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胎位致孕婦易難產 孕婦難產原因大盤點
大家都知道影響分娩的因素是產力、產道和胎兒,可是現在研究發現孕婦住得越高越容易難產,這也是造成難產的原因之一,那么哪些因素容易造成難產?
孕婦住得越高越容易難產
醫學研究證實,當構成分娩的三大因素——產力、產道和胎兒中任何一個因素出現異常時,都會造成難產。日本公共衛生學會的科研人員最近通過調查發現,居住在高層住宅的產婦異常分娩的比例比較高。
科研人員以1000名產婦的母子情況登記冊作為依據,對產婦的居住狀況、嬰兒出生時的體重以及是否難產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居住在高層住宅的產婦剖宮產、引產等異常分娩的比例比較高,占全部產婦的17.5%。
而且住得越高,產婦難產的比例就越大。住在1~2樓的為20%,住在3~5樓的為25.2%,住在6樓以上的為27%。連嬰兒出生時的體重也出現了明顯的差別,產婦住在1~2樓的,嬰兒出生體重在3500克以下的為20.5%,3500克以上的占19.7%;產婦住在3樓以上的,嬰兒出生體重在3500克以下的占21.9%,3500克以上的占42.9%。
科研人員認為,隨著住宅的高層化,出現了上下樓不方便等問題,孕婦住得越高,外出活動的機會就越少。由于運動不足,產婦容易在分娩過程中出現產力異常,子宮收縮無力,不能有效地使子宮口開張和胎兒下降,使產程延長,最終導致難產。此外,孕婦缺乏運動,容易使胎兒過大,也能增加難產的風險。
因此,家住高樓的孕婦應進行適當運動,以防難產發生。孕婦分娩前應該重視預防的,應做好準備,讓分娩順利。
4種胎位致孕婦易難產
第1種、枕后位:胎頭枕骨位在產婦骨盆的后半部,胎臉朝上,由于胎頭無法適當地嵌入子宮下段,產程將會拉長。
第2種、 顏面位:胎兒的先露部是頦部(下巴),因為胎頭完全仰伸,使胎頭后枕骨往胎兒背部靠攏,陰道內診時可以摸到胎兒的嘴、頦、鼻、眼等臉部器官,其發生率約為0.2~0.3%。顏面位常發生于過小的胎兒,或胎兒過大與產婦骨盆大小不成比例時,以致胎頭無法適當屈曲;有時胎兒頸部有異樣如長瘤時,也容易發生。
第3種、 額位:當胎頭呈不完全仰伸姿勢時,額頭部位將成為胎兒的先露部。其發生率約占0.02~0.03%,陰道內診時可摸到胎兒的額頭,有時也會發現有臍繞頸或頸部有囊性淋巴瘤。
第4種、復合位:胎兒的手與頭部或臀部同時位于子宮下段;或胎兒的腳與頭部同時位于子宮下段,其發生率極低。
這些因素也容易造成難產
1、太安逸了易難產
太安逸了容易導致難產。久坐久臥容易造成氣血的不流通,這樣還會造成腿腳腫脹、痔瘡、氣血淤滯。這與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工作、生活環境有關。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少,人越來越懶。可以說,現在的很多疾患,都是懶出來的。
所以,孕婦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太安逸了,每天適當做點運動,比如晚飯后拉著老公出去散散步,邊走邊跟肚子里的孩子說說話,胎教也做了,自己的氣血也通暢了。
2、吃得太好易難產
產婦如果吃得過好,營養就會過足,胎兒會長得特別肥大,生育起來就很麻煩,容易導致難產。所以,孕婦吃好喝好是理所應當的,但該如何正確地吃。我們要記住,營養過剩易難產,營養不是越多越好,一定是恰當適中才好。
3、孕后房事易難產
禁房事不但有利于生產,而且生出來的孩子身上也不容易生亂瘡、亂痘這些亂七八糟的病,對寶寶有個健康的身體很有好處。
4、憂疑過重易難產
育齡女性往往有一個共同心理——特別怕生產,還沒生就開始害怕,一是怕疼,二是怕死。電視劇里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女人流著大汗呼天搶地嘶喊著生產,結果還沒生出來呢就昏了過去,于是接著又是難產,這時醫生通常神色凝重地出現了,一字一句地問家屬,“是保孩子還是保大人”。劇情就此進入二者必選其一的“高潮”部分。我就奇怪了,為什么那么多電視劇都愛拍這個,有意思嗎?這不成心嚇唬人嗎?這些片子看多了,耳濡目染,無形中就加重了產婦的心理負擔。加上現在的女孩子又普遍比較嬌氣,所以還沒生就怕了,思慮過重,反倒更易導致難產。
(責任編輯:姚曉珠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婦科再造丸能治月經量少嗎?有何功效?
2024-10-27麻栗坡縣哪家醫院治療外陰白斑效果佳?
2024-10-27嘉興市治療子宮內膜癌哪家醫院好
2024-10-27此次月經量特別少,有何藥可治療?
2024-10-27月經延遲一月才來是何原因
2024-10-27潔爾陰洗液如何用于陰道內部沖洗
2024-10-27如何選擇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醫院
2024-10-27安坤贊育丸有何功效?
2024-10-27
熱門文章
產后康復全攻略,這些關鍵項目不可錯過
2024-10-28如何為寶寶準確測量身高
2024-10-25兒童換牙齒注意事項——護理、飲食與問題應對
2024-10-24寶寶厭食是什么原因?怎么辦
2024-10-23探究14歲少年身高的標準與影響因素
2024-10-22一個月寶寶怎么護理?專業指南來了!
2024-10-22一歲三個月寶寶食譜全解析:營養、美味與健康并重
2024-10-21一周歲寶寶營養食譜:成長營養全解析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