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女性飯后全身過敏原因及應對
向知情人求助!我的媽媽今年五十多了,大約屬于輕微的過敏體質。今天中午飯后約一小時,開始頭皮發癢,然后雙眼先后充血,并伴有眼皮浮腫,四肢發癢出現凸起的紅斑,淋巴處,然后迅速發展到全身,并伴有手足浮腫。去醫院就診,大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配了東瑞制藥的西可韋(鹽酸西替利嗪片)。服藥兩小時后只有腋下留有紅斑但不癢,耳后仍有紅斑瘙癢,眼皮、四肢依然浮腫。媽媽中午吃的紅燒大蒜黃鱔(活殺)、茭白肉絲、冬瓜肉絲湯請專家幫忙告知,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后也好盡量避免。萬分感激,跪謝!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五十多歲女性飯后出現全身過敏癥狀,可能由食物過敏、藥物過敏、環境因素、自身免疫問題、感染因素等引起。 1.食物過敏:食用的某些食物可能是過敏原,如黃鱔、大蒜等。不同人對食物的過敏反應不同,可能表現為皮膚紅斑、瘙癢、腫脹等。 2.藥物過敏:近期服用的某些藥物也可能引發過敏。但如果未服用新藥物,這種可能性較小。 3.環境因素:接觸到空氣中的花粉、塵螨、化學物質等,可能導致過敏。 4.自身免疫問題:自身免疫系統失衡,可能錯誤地攻擊自身組織,引發過敏反應。 5.感染因素:身體存在感染,如細菌、病毒感染,可能誘發過敏。 總之,過敏原因較為復雜。建議患者進一步觀察癥狀,避免再次接觸可疑過敏原。如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過敏原檢測等,以明確病因并采取針對性治療。治療藥物包括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但需遵醫囑使用。
2025-01-21 12:3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好!首先祝你媽媽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腎病綜合征”的問題。1)西醫治療臨床癥狀明顯時,應著重改善一般情況,采用對癥支持療法,積極預防和治療感染。一般情況好轉后,再加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消除蛋白尿,鞏固療效,避免復發。1.一般治療尿少而水腫明顯的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和控制感染。進低鹽飲食,每天攝取食鹽2--3克(35.5mEq的鈉),適當控制飲水量。關于腎病綜合征時蛋白質的攝入量問題很復雜,80年代以后認為,攝入大量高蛋白飲食,可引起腎小球高灌注,而導致腎小球硬化,因此,腎病綜合征腎功能正常者,可以高蛋白飲食;若慢性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良者,則宜優質低蛋白飲食。(高蛋白飲食指1.5克/公斤體重/日,低蛋白飲食為<0.75克公斤體重/日)。2.利尿消腫低白蛋白血癥是本病水腫的主要原因,鹽入量、勞動量等亦有影響。通過休息和低鹽飲食,水腫可能稍輕。對嚴重水腫者,需用利尿藥。①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可輸入新鮮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因大量輸入白蛋白可增加腎小管的回吸收功能,而加重腎小管的損害,故不宜長期大量使用白蛋白。②抑制電解質,主要是鈉、氯、鉀離子在腎小管的回吸收、如噻嗪類利尿藥,常用的有雙氫克尿噻25--50毫克/次,每日2--3次。對多數患者有利尿作用。速尿等強利尿藥口服、肌注或靜脈注射。③抗醛固酮類藥物,如安體舒通、氨苯喋啶等,多與噻嗪類合用,可以加強利尿效果。3.特殊治療是指消除蛋白尿、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治療措施。①皮質醇類激素,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的作用機理目前尚很不清楚,一般認為與其免疫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有關。臨床上多選強的松30--60毫克/日,晨起頓服,持續用藥8--12周,然后減量,但撤減宜慢每2--3周撤減原劑量的10%。關鍵是在撤減至15毫克/日時要十分慎重,撤減至5--15毫克/日時維持半年左右。一般多在20毫克/日時改為隔日:次,但大劑量期間不宜隔日服。肝功能不良者可改用強的松龍,有些患者可用地塞米松,但因副作用大不宜常用。②細胞毒類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治療腎病綜合征的作用機理尚不完全清楚。㈠目前公認的是首選環磷酰胺:100--150毫克/日,分2--3口服;也可用環磷酰胺沖擊治療,每次400毫克,靜脈點滴,每周2次。總量為6--8克。㈡鹽酸氮芥:第1次用1毫克,以后隔日1次,每次遞增1毫克--每次5毫克后,不再增加,并改為每周用藥2--3次,療程的累積總量為1.5--2毫克/公斤體重。㈢非固醇類消炎藥:水楊酸類藥物、消炎痛、布洛芬等均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特別是與皮質激素合用時,對腎病綜合征消蛋白尿有一定療效。因這類藥療效不穩定,所以應慎用。4.引起NS的根底疾病的治療:由于有些NS的根底疾病對免疫抑制治療療效不佳,會持續地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對于這些病人除對癥治療外,可運用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2)中醫治療1.辨證治療①脾腎陽虛:證候:癥見一身皆腫,小便不利,身
2016-02-17 17:2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