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原位癌
乳腺原位癌是指發生于乳腺的導管或小葉的組織學概念的早期癌,分別稱為導管內原位癌與小葉原位癌。
一、發病情況
乳腺原位癌是一種臨床相對少見的特殊類型的乳腺癌。眾所周知,癌的生長和擴展都是由原位癌發展到早期浸潤再發展為廣泛漫潤。因而不難理解乳腺癌也是一種由原位搿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臨床上常見的浸潤癌。
所以說,乳腺原位癌并非真正的患病率低,而是臨床診斷率低,臨床上少見。文獻報道乳腺原位癌的發病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c,to ~5.6%。其中以導管內原位癌為主,小葉原位癌相對少見。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兩腺外科張梅
二、病理特點
乳腺原位癌按其不同的來源及組織學特征分兩類:導管內原位癌和小葉原位癌。一般認為它們是不同的獨立的疾病。
1、小葉原位癌小葉原位癌病理學特征為正常的腺泡被增生的細胞填滿,增生的細胞界限不清。從個體上看增生的細胞較大,但保持正常的核漿比例,核分裂相對少見,增生的細胞局限于腺泡內不超過基底膜。病灶表現為多中心性或同時發生于雙側乳房的現象可高達70%一80%。
2、導管內原住癌組織學特征為導管上皮的惡性增生,但未浸及周圍的正常基質。病理分三種類型:粉刺型、乳頭狀型和篩網狀型。粉刺型的導管內原位癌有較大的浸潤性,而乳頭狀型和篩網狀型的導管原位癌的浸潤性相對較小。導管原位癌常單發,個別也可有多中心的發生。
三、臨床表現
乳腺原位癌在臨床上常無明顯的陽性體征,多無明顯的乳房腫塊。但臨床上可以看到以下與原位癌相關的一些征象:乳腺局部腺體增厚,且發展較快;乳頭溢液,常為持續的固定單一乳管的新鮮或陳舊血性溢液;乳頭濕疹樣改變,常反復發作,病史較長;乳腺腺體局限性、結節性增生,且有團塊形成的趨勢等。
四、診斷
凡中年女性,臨床上發現有以上與原位癌有關的一些陽性征象者,應警惕乳腺原位癌的可能。以下輔助檢查有助于對該乳腺原位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1、乳腺X鉬靶攝片
該法是發現乳腺原位癌的主要手段。其主要X線特征表現為微小的鈣化灶。這些鈣化的特點是數量多,呈簇狀,大小、形態多變,也可表現為線狀或分支狀鈣化。也有X線表現無鈣化,只表現腺體結構紊亂,腺體密度不對稱,對照原X線片可見新出現的一個或多個大乳管病變。在X線檢查中,也有學者報道全數字化乳腺攝影在診斷乳腺原位癌中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2、細針穿刺定住下切除活檢該技術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中的作用已被肯定。該方法相對安全,創傷不大,確診率高,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
穿刺的指征是x線檢查中發現有微小鈣化或不規則腺體密度增高者,可在x線立體定位下將細針穿刺到可疑部位,然后沿穿刺針所指引的部位行切除活檢,行病理檢查,常可獲得較滿意的診斷結果。該方法運用中應注意細針穿刺定位的準確性,切除組織的范圍應適當擴大,以免漏診。
3、針吸細胞學檢查該方法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結果較可靠。對于臨床上乳腺可觸及可疑片狀增厚者行針吸,將吸出的脫落細胞涂片行病理檢查,常可獲得較高的診斷率。若診斷有困難者,可用單克隆抗體對這些脫落細胞進行免疫病理學染色,可以提高惡性細胞的檢出率。該方法在操作時可在病變部位多點、多方向穿刺,以達到提高陽性率的目的。
4、近紅外線掃描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用近紅外線掃描來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進行了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乳腺癌普查中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5、導管內窺鏡該方法是20世紀90年代由日本學者岡崎發明,是乳頭溢液病因診斷最新的檢測手段。內窺鏡可直觀地對乳管內微J病變進行檢查,具有診斷率高、可重復檢查等優點。
6、其他檢查如液晶熱圖診斷、B超診斷、乳頭溢液涂片病理檢查、CT及MRI乳腺掃描等均對乳腺原位癌的診斷有一定價值。
(責任編輯:楊綺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結直腸癌化療期間腹瀉應怎樣處理
2024-10-21血管瘤應采取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21咪喹莫特乳膏用于血管瘤治療效果怎樣?
2024-10-21骨髓瘤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大嗎?有哪些?
2024-10-21肺癌晚期患者通常會感到疼痛嗎?
2024-10-21霍奇金氏綜合癥會引發頑固性呃逆嗎?
2024-10-21什么是遺傳性乳腺癌及其應對方法
2024-10-21媽媽胃癌術后現疼痛,用何藥止痛
2024-10-21
熱門文章
探究甲狀腺瘤治療之道:多方法協同作戰
2024-10-21優赫得開啟肺癌靶向HER2 ADC治療新時代
2024-10-17早期洞察:大腸癌初期癥狀解析與應對策略
2024-10-14揭秘鼻咽癌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2024-10-14子宮內膜癌怎樣檢查?有哪幾種?
2024-10-09得了食道癌有哪些治療方式
2024-10-08中藥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
2024-10-08腫瘤生物治療:原理、進展與個性化策略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