)、柳曦光(黑龍江省醫院)、駱丹(江蘇省人民醫院)、徐金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麗敏(天津市長征醫院)、顧恒(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高興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袁小英(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常建民(北京醫院)、溫海(上海長征醫院)、路雪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責任編輯:顧虹恩 )

            相關文章推薦

              科大夫掛號引導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一区|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无圣光一区二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狼人国产在线| 欧美人妻一区黄a片|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日产一区日产2区|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日本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