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曉琴 主任醫師
淮北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內一科
-
患者好,細菌性腦膜炎既往多稱為化膿性腦膜炎,簡稱化腦,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感染,15歲以下的兒童病例至少占本病的75%。對于發熱的患兒,必須重視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況,有無嘔吐及眼神是否呆滯等,如出現驚厥或其他神經系統癥狀則更應想到本病的可能,應及時進行腦脊液檢查。早期診斷和恰當干預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遺癥發生率的關鍵。網上咨詢不能全面了解情況,身體若有不適請到公立醫院就診。
2019-02-20 11:37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化腦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感染可以考慮吃點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及四環素,應該不會有事的
2016-01-11 09:23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根據你所描述的情況來看化膿性腦膜炎是比較難治療的.因為抗生素進入血流屏障較困難,作用效果差,治療周期長.
2016-01-11 07: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孩子做過腰穿檢查嗎?結果如何?依據目前表現可定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最好能去較大醫院明確診斷,以免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
2016-01-11 05:1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您好,化腦就是化膿性腦膜炎屬于細菌感染引起的腦炎建議積極治療可能會有后遺癥的可能性最好去大醫院治療看看不要耽誤啦早期治療病情很重的
2016-01-11 03:2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meningitis,簡稱化腦),系由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癥.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自使用抗生素以來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兒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者最多見,可以發生流行,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多見于冬春季,兒童發病率高.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在上呼吸道繁殖產主大量的內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時,病原體侵入血液,繼而侵入腦膜,形成化膿性腦膜炎. 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但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1.化腦預后好壞與是否早期明確病原菌,選擇恰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相關.經腦脊液檢查初步確診后,應盡快由靜脈給予適當,足量的抗生素,以殺菌藥物為佳,并根據病情按計劃完成全部療程,不可減少藥物劑量與改變給藥方法.始終不能明確病原菌者,多由于診斷未明時曾不恰當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腦流行季節,年長兒童一般應先考慮系腦膜炎雙球菌所致,如有瘀點,瘀斑則更可疑.可先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磺胺治療,再根據反應高速用藥.病原菌未確定的散發病例,尤其嬰幼兒,應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腦治療,特明確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藥物.目前多主張用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三嗪噻肟,頭孢氨噻肟或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 治療效果滿意時,體溫多于3天左右下降,癥狀減輕,腦脊液細菌消失,細胞數明顯減少,其它生化指標亦有相應好轉,此時可繼用原來藥物治療,二周后再復查腦脊液.如治療反應欠佳,需及時腰穿復查,觀察腦脊液改變,以確定所用藥物是否恰當,再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鑒于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預后與治療密切相關,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即在完成療程時癥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數少于20×106/L,均為單核細胞,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流腦停藥指征見另章節).一般情況下,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少需8~10天,多則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兒年齡對抗生不經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年長兒童患流感桿菌腦膜炎較少,新生兒化腦大多數是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物.一般主張用一般氨其糖類藥物甙類青霉素,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對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而青霉素對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均有效.也可選用氨芐青霉素這一廣譜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藥菌株可用按芐青霉素加頭孢氨噻肟.新生兒尤其未成熟兒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腎發育尚未成熟,對氯霉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現為“灰嬰綜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證藥物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首先應選用易于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使腦脊液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抑菌濃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給藥方法及用藥劑量.氯霉素,磺胺嘧啶,靜注甲氧芐氨嘧啶(TMP)能較好到達腦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濃度,特別是氯霉素也較多通過發炎的腦膜.腦膜通透性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因而繼續進入腦脊液的藥量亦隨之減少.為保證治療效果,需大劑量由靜脈給藥,直到療程結束,不可中途減量及改變給藥方法. 紅霉素養,羧芐青霉素,萬古霉素,1~2代頭孢菌素,氨基糖酐類抗生素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能較差. (3)如果選用的藥物能很好通過血腦屏障,原則上不需鞘內注射,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及增加病兒痛苦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藥不易到達腦脊液,可采用鞘內或腦室注射給藥.對延誤診治的嬰兒晚期化腦,腦脊液外觀有膿塊形成,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時,加用鞘內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據抗生素在腦脊液中存留時間,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連用3~5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清晰,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菌消失.對葡萄糖球菌或少見細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腦脊液仍呈明顯炎癥改變時,則可延長鞘內注射時間,甚至可連續給7~10次.進行鞘內注射時,藥物必須稀釋至一定濃度,可用抽出之腦脊液或生理鹽水稀釋,需注意注入液量應略少于放出之腦脊液量.注射速度應緩慢. (4)腦室內注藥:由于存在血腦屏障及腦脊液單向循環,對并發腦室膜炎病兒采用靜脈及鞘內注射,藥物很難進入腦室,腦室液中抗生素濃度亦不易達到最小抑菌濃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張腦室注藥以提高療效.對顱內壓明顯增高及腦積水病兒,采用側腦室穿刺注藥,同時還可作控制性腦脊液引流減壓.
2016-01-10 21:1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昏睡與昏迷? 昏迷(coma)是覺醒狀態、意識內容及軀體運動完全喪失的一種嚴重的意識障礙。即意識清晰度極低,對外界刺激無反應,隨意運動消失,排便障礙,言語中樞基本或完全抑制狀態。程度輕者防御反射及生命體征可以存在,重者消失。昏迷可原發于網狀結構功能的損害,或由于大腦皮質損害而影響網狀結構的功能引起,是腦功能衰竭的嚴重表現,既可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約占70%)。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內分泌及代謝障礙、心血管疾病、中毒及電擊、中暑、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對昏迷病人檢查注意昏迷的分級,判定昏迷的嚴重程度。昏迷一般分為三級:淺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