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個月男嬰腦檢查異常如何全面治療?
男性嬰兒,11個月,在醫院檢查,CT的結果是腦外間隙增寬;左側腦室稍寬、右側腦室飽滿。腦電圖的結果是主要電活動100uV左右電位,頻率為3-5Hzδ、θ活動及水面波,調幅:可。兩半球背景電活動大致對等。腦電地形圖:δ頻段能量增強,于枕區明顯。小孩身體發育優良,智力感覺和其他小孩沒什么區別,就是太愛鬧,愛哭。請問醫生需要怎么全面透徹的治療?因為家人不了解此類病情的嚴重性,懇請醫生詳解。到你們醫院可以治療嗎?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1 個月男嬰腦 CT 和腦電圖檢查結果異常,家人擔憂治療方法。這涉及腦發育、神經系統功能、潛在疾病風險、后續發育影響及治療選擇等。 1.腦發育:嬰兒的大腦仍在發育階段,腦外間隙增寬等情況可能是發育過程中的暫時表現,需持續觀察。 2.神經系統功能:腦電圖異常提示可能存在神經功能不穩定,要進一步評估是否影響孩子的運動、認知等功能。 3.潛在疾病風險:這種情況可能與腦積水、腦損傷等疾病有關,需排查原因。 4.后續發育影響: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智力、運動等方面的發育。 5.治療選擇:目前可先采取營養神經治療,如使用甲鈷胺、維生素 B1、神經節苷脂等藥物。同時密切觀察孩子的癥狀變化,定期復查頭顱 CT 和腦電圖。若病情進展,可能需要更復雜的治療,如手術干預。 總之,對于該男嬰的情況,家長不必過于恐慌,但要高度重視,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025-02-09 23:0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腦積水的治療強調個性化,也就是根據積水的原因,類型及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多數需手術治療,可選擇腦室-腹腔分流術,但術后容易并發分流梗阻及感染等;有條件的也可在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后者無需終生帶管.祝您健康!
2016-03-02 12:1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從您上述所描述的情況為您做一下分析是微創手術,建議您選擇當地正規醫院進行手術的治療,一般此病復發幾率比較高,建議您術后尊醫囑進行一段時期的用藥后期治療為好!
2016-03-02 11:5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祖學
海口市婦幼保健院
一級
藥械科
-
第三腦室造瘺術可以開放也可微創,下面給你介紹一下神經內鏡治療腦積水.神經內鏡技術始于20世紀初.1922年,Dandy通過Velly膀胱鏡對二例腦積水患者作了脈絡叢電凝和切除的嘗試.1923年Mixter為一位9個月的患兒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內鏡下第三腦室造瘺術[1],獲得成功.但由于神經內鏡和手術器械工藝簡陋,手術死亡率高,效果差,三腦室造瘺術未能獲得大規模推廣,而腦積水顱外分流術由于相對安全,簡單,逐漸取代了三腦室造瘺術.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神經內鏡制造工藝,顯微手術器械及立體定向神經導航系統的飛速發展,使得神經內鏡輔助三腦室造瘺術的手術方法日益成熟,適應證不斷拓寬,在非交通性腦積水手術治療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著重就手術適應證,手術方法,手術效果及其判斷指標,手術并發癥,手術優越性和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綜述.一,適應征三腦室造瘺術主要適用于非交通性腦積水,因為三腦室造瘺術成功有兩個前提:患者的腦脊液吸收能力正常;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通暢,所以選擇不同病因的腦積水患者對手術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成功的三腦室造瘺術是指患者癥狀改善,顱內壓降低,腦室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無須再行分流術.總體來說:阻塞性腦積水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手術成功率,中腦導水管狹窄,頂蓋和丘腦腫瘤,后顱窩腫瘤,松果體區腫瘤,頸髓脊膜膨出,囊腫等所致的阻塞性腦積水,手術成功率為83%-95%.因此,由三腦室后半部至四腦室出口處之間的任何占位引起的阻塞性腦積水是三腦室造瘺術的最佳適應證.對于兒童腦積水患者,1歲以下的嬰兒手術成功率較低(0%-23%),而2歲以上的兒童患者手術效果較好,與成人相仿.大多數作者認為手術成功率與患者的年齡成正比[3,12,15,16].二,方法1.術前CT和MRI等影像學資料的復習(1)確診非交通性腦積水.(2)判斷手術可行性.(3)確定手術鉆孔(burrhole)位置.通過MRI矢狀位和冠狀位片,Monroe氏孔和靶點(造瘺口)的連線向皮膚表面延伸,交點即鉆孔位置,一般位于冠狀縫前1cm,中線旁開3cm.2.術前準備(1)神經內鏡系統.由腦室鏡,光源,攝像機和監視器組成.包括工作鞘和硬質內鏡.工作鞘由內鏡通道,操作通道,沖洗和引流通道四部分組成.腦室鏡工作鞘的外徑一般小于8mm,否則會造成腦組織和小血管的損傷,以4.5mm(13.5F)和6mm(18F)多見,兒童患者多采用3.2mm(9.5F).內鏡視角有0,15,30,45,60,90度和110度之分,實際操作過程中多應用0度和30度.硬質內鏡具有成像清晰,色彩還原逼真,景深大和耐高溫高壓滅菌等優點,視角廣,但同時應注意視野中物體變形.(2)操作器械.包括Fogarty球囊導管,激光,單極或雙極電凝,水切割,微型鉗[9]甚至內鏡本身[10].Fogarty球囊導管操作簡單,安全和有效,多作為首選.激光,電凝等極可能誤傷腳間池內的基底動脈,不建議采用.(3)麻醉和體位.采用全身麻醉.仰臥位,頭附曲,Mayfield頭架固定.3.手術操作(1)顱骨鉆孔.為了使骨孔,Monroe氏孔,造瘺口在一直線上,一般取右側冠狀縫前1cm,中線旁開3cm處行顱骨鉆孔[2],骨孔直徑約1.5cm.(2)側腦室前角穿刺.術中腦針常規側腦室前角穿刺成功后,順原路將硬質神經內窺鏡插入側腦室.(3)確認靶點.Monroe氏孔的后界是側腦室脈絡膜叢,前界是穹隆柱,后內側有脈絡膜靜脈,丘紋靜脈和透明隔靜脈的聯合.神經內窺鏡進入三腦室,乳頭體前方最窄細的部分是三腦室底,進一步向前是漏斗隱窩,其表面是粉紅色,其邊界是視交叉.造瘺口一般選擇在漏斗隱窩與乳頭體之間,呈半透明的,帶藍色的無血管薄膜是比較理想的穿刺部位;如果斜坡與乳頭體間的間隙較為狹窄,造瘺口應在乳頭體的正前方.Zohdi認為宜選擇位置相對固定的基底動脈和斜坡作為解剖標志,希望造瘺口盡量接近鞍背而遠離搏動的基底動脈以防止損傷基底動脈及其分支[3,4].立體定向有助于引導內鏡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側腦室及Monroe氏孔[2],當內鏡進入腦室內后,就可在直視下進行操縱.某些由于顱內占位而導致解剖變異的病人,或者由于顱內出血,感染導致腦脊液渾濁的病人,就十分必要在立體定向神經導航下操作.運用無框架神經導航系統的立體定向神經內窺鏡,通過立體定向設計最理想的軌道,在立體定向的引導下和神經內窺鏡的直視幫助下,精確定位于靶點且不影響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組織.術中利用微血管Dopple探頭經內窺鏡進行血管超聲探測,能對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進行術中實時定位(Real-timeView),從而避免造瘺時損傷血管.這在血管走行變異,尤其在術中直視下無法清晰辨認三腦室底部的解剖結構時顯得尤其重要.(4)造瘺.以最常用球囊導管為例,在直視下定位后,先以3F球囊導管鈍性頭端穿過三腦室底,再向球囊內緩慢注入0.2毫升生理鹽水,將瘺孔擴大,之后再將球囊抽空,或換用4F,5F,6F的球囊,如此反復進行,直至瘺口直徑達到5-6mm以上.采用球囊擴張導管行穿孔造瘺,因為導管質地較軟,頭端鈍圓,在穿通過程中若遇到血管則會自動滑開,導管頭端穿通后,在球囊緩慢充水擴張時,亦會將鄰近的血管輕輕推開,可避免血管的意外損傷.如果三腦室底膜很韌或很有彈性,可用電凝,彎頭探針[11]和微型鉗[9]進行銳性造瘺.不少作者[3,9,10,11,14]認為,鈍性造瘺比銳性造瘺要安全些.無論用何種方法,前提是既能形成足夠大的瘺口,又盡量避免損傷基底動脈.造瘺成功后,須將內鏡通過瘺口觀察橋前池結構,確保三腦室與橋前池相通,避免因未發現第二層膜(Likiequist’s膜)而使得造瘺失敗.術中可采用數字動力學減影腦室造影(DDSV),以證實腦脊液循環通路的恢復情況,控制三腦室造瘺的開放程度[5].術中以0.98~1.4Kpa的壓力沖入37℃溫鹽水或林格氏液,沖去組織碎片和血液,防止腦室塌陷,保持術野清晰.4.術后療效判斷.如果造瘺有效,患者術前存在的顱高壓癥狀應不復存在.術后常規進行的CT和MRI檢查可以幫助判斷三腦室造瘺術的手術效果.一般可用兩個指標:腦室大小,造瘺口腦脊液流量.前者以側腦室額角,枕角和三腦室的最大橫徑為測量尺度,大多數患者(76%-90%)在一個月內可有不同程度的縮小,但很少能恢復到正常大小,一般兩年以后不再有變化[5,6];后者行自旋回波的T1W和T2W的MRI檢查,利用二維相位對比(2D-PC)技術來測定腦脊液流量[6].術前通過CT或MRI確定為非交通性腦積水患者,,穿過Monro氏孔,然后使用球囊,微型鉗,電凝等方法在第三腦室底雙乳頭體前膜無血管處形成一個直徑約5-6cm的瘺口.術后常規復查CT或MRI以確定手術效果.三,并發癥總體來說,三腦室造瘺術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分流術低,5%-7%左右[3,14],包括術中靜脈出血,基底動脈破裂,術后顱內出血,感染,短暫意識喪失或下丘腦功能低下,大多為一過性.其中最危險的并發癥就是基底動脈及其分支破裂引起大出血.Walker曾報道一例三腦室造瘺術致大腦后動脈穿通破裂大出血[14],就是使用了不恰當的器械導致的.為避免動脈破裂大出血,必須根據三腦室底的實際情況而選用合適的造瘺方法.當三腦室底膜較緊張,不易被推動時,鈍性造瘺(如球囊導管等)是容易成功的;當三腦室底膜較松弛或富有彈性時,銳性造瘺就可大顯身手了.然而,諸如激光,電凝等具有致熱效應的方法對三腦室底下面的“Willis環”威脅太大.Philippe使用一種特殊的有齒微型鉗[9],Kehler發明一種尖端彎向斜坡的探針[11],都可以降低風險.筆者采用球囊導管鈍性造瘺,無一例出現基底動脈破裂.四,手術優越性與腦積水顱外分流術相比,主要有以下優點:(1)三腦室造瘺術沒有分流管等異物植入,可以避免因分流裝置導致顱內或腹腔感染,進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術失敗.(2)采用三腦室造瘺術,術后腦室內的腦脊液能直接流入腳間池而進入腦與脊髓的蛛網膜下腔內吸收,因而比腦脊液顱外分流術更符合腦脊液循環正常生理狀態,可以有效的維持顱內正常的壓力平衡和腦脊液的生理功能.(3)三腦室造瘺術的腦脊液流動速度均勻,不會出現因分流管虹吸導致的分流速度隨體位改變而產生的波動,不會產生腦脊液過度引流.(4)不受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避免多次換管手術的痛苦.(5)手術操作相對較簡單,手術時間較短(一般40min左右)[3].(6)三腦室造瘺術可以用于分流失敗或分流管感染粘連的非交通性腦積水患者,同樣獲得較好的療效(成功率76%-84%)[13].對于多次分流管堵塞而致分流失敗的患者來說,三腦室造瘺術無疑是一種上佳的替代療法.微侵襲神經外科是當今神經外科的發展趨勢,而神經內窺鏡手術的逐漸完善和成熟正是適應了這種要求.根據Hopf關于內窺鏡技術的分型,三腦室造瘺術是屬于“純內窺鏡神經外科”.正確選擇合適的腦積水病患者,采用良好的手術器械,熟練掌握手術方法和操作技巧,可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三腦室造瘺術作為一種新的手術方法,已成為非交通性腦積水的首選治療手段.
2016-03-02 07:2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你好,輕度的腦積水如果沒有影響正常的發育可以不用處理的,高壓氧治療要慎重,不要隨便使用,如果確有必要時再用,因為高壓氧有可能導致視力及聽力方面的損害。
2016-03-01 17:5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