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毛母質瘤是一種較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其成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外傷、感染、激素水平變化、環境因素等有關。一般不嚴重,但也需及時治療。治療方法包括手術、藥物治療等,手術治療后多數無明顯后遺癥。 1.成因: 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傾向。 外傷:皮膚受到損傷可能引發。 感染:局部感染刺激細胞異常增生。 激素水平變化:如體內激素失衡,可能影響細胞生長。 環境因素: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或輻射。 2.嚴重程度:通常為良性,生長緩慢,但如果瘤體較大或出現惡變傾向,則較為嚴重。 3.治療方法: 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可徹底去除瘤體。 藥物治療:對于不能手術或術后輔助治療,可使用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等。 4.手術后遺癥:多數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少數可能出現局部瘢痕、傷口感染、皮膚色素沉著等。 總之,毛母質瘤雖然大多為良性,但仍需重視,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獲得良好的預后。
2025-01-21 05:0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毛母質瘤又名良性鈣化上皮瘤,系起源于有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細胞,并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異常增殖,其凋亡受到抑制,進而增殖,聚集形成毛母質瘤.該病通常為單發,很少為多發者.以兒童和青年多見,也可發生于嬰兒及老年人,女性比男性約多2倍,未見明顯遺傳性.半數以上損害多發生于頭皮,面部及頸部.本病臨床表現多樣性,誤診率高,應常與其鑒別診斷的疾病有:①基底細胞癌:該病邊緣呈珍球狀或堤狀隆起,病理為基底細胞呈融狀隆起性團塊,邊緣呈柵狀排列.②皮樣囊腫:囊腫較硬團,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結節,一般在出生時或5歲以內發生,無自覺癥狀,病理上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有顆粒層,囊腔內含角質細胞.本病主要致病原因為胞質β鏈蛋白(β-catenin)N末端區域的突變所致[4].一般經手術徹底切除后極少復發.毛母質瘤又名良性鈣化上皮瘤,系起源于有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細胞,并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異常增殖,其凋亡受到抑制,進而增殖,聚集形成毛母質瘤.該病通常為單發,很少為多發者.以兒童和青年多見,也可發生于嬰兒及老年人,女性比男性約多2倍,未見明顯遺傳性.半數以上損害多發生于頭皮,面部及頸部.本病臨床表現多樣性,誤診率高,應常與其鑒別診斷的疾病有:①基底細胞癌:該病邊緣呈珍球狀或堤狀隆起,病理為基底細胞呈融狀隆起性團塊,邊緣呈柵狀排列.②皮樣囊腫:囊腫較硬團,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結節,一般在出生時或5歲以內發生,無自覺癥狀,病理上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有顆粒層,囊腔內含角質細胞.本病主要致病原因為胞質β鏈蛋白(β-catenin)N末端區域的突變所致[4].
2016-02-18 12:2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該病又名鈣化上皮瘤,是一種良性上皮瘤.主要見于青年女性.好發于好發于臂,面,頸,股部與頭皮.皮損為單發性堅實的皮內或皮下結節,表面淡藍或正常色,直徑常小于3厘米.質硬,可分葉,偶呈囊性.腫瘤雖可與皮膚款連,但基底可以推動,極少破潰.病程緩慢,無自覺癥狀.曾報告有家族史者伴Gardner綜合征和肌張力營養不良.該病是一種良性上皮瘤,手術可治愈,并不嚴重
2016-02-18 11:0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