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好:對于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這種疾病治療有:(1)對小劑量左旋多巴有戲劇性和持久性反應是其顯著的臨床特征。約半數患者服藥當天即見效
2016-02-15 09:2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食療方:木瓜菠蘿粥:取凈木瓜肉和凈菠蘿肉各50g,粳米l009。將粳米、木瓜肉、菠蘿肉,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共煮成粥。
2016-02-15 03:0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好,要及早進行治療,治療期間要注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要注意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平時要注意多做有氧鍛煉,多做些身體局部按摩。
2016-02-15 00:5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小劑量多巴制劑對本病有戲劇性治療效果。約半數患者服藥當天即見效,起效時間一般不超過7天,因此,一旦懷疑此病,立即給藥,作為診斷性治療。 國外推薦劑量為左旋多巴/芐絲肼(美多巴)0.125~0.25g/d,分2~3次服用。國內左旋多巴/芐絲肼(美多巴)用量一般為62.5~187.5mg/d。有報道持續用藥15年,未出現任何副作用(Harwood,1994),但若停藥,癥狀即重新出現。
2016-02-15 00:4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肌張力障礙由于肌張力的改變引起的持續的異常的姿勢與正在進行中的動作的阻斷.肌張力障礙可分為全身性,局灶性或節段性.全身性肌張力障礙(變形性肌張力障礙,舊稱扭轉性痙攣)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綜合征,其特征是扭轉性的不自主動作,造成持續的,往往很怪異的姿勢.癥狀通常開始出現在兒童時代,表現為行走時足部內翻并固定于跖屈位.全身性肌張力障礙往往具有遺傳性.主要的遺傳型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部分外顯率,在先驗病人的家系中有些看來"未得病"的成員往往是本病頓挫型的病例.在若干家族中,致病基因看來是定位于染色體9q.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礎不明.本病最為嚴重的形式表現出毫不容情的穩步進展加重的病程.癥狀十分嚴重的病例可能經常處于全身扭轉形成的奇特的固定的姿勢中.精神與思維功能通常保持正常.局灶性肌張力障礙只影響單一的身體部位.少見地,肌張力障礙可向鄰近的身體部位擴展,形成節段性肌張力障礙,更為罕見地,可進而擴展為全身性肌張力障礙.具有一定特征的還有若干肌張力障礙綜合征.治療治療效果往往不夠滿意.對全身性肌張力障礙,最常用的藥物為大劑量抗膽堿能藥物(安坦6~30mg/d口服;苯甲托品3~15mg/d口服)和/或多巴胺耗竭劑利血平0.1~0.6mg/d口服.左旋多巴與卡馬西平對少數病例有效.對局灶性或節段性肌張力障礙,或對全身性肌張力障礙中癥狀特別嚴重的局部部位,應用精制肉毒毒素A作局部注射是首選治療措施.毒素注射進入受累及的肌肉后,能減弱不自主收縮的力度,對產生肌張力障礙的基本神經機制不起影響.肉毒毒素注射對眼瞼痙攣與強直性發音障礙特別有效.劑量須高度個體化.每隔3~6個月須重復注射治療.應當由有經驗的醫生來執行注射治療.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一種不隨意運動。是一組由身體骨骼肌的協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協調且間歇持續收縮所造成的部分軀體重復的不自主運動和異常位置姿勢的癥狀群。又稱為肌張力障礙綜合征(DystoniaSyndrome)。可由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基底核病變)或引起原因不明,前者稱為繼發性肌張力障礙,后者稱為原發性肌張力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疾病:1.扭轉痙攣(TorsionSpasm)又名扭轉性肌張力障礙(TorsionDystonia)或變形性肌張力障礙(dystoniamusculorundeformans)。臨床上以肌張力障礙和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隨意的扭轉為特征。肌張力在肢體扭轉時增高,扭轉停止時則正常。2.痙攣性斜頸(Spasmodictorticollis)是由于頸部肌肉痙攣性或強直性收縮造成的一種頭部旋轉性姿勢,頸部的深淺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鎖乳頭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頸夾肌的收縮最為常見。起病緩慢,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中年人起病多見。多見于錐體外系器質性損害。3.麥杰綜合征(Meigesyndrome)由法國HeuryMeige(1910)首先描述,又稱特發性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征,以雙眼瞼痙攣和(或)口面部肌肉對稱性不規則痙攣性收縮為臨床特征。多見于中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男女比例為1:2~3,30歲以前發病者少見
2016-02-14 17:2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