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非小事 爸媽按揉穴位有助止吐
寶寶吐奶,是年輕父母經常遇到的狀況,究竟寶寶是吃得太飽而溢奶,還是因為腸胃有異常呢?對此,很多年輕父母并不太了解。
育兒專家介紹,寶寶吐奶和溢奶是有區別的,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同。吐奶的量較多,可發生在喂奶半小時后,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對于溢奶,爸爸媽媽們可以不用太在意,這是寶寶吃多了的表現,下次別喂那么多就好了。而至于吐奶,就要尋因了。吐奶也是嬰兒(一歲前)常見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的表現癥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
專家表示,胃部與食管相連接部位叫賁門(胃部入口),寶寶的賁門比較松弛,易被食物沖開,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引起吐奶。喂奶姿勢不正確,寶寶吸奶時吸入過多的空氣都會引起吐奶。因此在喂奶時,要讓寶寶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嘴,防止吸進空氣。喂完奶后要豎著抱起寶寶并拍嗝,同時,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別搖晃。
專家提醒,寶寶若發生吐奶,要密切注意寶寶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在嘔吐得到緩解后,如果寶寶伴有精神不振、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則應該立即看醫生。腸痙攣、感冒咳嗽發燒或者其他病變也會導致吐奶,這需兒科專家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爸爸媽媽學一學:按揉穴位有助止吐
中醫認為,小兒吐奶多數是由于受寒或受熱(外感嘔吐)引起,還有就是傷食吐(吃得太雜)。寶寶吐奶時,父母通過按揉一些穴位,寶寶能得到舒緩,爸爸媽媽不妨跟著醫生學一學:
1、推天柱骨穴
天柱骨穴,是指頸后中間入發際一寸處直至第七頸椎,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一分鐘,有助止吐。
2、按弦走搓摩
將寶寶雙手舉起,媽媽雙手溫熱后,從寶寶背后(胳肢窩下開始往前胸、腹部方向從上往下搓),搓至肚臍附近時停住,在肚臍中間對開兩寸處,用中指點住,放開。如此反復10-20遍。
3、消食推拿
若是由于傷食引起的吐奶,先進行消食推拿,溫熱掌心,按住橫膈膜的位置,順時針輕揉。
4、運內八卦穴
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用拇指圍繞此圓心輕輕按揉。
5、揉丹田穴
若是由于受寒引起的吐奶,可以揉丹田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溫熱手指,按揉。提醒,按揉時要注意肚臍的保溫,不可受涼,可用胡椒炒熱后敷于肚臍上,此法對受寒引起的吐奶、腹瀉比較有效。
6、摩擦背部
按摩上背部和下背部各30秒~1分鐘。
注:天涼時,為寶寶按摩時要注意保暖,適當使用一些BB油潤滑一下,減少摩擦。
(責任編輯:楊綺琴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婦科再造丸能治月經量少嗎?有何功效?
2024-10-27麻栗坡縣哪家醫院治療外陰白斑效果佳?
2024-10-27嘉興市治療子宮內膜癌哪家醫院好
2024-10-27此次月經量特別少,有何藥可治療?
2024-10-27月經延遲一月才來是何原因
2024-10-27潔爾陰洗液如何用于陰道內部沖洗
2024-10-27如何選擇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醫院
2024-10-27安坤贊育丸有何功效?
2024-10-27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