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八個多月走路不穩如何改善
我是脛骨平臺骨折,于去年八月進行了手術,至今已有八個多月,我現在感覺走路不穩,每天早晨起來以及活動了一段時間后,走路尚可,但是走路不穩并稍有跛的樣子,當坐了一些時間起來走路,腿則會感覺痛疼無力,要活動了大約五至十分鐘,情況才會有好轉.但是走路時,有時膝蓋部還要向外面拐(比未動手術前要稍好些),請問如何做功能鍛煉?要不要使用藥物?謝謝!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八個多月走路不穩,可能與肌肉力量不足、關節活動度受限、康復訓練不規范、心理因素及未完全恢復有關。 1. 肌肉力量不足:骨折和手術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肌肉力量訓練,如直腿抬高、靜蹲等。 2. 關節活動度受限:長期固定可能使關節活動范圍變小,可通過屈伸練習來改善。 3. 康復訓練不規范:應在專業康復師指導下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確保訓練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4. 心理因素:對恢復的擔憂可能影響步態,要保持積極心態,增強信心。 5. 未完全恢復:骨折愈合需要時間,可復查評估恢復情況。 總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的恢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進行功能鍛煉的同時,要注意適度,避免過度勞累和受傷。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2025-02-24 02:3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術后保持床鋪的平整、松軟、清潔、干燥、無皺褶、無碎屑。對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的病人,對骨隆突使用襯墊、氣墊、氣圈、棉墊、棉圈等,以減輕局部組織長期受壓。間歇性解除壓迫是預防褥瘡的關鍵。臥床病人每2-3小時翻身1次,有條件的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氣墊床、明膠床墊、波紋氣墊、褥瘡防治裝置等專用器具。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半臥位時,可在足底部放一堅實的木墊,并屈髖30度,臀下襯墊軟枕,防止身體下滑移動,以免產生摩擦損害皮膚角質層;為病人及時更換床單、內衣;搬動病人時避免拖、拉、推等;平臥位抬高床頭一般不高于30度,以防剪力。對使用夾板病人需經常調整夾板位置、松緊度、襯墊等。若病人在夾板固定后出現與骨折疼痛性質不一樣的持續疼痛,則有可能形成了壓瘡,應立即報告醫師給予松解、調整固定以解除局部受壓。對使用石膏病人預防壓瘡的措施,進行力所能及的主、被動鍛煉,減少攝入含鈣量高的食物如乳類,并適當減少食鹽量,增加飲水量,保持尿液通暢,控制感染,防尿路結石的發生。食軟食且易消化的食物,每日給予足夠的水份,選食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促進排便。
2015-12-28 20:4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創傷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形成膝關節,與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為脛骨平臺。脛骨平臺是膝的重要負荷結構,一但發生骨折,使內、外平臺受力不均,將產生骨關節炎改變。由于脛骨平臺骨折是典型的關節內骨折。其處理與頂后對膝關節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脛骨平臺骨折常常伴有關節軟骨、膝關節韌帶或半月板的損傷,遺漏診斷和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畸形、力線或穩定問題,導致關節功能的障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