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腹腔鏡膽囊摘除術后,20...
2004年11月腹腔鏡膽囊摘除術后,2005年10月開始出現胸痛肋痛背痛,2006年1月經服柳胺酚后有所好轉,4月初又出現胸,肋,背部脹痛,胃脘部不適,隱痛,食物不消。癥狀持續至今,患者已顯著消瘦,已瘦下十多來斤。經B超。C12,肝功能,血糖檢查,均顯示正常。現請問如何治療?用中醫還是西醫手段較合適?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治療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是因膽囊切除后,仍有右脅疼痛,腹脹惡心,或畏寒,或發熱,或出現黃疸,或有后背不舒等癥狀。臨床觀察發現,手術后較短時間發生本病與原來膽道功能障礙、膽道上行感染有關,再加上飲食不節、情緒波動等因素,往往易發生本病。膽囊切除多因膽囊結石、肝膽管結石,尤其是泥砂樣結石,手術時不易清除干凈,又可形成肝膽管結石而發生本病。經X線造影或B超檢查,可見膽總管增粗或膽總管結石。有人統計9692例膽石病手術資料發現,殘石發生率競高達41%。現代醫學從流體動力學角度認為,膽囊切除后,膽總管代償性增粗,使膽汁分泌壓降低,流速緩慢及奧狄氏括約肌狹窄,膽管狹窄、殘留膽囊或膽囊再生成等問題而引發本病,從西醫角度認為再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再手術的危險要明顯高于首次手術,西藥亦無特效治療。中醫學認為本病屬“脅痛”、“黃疸”等范疇,本人在臨床中分兩型辨治,收到較好效果。一、肝郁氣滯型:癥見右脅疼痛,痛及上腹或后背,泛惡嘔吐,納差噯氣,口苦,舌質淡舌邊紅苔薄,脈弦或細弦。治宜疏肝利膽和胃,方用自擬之利膽和胃飲加減:柴胡、枳實、半夏、郁金、木香、黃芩、延胡索、白芍各10g,川厚樸、青陳皮各6g。肝膽較大者,加山梔、夏枯草;嘔吐甚者,加代赭石、生姜、竹菇;納差脘脹者,加白術、炒麥芽、炒谷芽。二、肝膽濕熱型:右脅下痛,納差惡心,上腹飽脹,鞏膜黃染,小便黃,大便秘結,或有口苦厭油,伴畏寒或發熱,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查血清膽紅素與轉氨酶可升高,B超檢查見有肝內膽管結石或膽總管增粗。治宜清利肝膽濕熱,方用自擬之虎茵湯加減:虎杖、金錢草各15g,茵陳、白花蛇舌草各30g,柴胡、枳實、郁金、黃芩各10g,生大黃6~10g,赤芍15~30g,炒谷麥芽各12g。惡心嘔吐甚者,加制半夏、廣藿香、陳皮;黃疸明顯且血清膽紅素居高不下者,重用赤芍,加車前子、山梔;腹脹納差者加太子參、炒白術、炙雞內金。
2015-12-31 20:5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