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腿血管瘤
左小腿血管瘤已有很多年,經診斷是彌漫性血管瘤,手術切除肉眼可看見部分,肌肉看不見黑影,經檢查尚有血管瘤,有無方法可治療使其無法發展下去,擾檢查還有向大腿發展去的可能(可能已經發展到了,)未經檢查證實,但用手觸摸感覺表皮溫度較高.左側小腿MR檢查,左側踝關節、小腿遠端內側及前方皮下軟組織、肌間可見大小約15X8X2.5CM索條狀、蔓藤狀異常信號,T1加權像呈稍高信號,STTR成像呈混雜高信號,病灶不規則,與周圍組織分界欠清,脛骨、腓骨末見異常信號。磁共振診斷:左側踝關節、左側小腿遠端彌漫性血管瘤.目前一般情況:術后1個月后左側小腿還比較腫,手術創傷面還經常滲出一些液體,縫皮的線頭還有部分沒有取出.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病史:已有20多年以往診斷治療經過及效果:都說是血管瘤,但具體沒有說明是什么癥狀的.輔助檢查:B超磁共振CT身體其他常規檢查沒有問題,其它:有乙肝小三陽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治療血管瘤應考慮血管瘤類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療、低溫治療、激光治療、硬化劑注射等,一般采用綜合療法。對嬰幼兒的血管瘤可考慮暫時觀察,有少數病員能自行消失,如生長迅速時,應及時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應用。同時是可以配合中藥的治療,中藥如單方含量16%以上的人參皂苷Rh2(護命素)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少放療的副作用。
2016-03-19 04:2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根據腫瘤的大小看多需要手術治療,足跟疼痛和血管瘤無關,有可能屬于滑膜炎,建議對癥治療,
2016-03-19 00:3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從描述上看,暫時不是復發的。再觀察觀察吧,術后剛一個月,局部容易有酸痛,腫脹等。
2016-03-18 23:5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可以到醫院先進行檢查,適宜的話是可以進行手術的.血管瘤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構成,為常見的軟組織腫瘤。血管和淋巴管屬于同一來源。胚胎早期,原始脈管是一種單純由內皮細胞組成的管狀物,它們在間質中間形成一個致密的網。以后隨著各器官的發育,原始脈管網逐漸分化成與器官聯系的許多血管叢和淋巴叢。雖然對于外周循環系統的最終形成過程還不甚了解,但根據實驗結果,可以肯定是與脈管內的流量和壓力是有密切關系。在原始階段,動脈、靜脈和淋巴管的結構是沒有區別的,只有在以后才生成供應血管(動脈)引流血管(靜脈)和淋巴管。血管中層的肌纖維和外膜的結蒂組織,都是從包圍原始內皮細胞的間質中發育出來的。在分化的過程中上述組織的任何異常都可以形成腫瘤,發生血管瘤或(和)淋巴管瘤,血管的胚胎發育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發,叢壯期、網狀期及管干期三個階段,如在某一個階段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或異常,在可出現該階段正常發育形態的畸形。治療方法:①手術切除;②冷凍治療;③放射與同位素治療;④硬化劑治療;⑤激光治療;⑥血管瘤銅針療法。1.手術治療:采用外科手術方法將病損組織切除,以達到治療目的。對于獨立且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況下,病損區血管豐富,血量大,手術時出血量極大,常常引起嚴重的失血性休克,術中需要大量輸入全血,手術難度大,危險程度高。同時,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終止手術,故術后復發率很高。手術切除部分瘤體后遺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礙。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的負擔,面部皮膚毛細血管瘤可結合整容皮膚移植術修復病損區。故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癥,權衡手術價值,然后方可確定是否選擇手術治療。2.冷凍治療:此種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療源于60年代(小范圍表淺病損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揮發造成的強低溫(-96℃),通常狀態下低于-20℃,將病損區皮膚、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圍組織冷凝,使其細胞內形成冰晶,并導致細胞破裂、解體、死亡,再經過機體修復過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會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療后常留下嚴重缺損性畸形及功能障礙。由于冷凍操作難控制強度和深度,同時組織對低溫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現治療不徹底。復發較高,而直接影響療效評價。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損性畸形功能障礙也不是受術者所期待的結果,但如果不出現此類狀況,往往治療無效。3.放射與同位素治療:其治療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產生的r射線對病損區組織細胞核進行轟擊到使其中的DNA鏈、RNA鏈斷裂,終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細胞死亡和解體,再通過組織修復過程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常用的有:淺層X光照射,鈷60局部照射,鍶40膠片外貼,磷32膠體局部注射等。治療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損傷后萎縮性疤痕,表皮有脫屑現象。對于這種由放射線照射所致的萎縮組織和萎縮性疤痕,專家建議施行手術切除,否則將不能排除其癌變可能。專家們認為治療在血管瘤治療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放射療法。4.硬化劑注射治療: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療法衍化而來。其原理是:將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體組織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無菌性炎癥,腫脹消失后出現局部纖維化反應,使血管瘤、血管腔縮小或閉塞。常用的藥物有:①魚肝油酸鈉;②枯痔靈注射;③明礬注射液;④枯礬黃蓮注射液;⑤碳酸氫鈉注射液;⑥平陽霉素、搏來霉素類;⑦沸水注射療法;⑧尿素注射液。5.激光治療:利用專業激光治療設備對血管瘤組織進行凝固,并達到治療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療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層皮膚0.2~0.4mm以內,超過0.4mm即產生明顯疤痕,故對淺表性毛細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對深層血管瘤易引發出血及疤痕畸形。另有光敏激光療法(又稱光動力激光療法),是先將光敏劑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后用黑光燈或長波段激光照射血管瘤區域。光敏劑激活后產生光化學反應并導致血管瘤部血管內膜及間質出現光性過程,使血管管腔閉塞,以達到治療目的。但此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格,否則將出現嚴重的光敏性內炎,纖維組織病后光敏性視網膜炎。、6.介入治療:是指在“X”導引下將動靜脈導管導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將栓塞劑注入瘤體,讓其產生無菌性炎癥,以期達到使瘤體血管閉塞作用。常用于內臟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對于軀干及肢體深部血管瘤,往往因為注入劑量、劑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使用時應嚴格控制適應征和避免栓塞劑流入其它器官組織。
2016-03-18 23:4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