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圍增大的病因有哪些
腸系膜囊腫較小一般無癥狀和體征,囊腫較大者可引起腹脹,患者腹圍逐漸增大。腸系膜囊腫系腸系膜淋巴管膨大、囊腫化,故亦稱為腸系膜乳糜囊腫。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發育不良使淋巴管呈瘤樣改變。也可因腹部外傷、炎癥、手術等因素致淋巴管粘連、阻塞、淋巴液流動不暢、淤滯、逐漸形成囊腫。也有認為淋巴管與淋巴管間,淋巴管和靜脈間的側支閉塞,以致豐富的側支也未能使淋巴液暢流,導致囊腫形成。囊腫可以是單發或多發,內含乳糜液,或混有少量血液和纖維素,多量漿液性,囊腫壁由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組成。約60%的腸系膜囊腫位于小腸系膜,24%位于結腸系膜,另有16%位于腹膜后。
(一)發病原因
1。胚胎性或發育性囊腫 此型囊腫多數是由于發育異常或先天性的畸形所致。
2。創傷性或獲得性囊腫 腹部外傷或手術創傷后,如果腸系膜組織發生出血、血腫機化或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而被纖維組織所包裹即可形成囊腫。
3。腫瘤性或新生物性囊腫 主要為腸系膜的各種良性與惡性囊腫。
4。感染性囊腫 感染性囊腫中以結核性囊腫最多見,其次還有真菌性或寄生蟲性囊腫。
(二)發病機制
腸系膜囊腫多為單個,少數為多發。大多位于空腸或回腸系膜之間,靠近腸管的系膜緣,其中約一半的腸系膜囊腫位于回腸系膜。有資料顯示,腸系膜囊腫的好發部位排列如下:回腸>空腸>小腸系膜根部>橫結腸>乙狀結腸(表1)。
囊腫多為單個、單房性,偶有多發或多房性囊腫,最大直徑達25cm,最小2cm,最大者幾可充滿整個腹腔(8000ml液體),呈無張力的圓形或橢圓形,靠近腸管者多呈啞鈴狀。鄰近腸管有共同肌層與血管,多不能單獨切除腫物。
1。先天性囊腫:常見為腸源性囊腫與結腸系膜漿液性囊腫。胚胎期腸道發育過程中有多個憩室樣芽突出現,并逐漸退化消失。若某個芽突殘留,并從消化道脫落,存留于系膜兩葉之間,逐漸增長而形成腸源性腸系膜囊腫。囊腫內壁被覆有分泌功能的腸黏膜上皮,故囊內常含有無色黏液;囊腫多為單發,呈球形或橢圓形;囊腫大小不一,由數厘米至20cm不等;囊腫最多見于小腸系膜,常與腸腔隔絕。漿液性囊腫則多發于橫結腸與乙狀結腸系膜,多單發,囊壁覆蓋間皮細胞,囊內為黃色透明漿液,但并發出血或感染時則為暗紅或膿液。腸系膜皮樣囊腫罕見,為發育成熟的外胚層組織構成,呈球形,囊壁為結締組織,內可含有皮膚附件,如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結構,囊內含有油脂樣或半液狀物質。
2。腫瘤性囊腫:多為淋巴管瘤,可以為囊性或海綿狀淋巴管瘤。常發生于回腸系膜或小腸系膜根部,其次在乙狀結腸系膜。淋巴管瘤的病因未完全明了,可能為淋巴管發育異常。或淋巴組織異位生長而導致淋巴管梗阻和擴張所致。腫瘤由無數擴張的淋巴管組成,肉眼見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囊狀結構,直徑自數毫米至10cm不等。囊壁由單層淋巴管內皮細胞與纖維結締組織組成,偶見少量平滑肌纖維。少數囊腫壁可并發慢性炎癥或鈣化。囊內多含有黃色透明的淋巴液或乳糜液,伴出血還可為血性。此外,還有囊性平滑肌瘤、淋巴管內皮細胞瘤、淋巴管肉瘤及惡性畸胎瘤的報道,后兩者為腸系膜囊性惡性腫瘤。腫瘤性囊腫罕見,約占全部腸系膜囊腫的3%。
3。外傷性囊腫:腹部外傷或手術創傷后,如果腸系膜組織發生出血、血腫機化或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而被纖維組織所包裹即可形成囊腫。其特征是囊壁常無細胞結構,或僅有少數上皮細胞及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因淋巴液并少許血液聚合而形成的囊腫也稱為乳糜性囊腫。
4。感染性囊腫:感染性囊腫中以結核性囊腫最多見,其次還有真菌性或寄生蟲性囊腫。結核性囊腫的形成是腸系膜淋巴結核發生液化后所致。國內有作者報道腸系膜膿腫的病例,膿腫的形成可因細菌經血行、淋巴道、腸源性等途徑感染至腸系膜所致。也可因腸系膜寄生蟲性囊腫或其他良性囊腫并發感染所致。
(責任編輯:吳玉琪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吃多消化不良服健胃消食片后喝豆漿拉水
2024-10-24服用鹽酸左氧氟沙星過量致胃脹如何處理
2024-10-24枸櫞酸鉍鉀膠囊早晚各兩粒服用可行嗎
2024-10-24馬來酸曲美布汀片和阿莫西林膠囊能否同
2024-10-24婦科調經片的服用方法及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4-10-24家里人這兩天不想吃飯,山楂調中丸效果
2024-10-249歲女孩經期不調,吃什么藥能改善?
2024-10-24懷孕 9 周常胃痛反酸,如何安全緩解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