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風忠 護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手術室
-
學習疲勞的調理可從合理作息、適當運動、飲食調整、心理調適、環境優化等方面入手。 1.合理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 7-8 小時。規律作息,定時上床睡覺和起床,避免熬夜。 2.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機能,緩解疲勞。 3.飲食調整: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魚肉、蛋類、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過度加工的食品。 4.心理調適:通過冥想、深呼吸、聽音樂等方式放松心情,減輕壓力。 5.環境優化:保持學習環境的安靜、整潔和舒適,良好的光線和通風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減輕疲勞。 總之,調理學習疲勞需要綜合多種方法,并且要長期堅持,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如果疲勞癥狀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應及時就醫。
2024-12-18 08:5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從醫學角度上說,疲勞分四種: 體力疲勞又稱運動性或肌肉收縮性疲勞。人在進行重體力勞動、大運動量鍛煉或比賽時,肌肉過度緊張,機體能量消耗過多,身體就會產生疲勞感。表現為全身或局部酸、軟、痛,疲乏無力和力不從心等。 腦力疲勞長時間伏案工作,過多的腦力勞動,使血液里的葡萄糖、多種氨基酸消耗量過大,引起腦部血、氧及營養供應不足,腦細胞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產生疲勞感。表現為頭昏、目眩、頭痛、記憶力下降、思維混亂、注意力不集中等。 精神心理疲勞這種疲勞本質上屬于腦力性疲勞,但它有較濃厚的精神因素和感情色彩。當受到壓抑的感情沖突未能得到宣泄時,就會在肉體上出現疲勞癥狀,或因受強烈持久的精神因素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扭曲、變態,而誘發心理疲勞。 病理疲勞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導致人體疲勞,其特點是持續疲乏,且不易恢復。 怎樣消除疲勞 專家們認為,對于疲勞必須查明原因,綜合調理。消除疲勞可用以下四法: 肌肉放松法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比賽后,可進行放松性慢跑,或輕輕拍打易疲勞的部位、肌肉,或做各種抖動肌肉的動作,都有助于肌肉的放松和消除肌肉的疲勞;也可坐下或躺下休息3~5分鐘,從頭到腳分段實施肌肉放松;或請旁人幫助按摩,必要時可擦些活絡油、酸痛靈等。 飲食補充法營養專家認為,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食物,如豆腐、牛奶、魚、肉類等可緩解疲勞。水果、蔬菜和適量飲水亦有助于消除疲勞。 休息恢復法在稍事休息后洗個熱水澡,能馬上解除疲勞。對腦力勞動者,可停下手中的工作,躺下放松肢體,聽音樂。也可練書法、繪畫、散步等,這些都有消除生理疲勞的作用。 對于消除腦力疲勞,醫學專家建議,要科學用腦、勞逸結合,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如跳舞、做健身操、打太極拳、慢跑、打高爾夫球、網球、乒乓球等。 對于心理性疲勞,切不可用鎮靜劑、安眠藥等,而應找出原因,適當宣泄和調整,使心理恢復平衡。若為病理性疲勞,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病因一旦去除,疲勞自然也就解除了。
2013-12-19 10: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問題分析:你好,17歲男性,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導致的疲憊,這種情況可能每個人讀高中的時候都會遇到,要做好自我調節,可以在課余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交流,也可以聽音樂、做運動放松自己。意見建議: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但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心理學可以在你課余的時候試讀,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2013-12-19 10:4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最好來京找我吧。應來得及的。 您的病情已經了解,建議:點擊此處參考我的文章 《小樹自然長花兒朵朵開--成長陷井如何避開?》
2013-12-16 10:4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喬平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最重要的是注意學習的方法,勞逸結合。每一個小時休息幾分鐘。 另外保證夜晚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時間。 可以適當吃一點點蜂蜜緩解疲勞。
2013-12-15 21:5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兒童學習障礙? 兒童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組異質性綜合征,指智力正常兒童在閱讀、書寫、拼字、表達、計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過程存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特殊性障礙,推測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某種功能障礙所致。這類兒童不存在感覺器官和運動能力的缺陷,學習困難亦非原發性情緒障礙或教育剝奪所致。ICD-10和DSM-Ⅲ將其歸屬于特殊性發育障礙范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