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下肢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導致血管阻塞的一種疾病。它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等。患者可能出現下肢腫脹、疼痛、皮膚溫度升高、淺靜脈擴張等癥狀。若血栓脫落,還可能引發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1. 病因: 血流緩慢:長期臥床、久坐不動等可使血流減緩。 血液高凝:妊娠、惡性腫瘤等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血管內皮損傷:創傷、手術等可損傷血管內皮。 先天因素:某些遺傳因素導致易栓傾向。 其他:肥胖、吸煙、高齡等也是誘因。 2. 癥狀: 下肢腫脹:多為單側,按壓有凹陷。 疼痛:常表現為脹痛或鈍痛。 皮膚溫度升高:患肢皮膚溫度較對側升高。 淺靜脈擴張:可見體表淺靜脈怒張。 活動受限:行走時疼痛加重,影響活動。 3. 檢查: 超聲檢查:可明確血栓位置和大小。 D-二聚體檢測:輔助診斷。 靜脈造影:診斷的“金標準”。 4. 治療: 抗凝治療:常用藥物有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 溶栓治療:尿激酶、鏈激酶等。 手術治療:如取栓術。 5. 預防: 避免久坐久站。 適量運動。 控制體重。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種需要重視的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患者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預防,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025-01-23 20: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