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蚓部占位
患者患者患者患者患者小腦蚓部占位.病理:轉移性上皮性腫瘤,頭昏,走路打漂,頭痛.有積水.一般情況尚可,病理未引出.09年10月到09年12兩月余伴隨頭痛,走路打漂加重.6年前患過惡性胸腺瘤.手術切除后化療放療幾次.小腦蚓部占位后做胸部檢查控制的還行,醫生說沒有發現復方跡象.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可以試試針灸治療,效果不錯.在家可以請上門針灸的醫生在家治療一下,走路不穩還是考慮術后體虛的癥狀引起的,不要大補,可以多喝些細粥有利于吸收,如果家離醫院近或出行比較方便,最好還是到中醫院把脈看看,家屬要多陪陪老人說話,沒精神頭可能是老人沒事情可做的關系.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吹冷風,飲食均衡,補充B族維生素,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長期伏案,加強體能鍛煉,保持良好心態,希望對你有幫助,祝早日康復.
2015-12-27 03:1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約占40.49%,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大腦半球發生的膠質瘤約占全部膠質瘤的51.4%,以星形細胞瘤為最多,其次是膠質細胞瘤和少枝膠質細胞瘤,腦室系統也是膠質瘤較多的發生部位,占膠質瘤總數的23.9%,主要為管膜瘤,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小腦膠質瘤占膠質瘤總數的13%,主要為星形細胞瘤. 膠質細胞瘤的分類:1990.WHO將膠質瘤進行分類,見下表: 星形細胞的腫瘤混合性膠質瘤 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高度惡性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癥狀至就診多數在3個月之內,高顱內壓癥狀明顯,33%患者有癲癇發作,20%患者表現淡漠,癡呆,智力減退等精神癥狀,(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和偏盲等. 少枝膠質細胞瘤及間變(惡性)少枝膠質細胞瘤:癲癇常為首發癥狀,精神癥狀以情感異常和癡呆為主,侵犯運動,感覺區可產生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失語等,高顱壓癥狀出現較晚. 髓母細胞瘤: ①腫瘤生長快,高顱壓癥狀明顯 ②小腦功能損害表現為步態蹣跚,走路不穩等. ③復視,面癱,頭顱增大(兒童),嗆咳等. ④腫瘤轉移是髓母細胞瘤的重要特征. 室管膜瘤 ①顱內壓增高癥狀 ②腦干受壓癥狀(嘔吐,嗆咳,各咽困難,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小腦癥狀(走路不穩,眼球震顫等)及偏癱,眼球上運動障礙等. ③手術后復發率幾乎為100%易發生椎管內轉移. 脈絡叢乳頭狀瘤: 1,腦積水及腫瘤占位引起高顱壓癥狀,兒童常見頭顱增大;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 2,腫瘤位于側腦室者有對側錐體束征;后顱凹者內走路不穩,眼球震顫,共濟運動失調,第三腦室者為雙眼上視困難. 松果體細胞瘤:顱內壓增高;聽力及眼球運動障礙,影響到視力下部表現為尿崩癥,嗜睡和肥胖等,內分泌癥狀表現為性征發育停滯或不發育;部分患者可出現癲癇發作及意識障礙. 膠質瘤的特點及治療現狀 膠質細胞瘤的生長特點為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腦組織外呈指狀深入破壞腦組織,偏良性者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自出現癥狀至就診時間平均兩年,惡性者瘤體生長快,病程短,自出現癥狀到就診時多數在3個月之內,70-80%多在半年之內. 目前國內外對于膠質瘤的治療普遍為手術,放療,化療,X刀,γ刀等. 手術:手術治療基于膠質瘤的生長特點,理論上手術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長在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腫瘤有的則根本不能手術,所以手術的治療目的只能局限于以下5個方面①明確病理診斷,②減少腫瘤體積降低腫瘤細胞數量,③改善癥狀緩解高顱壓癥狀;④延長生命并為隨后的其他綜合治療創造時機;⑤獲得腫瘤細胞動力學資料,為尋找有效治療提供依據. 放療:放射治療幾乎是各型膠質瘤的常規治療,但療效評價不一,除髓母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類型對放療均不敏感,有觀察認為放療與非放療者預后相同.此外射線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對于腦功能的影響亦不可低估. X-刀,γ-刀—均屬放射治療范疇,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治療范疇局限,目前認為膠質瘤,特別是性質惡性的星形Ⅲ-Ⅳ級或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采用R-刀治療. 化療:原則上用于惡性腫瘤,但化療藥物限于血腦屏障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療效尚不肯定,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以下. 中醫治療:北京同心醫院專家組(01088680578)采用抗瘤系列組方與國藥中成藥膠囊配伍應用,以稀有的動物和名貴中草藥精選研制而成,專家組根據腦瘤的生理特征及發展規律異質性,異變性,轉移性.采用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相結合的方法,促使中藥通過血腦屏障歸精入腦,穿破瘤體組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正常的腦細胞有序分列,直接進入瘤體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腦部微循環,使血氧代謝增強,病灶軟化,縮小.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辨癥施治分期治療,適用于未進行手術或手術部分已切除,術后復發,X-刀,γ-刀,放化療后的患者,特別對腦瘤引起的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肢體麻木,抽搐,精神障礙,視物不清重影等癥狀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一般用藥10至20天即可明顯緩解或消除癥狀,用藥3-6個月后病情基本穩定,多數患者瘤體鈣化,縮小或消失,能預防術后復發,臨床應用多年來療效確切 髓母細胞瘤是一種源于胚胎殘留組織的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被定為4級腫瘤(WHO).發病高峰在5~15歲之間,成人少見,其中男孩發病率高.男女比例為2∶1,與兒童髓母細胞瘤發病率一致.髓母細胞瘤可發生于此移行過程的任何部位,但只限于顱后窩.髓母細胞瘤發生的典型部位在第四腦室頂部及小腦蚓部,腫瘤可向各個方向生長.腫瘤在充滿第四腦室后,經正中孔可長入枕大池及椎管內;經外側孔可伸入橋小腦角池;經中腦導水管可達第三腦室.腫瘤細胞容易經由腦脊液在腦室,在蛛網膜下腔內轉移.成人髓母細胞瘤在部位上不典型,可偏離中線. 髓母細胞瘤一般邊緣清楚,呈圓形,不規則形,可囊變,但很少鈣化,血供豐富.典型MRI表現:位于小腦中線或偏向一側的圓實性腫塊,T1WI為等或稍低信號,腫瘤內可有低信號囊變壞死灶;T2WI為稍高或高信號,其信號強度無特征性;靜脈注入對比劑后,腫瘤實質部分均勻或不均勻性中度強化.較特征性的表現是腫瘤的部位及其間接征象,正中矢狀面像更有意義.腫瘤位于上蚓部時,常使中腦導水管受壓,變窄,向前移位.腫瘤居于第四腦室頂部時,中腦導水管被擠開且向上移位,四疊體板由正常直立位置變為近乎水平.此外,腫瘤周圍有新月形腦脊液存留,主要在其前方或上方,而不見于后方,提示腫瘤位于其后下方.上述新月形腦脊液信號系未為腫瘤所填滿第四腦室余部.此征象不會在室管膜瘤或腦干膠質瘤中出現.如未發生囊變壞死,則信號均勻.發生囊變壞死時,腫瘤內可見比腫瘤信號更長T1,長T2的囊變區.囊變可發生于腫瘤的任何部位,一般來說,腫瘤體積越大,囊變發生得越多且較大,這可能與腫瘤生長迅速有關.囊變的發生并無明顯特征性,成人與兒童均可出現.腫瘤鈣化及出血較少見.Gd-DTPA增強掃描,腫瘤實質部分中度強化,囊變區不強化. 鑒別診斷方面,髓母細胞瘤需與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及腦膜瘤等鑒別.在質子加權像上,髓母細胞瘤邊緣有一高信號影,而室管膜瘤或星形細胞瘤無此影像.室管膜瘤是腦室內腫瘤,與髓母細胞瘤不一樣,其后方可存在新月形腦脊液信號.同樣,腦干膠質瘤位于第四腦室前方,不會出現腫瘤前方的新月形腦脊液信號.后顱窩的腦膜瘤是一腦外腫瘤,故邊緣較清楚,T2WI常可見腫瘤邊緣一低信號假包膜存在.增強掃描時有時可見鼠尾征,而且腫瘤強化很顯著.而髓母細胞瘤多為中度強化,無鼠尾征.本組病例中,有1例為多灶性,發生于小腦蚓部,第四腦室及幕上,應與轉移瘤鑒別.轉移瘤一般呈長T1,長T2信號,瘤體較小時周圍即可有明顯水腫,指狀水腫是其較特征性的征象,而髓母細胞瘤周圍水腫一般較輕.手術切除及術后放射治療是成人髓母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二者合用可使療效顯著提高.
2015-12-27 01: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胸腺瘤轉移,此病對放化療都不是很敏感,手術后可以適當用中藥,提高免疫力術后預后不是很好,治療應是延長壽命,提高生存質量為主,對癥和支持治療.以上是對“小腦蚓部占位”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5-12-26 18:4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上肺癌腦轉移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為癌,多見于老年人,是人類最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癌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故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在皮膚,粘膜表面的癌外觀上常呈息肉狀,蕈傘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癌在早期一般多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觀.腫瘤的根部常較狹窄成蒂與正常組織相連.采取溫陽散結法為主的中藥治療.至少您以后走路穩了,精神好了
2015-12-26 12: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胸腺瘤能否采用伽瑪刀治療? -
Q: 胸腺瘤微創手術的住院時長是多久? -
Q: 胸腺瘤應采取哪些治療方式 -
Q: 胸腺瘤能否采用伽瑪刀治療? -
Q: 胸腺瘤能否應用伽瑪刀治療? -
Q: 胸腺瘤微創手術的費用受哪些因素影響? -
Q: 確診胸腺瘤需進行哪些檢查 -
Q: 胸腺瘤有哪些常見分類 -
Q: 胸腺瘤能否采用中醫治療 -
Q: 胸腺瘤治療后會有哪些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