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頸椎病
我是混合型頸椎病,想買個保健枕頭.應買怎樣的比較好?混合型頸椎病較重,想買個保健枕頭,是否可用牽引器?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一周目前一般情況:手麻頸硬\背痛胸悶\頭痛視物不清\嗓子有異物感耳朵痛!病史:20年前經常落枕,91年眩暈嘔吐確診頸椎病,02年頭劇烈疼痛,確診是神經根發炎,理療治好.這次也在理療(針灸按摩\火罐熱敷),年紀大啦,家離醫院又特別遠,很不方便,車一顛簸就惡心要吐!其它:患慢性咽炎25年x光片上可見56頸椎前后里外都有很明顯的骨刺椎間孔已明顯變窄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目前.多采用中西醫結合多種方法治療頸椎病,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花錢少、痛苦小,很受歡迎。
2016-03-07 08:1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這情況考慮是頸椎病的可能,建議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平時注意不要長時間低頭,睡覺時要低枕頭,勿受涼。
2016-03-07 06:2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你好,這個你除了吃藥之外你可以配合推拿和針灸的治療,一起治療效果會更好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必要只吃藥的,這個你可以在吃藥的過程中配合推拿和針灸的治療。以上是對“混合型頸椎病”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3-07 00: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一)牽引 1.適應證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采用。 2.頸椎牽引的方法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采取坐位或臥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鐘。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癥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癥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采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后休息15分鐘,然后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松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于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于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方法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后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松痙攣肌肉,緩解癥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運動療法的作用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松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松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癥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016-03-06 14:5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頸椎的前屈活動以4—5和5—6頸椎為中心,后伸活動以4—5頸椎為中心,而且下頸段在頸椎活動中所受的應力最大和較集中,故臨床上4—5、5—6及6—7頸椎間盤變性最早和最常發生。椎間盤遭受急、慢性損傷后產生損傷后修復反應,可形成骨贅與破壞的椎間盤組織和后縱韌帶組成的混合性突出物。其向后外側突出時,壓迫神經根,產生神經根壓迫和刺激癥狀;向側方突出,壓迫椎動脈或刺激交感神經,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癥狀或交感神經癥狀;向后方突出,壓迫脊髓,產生脊髓壓迫癥狀;當突出物介于上述不同部位之間,同時壓迫、刺激不同組織時,即可產生混合型癥狀。故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混合型五種類型。應重視早期診斷,使之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治療目的是解除構成神經及血管壓迫的病變因素和減慢病變的繼續發展,以達到緩解患者的癥狀及體征。任何類型的頸椎病都可首選非手術治療,因其是頸椎病治療的基本方法如頸牽引、制動、理療、藥物、適當肌肉鍛煉等,在治療中觀察病情的發展,對進一步肯定診斷很有利。但如頸椎病累及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經保守治療無效即應手術治療,尤以脊髓型頸椎病常需手術治療。頸椎病患者因外傷或無誘因突然病情加重或頸椎間盤突出癥者保守治療無效時都應及時采用手術治療。頸椎病的手術方法較多,按手術人路方位,可分為前路、后路兩大類。1.頸椎前路手術頸椎前路手術的開展為頸椎病治療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它是針對解除來自前方椎間盤、韌帶及骨贅對脊髓、神經、椎動脈的壓迫病因而設計的手術方法,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及贊許。1958年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別報導頸椎前路減壓手術方法及療效后,國內外學者相繼開展起來,并在實踐中將手術方法做了種種改進,主要針對手術減壓的徹底性及如何牢靠的植骨融合技術。國內60年代楊克勤教授率先開展了此手術,多年來經過學者們的改進完善,對治療由椎間盤退變致脊髓前方受壓的病例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對由于先天性橫突椎動脈孔骨性狹窄或椎動脈本身發育細或鉤椎關節增生之骨贅刺激壓迫椎動脈所致的椎動脈型頸椎病。1958年Verbist率先報導了手術切開橫突椎動脈孔前壁、牽開椎動脈、切除鉤椎關節骨贅、擴大椎間孔的治療方法。80年代初期國內相繼報導。前路手術的治療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準確的定位、精細的手術技巧以及適應證的選擇是關鍵。一般主張單個或兩個椎間盤病變引起的頸椎病,選擇前路減壓術優良率可達75~95%。多個椎間盤病變引起者最好采用后路手術。2.頸椎后路手術對于多節段頸椎病,重度頸椎椎管狹窄有脊髓壓迫,后縱韌帶廣泛骨化癥等多選用后路手術。手術治療中常因頸椎解剖結構特點復雜及手術技術上的原因,難以直接切除對神經及脊髓的致壓物,則各種改進的后路手術方法相繼報導,事實證明此類手術可達到直接減壓或間接減壓作用。2.1椎板切除術又分為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術后可獲得較滿意效果,但隨訪觀察中遠期療效不佳。由于術后疤痕粘連形成及頸椎解剖功能完整性遭到部分或完全破壞,可致頸椎不穩,還可導致新的致壓可能及鵝頸畸形,尤其是全椎板切除術目前己受到較嚴格的限制。2.2椎管擴大成形術頸椎病中致壓因素不論來自前方或后方,最終皆致椎管變窄,引發神經脊髓的受壓。當直接切除致壓物不可能或有困難時,選用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直接和間接的緩解及消除神經及脊髓的受壓,是達到治療目的的可靠方法。自1982年Tsuji報導用椎板成形術擴大椎管矢狀徑以來,手術方法不斷改進,大致分為三類。2.2.1單開門式椎管擴大術即將椎板一側切開另一側形成活頁狀,使椎板向外后方掀開移位,以達到椎管擴大的狀態。椎板掀開的間隙越大,則椎管矢狀徑增加越多。間隙每增加1毫米,則矢狀徑加大0.5毫米,一般矢狀徑增加6~8毫米為適當。單開門術主要缺點是頸椎管擴大不對稱,活頁側難以充分擴大,受壓的脊髓不能得到徹底解放,同時術后有再逐漸關門趨勢,故遠期療效受到影響,有的反而病情加重。2.2.2雙開門式椎管擴大術將兩側椎板近小關節內緣處縱行鋸磨至椎板內層骨皮質,再將棘突正中央縱行鋸磨劈開,連同推板向兩側外后方掀開,則使椎板兩側方剩余的內層骨皮質造成不完全骨折作為鉸鏈,呈雙開門狀,達到椎管擴大減壓目的。這類手術椎管擴大充分,頸髓受壓能徹底解除。缺點為椎管后壁無骨性結構保護,也可有再關門可能,由于血腫疤痕也可繼發醫源性椎管狹窄,遠期療效不滿意。2.2.3棘突縱切法頸椎管擴大成形術80年代以來,應用頸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頸椎病已較廣泛的開展,但國內報導不多。我們自1995年10月開始對多節段的脊髓型頸椎病,后縱韌帶骨化癥、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神經根-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后效果不佳的頸椎病以及單節段椎間盤病變脊髓受壓嚴重呈線狀伴有脊髓變性改變的病例,均采用此手術方法。至今己總結30例。療效滿意,有效率100%,優良率95%。現重點介紹如下。本組患者年齡33~72歲,平均50.33歲。疾病種類:脊髓型頸椎病伴椎管狹窄22例,其中一例伴神經根型,一例為前路手術失敗者。后縱韌帶骨化癥7例、頸椎結核前路術后椎管狹窄1例。臨床表現:完全性雙下肢痙攣性癱瘓6例,需助行的不完全性癱10例,其他為輕度不完全性癱。上肢不完全性癱6例,其中一例伴三角肌痙攣常呈痛疼性”聳肩”抽搐。T4以下存在軀體明顯痛覺減退者18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病理征陽性等表現。CT或CTM、MRI證實全部病例均有脊髓前后受壓椎管狹窄征,其中1處節段受壓2例二處受壓6例、3處受壓17例4處及4處以上受壓者5例。頸椎病椎管最狹窄處為4mm、后縱韌帶骨化癥椎管最狹窄處為2.8mm,MRI檢查有局限性脊髓信號增強者5例。
2016-03-06 13:4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