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膝關節增生并有積液本次發病及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雙膝關節增生并有積液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3年目前一般情況:疼痛不能蹲下,行走不便病史:無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無輔助檢查:X片雙膝關節增生其它:無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又名退行性骨關節炎,為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并在關節邊緣有骨刺形成。骨關節炎多見于老年人,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愈來越高,它嚴重妨礙工作,成為50歲以后喪失勞動力的第二個常見原因,僅次于心臟病。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尤為增高,據統計,占門診病例的2.3%。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齡低于45歲的,發病率為2~3%;45~64歲的為24.5~30%,超過65歲的可高達58~68%,最常見的部位順序為指間關節,拇指腕掌關節,股脛關節和髖關節。骨關節炎可以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的找不到病因,繼發性的系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發展成骨關節炎。有許多疾病,包括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兒童時期關節病變、外傷、各種代謝性疾病和多種促使軟骨崩潰的關節內炎癥,他們的共同通路是骨關節炎。(一)對癥治療如應用非激素抗炎類藥物、理療、休息、減肥和適當的運動。(二)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60歲以上的較重病例,可參閱有關章節。(三)截骨術應用粗隆間截骨術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起自19世紀末,在本世紀的上半年代廣泛使用。由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甚佳,使截骨術一度冷落。但因髖關節置換術的后期并發癥多與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應用於年輕病例遭到失敗,使截骨術再度受到注意。截骨術的目的除了減少關節面的單位面積的負荷量和橫斷骨骼可以減壓外,還希望關節面能相稱,因此必須施行有角度的截骨術。已知有四種粗隆間截骨術:內翻、外翻、內移和外移截骨術。究竟應該選用哪一種截骨術,意見混亂,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年齡因素應該考慮,年齡輕的,效果好些,但并不排除年齡大的。因為這類病例不宜負重,肥胖的和要干重活的都不太適宜。做內翻截骨時股骨干要內移,做外翻截骨術股骨干要外移,這樣下肢的力軸才能經髖關節的中心和膝關節的中心。術前必須檢查髖關節的活動范圍。至少要有80°屈曲范圍。Muller認為屈曲小於60°應列為禁忌,小於30°手術后髖關節會強直。測量屈曲度數最好能在麻醉下檢查。還必須至少有15°的內收和外展動作,Bombelli則認為,作外展截骨術,至少應該有20~25°的內收動作,這樣才能保持關節囊有合適的張力。
2016-01-06 16:3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