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脾的病因有哪些呢
異位脾是什么?脾臟脫離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稱為脾脫垂或異位脾;脾臟既有脫垂又能復位,呈活動或游走狀者,稱為游走脾(floating spleen)。 中年以上經產婦產后發病率較高,有文獻報道女性發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兒童期也有發生。可因病理變化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但主要取決于脾蒂有無扭轉和扭轉的程度。那么異位脾的病因有哪些呢?
疾病病因
一般認為,這是脾臟發育過程中先天異常造成的。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游走脾的發生存在繼發因素。正常脾臟因有脾胃韌帶、脾結腸韌帶、脾腎韌帶以及脾膈韌帶的支托維持和腹肌張力產生的腹內壓,而維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側胃系膜發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變長,同時上述韌帶發育異常而松弛,則支托能力大大減弱,使得脾臟在腹腔中移位。繼發因素如脾大使韌帶被牽拉變長,腹部創傷或婦女妊娠期內分泌改變致腹壁肌肉松弛,經產婦產后腹肌軟弱無力等均是游走脾的誘發因素。
病理生理
游走脾較正常的脾臟大,這可能是由于脾臟原有病變(如慢性瘧疾),也可能是因脾臟脫垂而脾蒂有扭轉、充血的結果。游走脾在早期常有較大的移動性,至晚期則可因周圍組織的粘連而較固定。約20%的游走脾可導致脾蒂扭轉,扭轉的原因不一。脾臟的上極較大,當其向下移位時,上極容易向中線傾斜,往往為扭轉的開始;而腹肌的收縮,腸襻的蠕動,體位的改變,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為促成扭轉的因素。扭轉發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產生的病變也隨之各異:輕度扭轉或僅有半圈(180°)扭轉者,其結果多造成脾臟充血腫大,更甚者可有滲液、出血;扭轉至2~3 圈者,因脾蒂血運完全被阻,可致脾臟完全壞死。周圍組織也可因滲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圍粘連。如僅有動脈阻塞,則可造成脾臟萎縮和纖維化。
(責任編輯:吳敏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胃間歇性痛伴脹痛和燒胃是何原因?
2024-10-24手術后肚子脹不消化是什么原因
2024-10-24服用硫唑嘌呤后惡心該如何處理
2024-10-24小肚子疼,定坤丸吃完還需再吃嗎?
2024-10-24孕婦能否服用保濟丸
2024-10-24男性雌二醇偏高、肝氣郁結、腎虧兩虛能
2024-10-24有便意卻拉不出,蹲下放屁后仍有便意,
2024-10-24十二指潰瘍反復如何有效應對
2024-10-24
熱門文章
幽門螺桿菌的克星,詳解治療方案與效果
2024-10-18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什么區別?
2024-10-11中藥幽門螺旋桿菌 它的效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4-10-09幽門螺旋桿菌什么意思 應該怎樣去預防它的感染呢?
2024-10-08切脾手術后遺癥:預防與應對策略
2024-09-26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應該怎樣去治療呢?
2024-09-18食道炎患者必看,快速康復的藥物選擇
2024-09-13八旬老人罹患胃底巨大腫物 內鏡微創手術成功剝離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