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反復發作
左右就要犯一次,每次都要輸十四天的青霉素,每天800萬.每次發作都是發高燒兩大腿彌漫性的紅腫和發燙,前幾次犯有疼痛感,后兩次犯沒有疼痛感,其他癥狀一樣.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局部治療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可用適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濕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后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對反復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并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2016-03-06 18:1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皮膚或粘膜破傷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丹毒的治療】1.全身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并及時對癥治療,抗生素以青霉素療效最好.2.局部治療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臨床診斷不難.人體內有一種叫作嘌呤的物質的新陳代謝發生了紊亂,尿酸(嘌呤的氧化代謝產物)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高尿酸血癥,當血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即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的異物炎性反應,就叫痛風.表現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癥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于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跖趾關節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表現包括發熱,心悸,寒戰,不適及白細胞增多.治療痛風的總體原則是:)合理控制飲食;2)攝入充足的水分;3)生活要有規律;4)適當參加體育活動;5)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6)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病服用降尿酸藥物!建議你到醫院皮膚科和腎內科找專家看看,以明確診斷和治療!以上是對“丹毒反復發作”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3-06 15: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 1.丹毒中藥方-普濟消毒飲合牛蒡解肌湯(僅供參考) 【方藥】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藍根15克,黃連3克,黃苓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頭面部) 【按語】丹毒發于頭面部為天行邪熱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化為火毒.治宜散風清熱解毒之法.方中普濟消毒飲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牛蒡解肌湯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2.丹毒中藥方-加味清熱解毒湯(僅供參考) 【方藥】生石膏30~60克,連翹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銀花30~90克,赤芍15克,黃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梔子15克,當歸20克,生草6克,大貝母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下肢) 【按語】下肢丹毒癥屬濕熱下注,蘊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連翹,葛根,柴胡,金銀花,赤芍,黃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梔子等共奏清熱利濕之功;大貝母,當歸,乳沒,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熱解肌,對退熱有良效. 3.丹毒中藥方-祛丹湯(僅供參考) 【方藥】南北沙參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癥】丹毒(各個部位) 【按語】中醫認為丹毒發病原因是由于火毒之邪侵入人體,內因素體火旺,血分有熱,兩熱想并郁于肌膚,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在外則現赤如丹涂之色,在內則有口干便秘,煩躁等癥.故選用銀花,連翹,薄荷,葛根以辛涼散熱;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大黃以清熱解毒,疏通腑氣;珍珠母,干地龍清泄干熱.熱毒之邪清除則紅腫熱痛緩解;淤血消去則經絡通暢;臟腑之氣通順,可以化谷生津,則口干,煩躁等癥隨之消失. 臨癥加減:發熱惡寒者,加銀花15克,連翹12克,荷葉根12克,蘆根30克;熱邪雍盛,患處紅腫熱痛較顯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黃連3克;大便秘結加制大黃10克(后下);有瘀血內阻證,舌質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參10克;有高血壓病史,發病時兼有頭昏頭痛,視力模糊等癥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貞子,枸杞子,干地龍各12克.
2016-03-06 07: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好發于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并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一,丹毒的西醫治療方法 1.全身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并及時對癥治療,抗生素以青霉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天后,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需持續用藥2周左右,磺胺類藥亦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根據病情必要時可與青霉素同時應用.對青霉素過敏者可使用四環素,紅霉素等.如果患者為復發性慢性丹毒,應檢查足趾等處有無足癬,檢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處有無感染病灶,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對復發性丹毒抗菌藥物應用的時間要適當延長.還可用小劑量X線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兩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療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可用適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濕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 二,丹毒的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如何治療丹毒?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于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于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于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1)風熱火熾證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為主,方以化斑解毒湯加減. (2)肝經郁火證發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為法,方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3)濕熱火盛證常發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方以利水滲濕湯加減. (4)毒熱入營證重證者范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治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水煎服,日1劑.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選用一種. 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后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 對反復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并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2016-03-06 00:3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丹毒預防及治療:*根治足癬可預防下肢丹毒,預防面部丹毒應避免和糾正挖鼻習慣.*丹毒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下肢丹毒可用枕頭將小腿墊高35度—45度角;頭面部丹毒的病人可取半臥位.*飲食宜清淡,不宜刺激性食物,鼓勵病人多飲水.*發熱者可給予酒精擦浴或退燒藥;皮膚感到瘙癢時,應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藥物方面以抗菌素為主,首選青霉素,其次為慶大霉素,紅霉素,四環素或磺胺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應在全身和局部癥狀消失3~5天才能停用抗菌素,以免丹毒復發.*局部可以用50%的硫酸鎂濕熱敷,或試用鉛洗劑與酒精各一半配成的溶液濕敷.
2016-03-05 23: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