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導管未閉咨詢
煩請醫生排憂!年11月月4日出生我女兒的超聲檢查報告如下: 心臟各房室腔形態大小正常。室間隔與左室后壁不厚,呈逆向運動。肺動脈與降主動脈之間可見寬約6.3mm的交通,CDFI:大動脈水平可見異常血流束,速度5.4m/s。各心瓣膜啟閉良好。主動脈,肺動脈內徑正常,主動脈主波搏幅好,重搏波存在。不知應采用介入、還是微創手術治療方案為最佳?安全性和成功率有多高?所需治療時間為多長?具體費用有多少?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介入封堵治療,尤其是看目前分流量等綜合性分析你好,積極重視,盡快就診醫院心內科,明確評估病情,看分流量,肺動脈壓力,明確評估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
2016-03-18 11:2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如何治療動脈導管未閉?-------------------------------------------------------------------------------- 一旦確診為動脈導管未閉,除有絕對手術禁忌者外,均應手術治療,即使無臨床癥狀也不例外。1歲以后的動脈導管能自己關閉者極少,理想的手術年齡是3歲-7歲。因此時血管組織較柔韌,手術操作方便,手術危險亦小。小于2歲的嬰兒除有心力衰竭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因尚有自行閉合的可能不應及早手術。一般來說20歲以內,手術操作都不很困難,手術效果也大致相同。成人以后由于心血管的病理變化比較嚴重,手術危險性增大,決定手術與否,應慎重考慮,但只要肺血管的繼發性改變是可逆的,尚有左向右分流者均可手術。合并有心內膜炎或心力衰竭時一般需抗炎、控制心衰3個月后手術,少數經藥物治療不能控制時,應及時手術。當然手術的危險遠較單純的動脈導管未閉的手術要高,如不做手術可因細菌性心內膜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手術方法有3類6種:一是常溫心臟不停跳下行結扎或切斷縫合,前者適合于大多數患者,用2或3道粗線結扎,安全可靠偶有自通。后者的優點是杜絕了再通的機會。二是的心臟停跳體外循環下行①結扎法:適合于嬰幼兒及合并心內其他畸形需一期處理者;②肺動脈內縫合法:適用于成人動脈導管未閉合并重度肺高壓或合并有心內畸形者;③補片縫合法:適應于在肺動脈內開口大于1.5-2.0厘米的病例。三是采用心臟介入性治療,即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用心導管技術在未閉導管內置入一阻塞裝置,使其閉鎖,避免了外科手術,減少了危險性。適應于單純的導管在1.0厘米左右以下,無或輕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動脈導管未閉的外科治療效果是肯定的。其手術死亡率隨年齡、肺動脈高壓的程度、合并畸形而不同。一般的患者手術死亡率在0.5%-1.0%左右,成人及合并肺動脈高壓死亡率較高。動脈導管未閉手術后,病人即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果是兒童病例而又無合并其他先天畸形者,則可正常地發育成長。
2016-03-18 11:0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不知要問的是什么問題,可以到心血管內科的,可以問下戴主任的。
2016-03-18 04:3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是胎兒賴以生存的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的生理性血流通道,由胚胎左側第6主動脈弓形成,位于主動脈峽部和左肺動脈根部之間的主動脈一肺動脈通道,通常于生后10~20小時呈功能性關閉。在胎兒期,開放的動脈導管是生存所必需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多數嬰兒在出生后4周左右隨著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迅速閉合而形成纖維條索,稱為動脈導管韌帶。動脈導管如未能閉合,稱動脈導管未閉(patentductus arteriosus,PDA)。本病多見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2。約有10%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臟大血管畸形,如合并主動脈縮窄,大血管轉位,肺動脈瓣狹窄,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癥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