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膽囊息肉B超膽囊息肉:是指各種膽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簡稱。常常造成患者延誤.目前西醫針對膽囊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一則會出現如血管損傷、臟器損傷等并發癥,無論是哪一種并發癥,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再則是治標而非治本,因為手術針對的只是病灶,而沒有針對致病因素,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膽囊息肉的治療機理 一、矯正形成息肉膽汁,阻止息肉的生長與再生成。 二、改變病灶局部微環境,切斷息肉營養供給,使瘤體從根部干枯、萎縮壞死“瘤亡蒂落”,通過體腔隨大便排出體外。 三、活性成份附著瘤體表面,浸入息肉組織體內直接殺滅細胞,使其失活,不得復生。化腐生肌,修復基底組織,恢復胃、腸功能。 四、全面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糾正機體失衡狀態,通過激活和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使其增加體液免疫對致息因子的監控,促進淋巴細胞、單核吞噬和巨噬細胞對息肉組織的吞噬作用,糾正膽囊致息內環境調節,調整致息與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狀態,從而治愈膽囊息肉。該療法以調整、逆轉患者整體病態因素、平衡陰陽入手,可從根本上使膽囊息肉逐漸縮小、吸收,最終完全消失,從而達到徹底康復的目的。臨床經數萬例觀察,療效顯著,一般1—3個月可痊愈。治療膽囊息肉的幾種偏方: 1、雙花連膽湯 一、方劑: 自擬雙花連膽湯處方:金銀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樸、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陳各15g,黃連、龍膽草、甘草各10g。每天1劑,分3次服(早八點左右,下午兩點左右,晚十點左右,沒時間的話,就一天分2次服吧),療程為30天。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禁食肥豬肉及蛋類食品等。 二、適應癥狀: 膽囊息肉,它是長在膽囊壁上的腫物,絕大多數是良性,僅極少數為惡性,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并無癥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 三、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膽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氣滯,疏泄失常,氣血運行不暢,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腸胃積滯,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蘊而化熱,上蒸肝膽,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膽經絡循行兩脅,肝失疏泄,氣滯不行故兩脅脹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氣滯故脘腹脹滿或疼痛;濕熱內蘊,肝膽氣逆故見口苦咽干、燒心。舌苔黃膩乃肝脾濕熱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療原則應以疏肝利膽、清熱瀉火、健脾祛濕為主。雙花連膽湯方中金銀花、野菊花、黃連、龍膽草清熱瀉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膽;厚樸、前胡、白芍、甘草理氣行滯、解痙止痛;茯苓、茵陳清熱利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疏肝利膽、健脾祛濕之功效。 膽囊息肉的臨床分期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 膽囊息肉數量不斷增多不變化逐漸減少 膽囊息肉患者膽囊切除術后的飲食原則: 膽囊息肉患者切除膽囊后,機體便失去了膽囊的儲存、濃縮、排泌膽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現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是沒有濃縮的膽汁進入小腸,腸內膽汁酸濃度降低,膽鹽的含量也比正常人減少一半。如果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較多,會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經過一段時間后機體會逐漸適應和代償,這一過程需要2~3個月。 因此,在這一段適應的時間里,對脂肪的攝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動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辦法,一餐食量不宜過飽。食物內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軟飯,如各種粥類、面條、面包、餅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纖維蔬菜和水果等。烹調以燉、蒸、煮的方法為宜。根據對食物的耐受情況,脂肪控制可以從每日20克過渡到每日40克。手術后經一段適應時間后,再逐漸放開對脂肪食物的攝取。
2016-03-10 11:5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去作手術就行了這個是會癌變的,不要自己耽擱自己沒什么中醫療法的。
2016-03-10 07:0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中醫的辦法就是疏肝理氣你可以用中醫辨證論治來治療,你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這樣才能很好的治療
2016-03-09 22:5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