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食物保健很重要 四項健康指導需牢記
據國內外研究表明:在人的日常飲食中,一些食物對于癲癇的發作有一定影響。其中一些偏于堿性的食物可以誘發癲癇發作,一些偏于酸性的食物則可以抑制癲癇發作。而中醫古籍《神農本草經》、《普濟方》等都有提及用雞蛋治療癇證,所以對于癲癇患者來說,科學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供給患者足夠的營養,而且對病情的控制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多進酸食少食鹽
酸性食物提供給人體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6等,有利于神經遞質的合成,從而彌補癲癇患者,特別是原發性癲癇患者的一些神經遞質的缺乏,減少癲癇的發作。傳統食物中酸性食物大致有:花生、核桃、豬肉、牛肉、雞、鴨、鵝、魚、蝦、蛋類等等。癲癇患者可以據此適當調整自己的食譜,合理搭配。另外有研究表明:癲癇的發作是由于神經過度放電所致,而當人體短時間內過量地攝入食鹽后,高濃度的鈉鹽可致神經元過度放電,從而誘發癲癇,故人們常津津樂道的“少鹽多醋”的養生之道,對癲癇患者依然適用。
2、多進食豆類,谷類食物
有研究表明,豆類食物和谷類食物(如黃豆、扁豆、小麥等)富含微量元素錳,而有調查顯示:1/3癲癇兒童血清錳低于正常兒童,曾有一個15歲患兒其血清錳比正常兒童少一半,所以多進食豆類及谷類食物,可補充癲癇患者錳的攝取不足。另據研究表明:正常大腦細胞存在一定量的磷酸酶物質,但癲癇患者的大腦中嚴重缺乏這種酶,而豆芽中富含硝基磷酸酶物質,故進食豆芽能補充磷酸酶不足而緩解病情。
3、控制飲水
有學者認為:“間腦是人體水液調節中樞,大量液體進入體內,會增加間腦的負擔。從而誘發癲癇?!倍矣行┌d癇患者往往在憋尿的過程中,突然發病,大概也因為過量飲水后造成膀胱過度充盈,從而產生較強的電沖動,誘發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
4、食物保健
食物保健是中醫康復的方法之一,具有營養和藥物治療的雙重作用,辯證地使用藥膳可有利癲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茲介紹幾種方法如下:
(1)蘿卜1000g,白胡椒20g,豬頭一個加水適量煲熟,加調味品,每月1~2次進食。
(2)大棗30g,白胡椒15g,冰糖50g,浮小麥10g,水煎服,隔日1劑,分2次進食。
(3)黃瓜藤60g(剪短)加水3杯,煎取2杯,分2次,口服。
(4)松子燉羊腦:羊腦1具,枸杞子30g,加水少許,入沙鍋,文火燉1小時,分2次服,每月數次。
四項健康指導需牢記
飲食指導
1、 飲食要有規律,每餐按時進食,避免饑餓和暴飲暴食。
2 、對于強直一痙攣發作的病人,一次飲水不要過量,以免誘發。
3 、進食清淡,易消化,賦予營養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戒煙酒
休息,活動指導
1、 發作控制,癥狀緩解,無精神異常可適當活動與工作。
2 、發作較頻繁者,應限制在室內活動,必要時臥床休息,防止跌傷。
發作期護理指導
1、注意病人安全,要從有火,水,熱,電,機械等危險地方把病人移開,防止受傷和意外。
2、 將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盡量使唾液或嘔吐物流出口外,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 、解開衣領及褲帶,以利呼吸道通暢。
4 、將毛巾,手帕,折疊成條狀或用纏以紗布的壓舌板或筷子塞入上下臼齒之間,以防舌咬傷。
5 、不要用力按壓病人肢體,謹防骨折或脫臼。
6 、對精神運動性發作的某些自動癥病人,要防止其自傷,傷人或毀物
出院指導
1 、堅持服藥2-5年不間斷,并與每日固定時間服藥。
2 、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及進食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受涼,淋雨及過冷過熱的水沐浴。
3 、外出需有人陪行,如有發作先兆,應盡快找一安全地點平臥,并與上下臼齒間咬上紗布或手帕。
4 、不易從事高空,水上,爐旁,駕駛或高壓電機房等危險性工作,不宜參加劇烈活動和重體力勞動。 5 盡量避免閃光,音樂,驚嚇等,減少聲光刺激,如使用窗簾,不去嘈雜場所,保持安靜環境。
(責任編輯:吳潔媚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感冒發燒的成因與治療方法是什么?
2024-10-24哪里治療小兒麻痹癥比較好
2024-10-24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有何作用?
2024-10-24爺爺老年癡呆如孩童,吃什么藥有效?
2024-10-24某種藥物對多夢有無治療效果?
2024-10-24最近失眠常半夜醒來,能否用藥治療?
2024-10-24來月經期間能否服用復方棗仁膠囊及注意
2024-10-24通天口服液對偏頭痛是否有效?
2024-10-24
熱門文章
癲癇發作如何做好應急處理?
2024-10-14女性癲癇會遺傳嗎?專業解析與探討
2024-07-16癲癇治療新進展:科學探索與個性化方案并重
2024-07-12什么是原發性癲癇?
2024-07-10羊角風是否會遺傳?深入解析與預防策略
2024-05-28小伙被怪異行為困擾17年 原來竟是癲癇
2024-01-12哪些是癲癇的癥狀?會引發什么并發癥呢?
2020-11-19癲癇通常有哪些癥狀?應該如何檢查?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