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顯示頸椎病變致頸肩痛眩暈,是何型頸椎病及如何治療
MRI所見生理區度變小.序列尚可.諸椎體邊緣變尖,c3/4-6/7錐間盤后突.相對應椎管及椎間孔變窄,相應脊髓受壓,信號正常.余所掃描脊髓形態信號正常.雙側椎動脈正常,請問這屬于什么性的頸椎病?怎么治療好?可以做牽引嗎?現在主要癥狀是頸肩痛,脖子僵硬,近幾天晚上睡覺向左側翻身和低頭時有眩暈感,請指教怎么治療,吃什么藥好?我現在吃的西比靈,謝謝了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根據您提供的 MRI 結果和癥狀,考慮可能是神經根型合并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治療等;手術治療則適用于癥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治療方案的選擇需綜合多種因素,如病情嚴重程度、患者身體狀況等。 1. 疾病介紹: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等壓迫神經根引起;椎動脈型頸椎病則是椎動脈受壓導致腦部供血不足。 2. 保守治療: 藥物治療: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解疼痛,肌肉松弛劑如氯唑沙宗改善肌肉緊張,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促進神經修復。 物理治療:包括熱敷、按摩、牽引等,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中醫治療:如針灸、推拿等,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3. 手術治療: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癥狀持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可能需要手術解除神經和血管的受壓。 4. 生活注意: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選擇合適的枕頭,注意頸部保暖。 5. 定期復查:定期進行頸椎檢查,了解病情變化。 頸椎病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并注意日常的保養和防護。
2025-02-18 00:4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眩暈癥眩暈癥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隨著人口老齡化,本癥發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國內外醫務界廣泛重視。Smith(1993)報道眩暈是門診常見癥狀的第三位。它涉及多個學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癥。據統計,眩暈癥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門診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暈癥,占老年門診的81-91%;其中65歲以上老人眩暈發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什么是眩暈?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稱眩暈。眩暈的分類:真性眩暈、假性眩暈1、真性眩暈是指由于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可以分為眼性、本體感覺障礙性和前庭性眩暈。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眩暈多數癥狀較重,如美尼爾綜合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干梗塞等,常反復發作。眼性眩暈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車上長時間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現眩暈及鐵路性眼震;在高橋上俯視腳下急逝的流水,會感到自身反向移動和眩暈。這些都是視覺和視動刺激誘發的生理性眩暈,脫離環境癥狀就會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現復視和眩暈。本體感覺障礙引起的眩暈稱為姿勢感覺性眩暈,見于脊髓空洞癥、梅毒患者因深感覺障礙和運動失調而引起的眩暈。2、假性眩暈是指由于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癥、藥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癥等,幾乎都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癥狀,患者感到“飄飄蕩蕩”沒有明確的轉動感。病史和臨床癥狀體征1、眩暈發作前的情況發病前有無煙酒過度、精神情緒不穩、勞累失眠等因素。2、眩暈發作情況(1)夜間還是晨起發病,突然發病還是緩慢發病,(2)首次發病還是反復發??;(3)何種情況下發病,體位改變、扭頸,或某種特殊體位發??;(4)眩暈的形式是旋轉還是非旋轉性的;(5)強度能否忍受,意識是否清楚;(6)睜、閉眼時眩暈是減輕還是加重,聲光刺激、變換體位時眩暈是否加重。3、眩暈伴發癥狀(1)自主神經癥狀:血壓變化,出汗,面色蒼白,腹瀉;(2)耳部癥狀:耳聾,耳鳴,耳悶;(3)眼部癥狀:眼前發黑,復視,視物模糊;(4)頸部癥狀:頸項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動受限;(5)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頭痛,意識障礙,感覺運動障礙,語言或構音障礙等。眩暈應該做哪些檢查?前庭功能檢查:(1)診室或床旁前庭功能檢查:包括直立傾倒試驗、原地踏步試驗、扭頸試驗等;(2)眼球震顫(3)眼震電圖(4)平衡姿勢圖聽功能檢查:影像學檢查:頭顱CT、MRI等以明確有無頭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其他內科檢查:包括血壓、心電圖、生化檢查等。伴眩暈的各種常見全身性疾病1、腦血管性眩暈:突然發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10-20天后逐漸減輕,多伴有耳鳴、耳聾,而神志清晰。2、腦腫瘤性眩暈:早期常出現輕度眩暈,可呈搖擺感、不穩感,而旋轉性眩暈少見,常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癥狀,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3、頸源性眩暈: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眩暈,伴頭昏、晃動、站立不穩、沉浮感等多種感覺。眩暈反復發作,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即多在頸部運動時發生,有時呈現坐起或躺臥時的變位性眩暈。一般發作時間短暫,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亦有持續時間較長者。晨起時可發生頸項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癥狀,即手臂發麻、無力,持物不自主墜落。半數以上可伴有耳鳴,62-84%患者有頭痛,多局限在頂枕部,常呈發作性跳痛。4、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后減輕。眩暈持續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后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視力、眼底、眼肌功能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表現。5、心血管性眩暈: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通過血壓測定可以明確診斷。頸動脈竇綜合征可以導致發作性眩暈或暈厥。發病誘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頸動脈受壓的因素,如急劇轉頸、低頭、衣領過緊等。6、內分泌性眩暈:低血糖性眩暈常在饑餓或進食前發作,持續數十分鐘至1小時,進食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勞感,發作時檢查血糖可發現有低血糖存在。甲狀腺功能紊亂也可以導致眩暈,臨床以平衡障礙為主,對甲狀腺功能的相關檢查可以確診。7、血液病導致的眩暈:白血病、惡性貧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暈,通過血液系統檢查可以確診。8、神經官能性眩暈:病人癥狀表現為多樣性,頭暈多系假性眩暈,常伴有頭痛、頭脹、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鳴、焦慮、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多種神經官能癥表現,無外物旋轉或自身旋轉、晃動感。對于45歲以上的婦女,還應注意與更年期綜合征鑒別。眩暈的預防和治療患有眩暈的病人外出時應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發生。1、腦血管性眩暈:夏冬季節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發生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腦血管性眩暈的發生。應注意多飲水,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夜晚上廁所時猛起,都容易引發腦血管性眩暈。一旦發生,應盡快到醫院就診,經確診后可以適當給以擴血管藥物、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藥物等。2、腦腫瘤性眩暈:此類眩暈發病多較緩慢,初期癥狀較輕,不易發現。對于逐漸出現的輕度眩暈,若伴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癥狀,或其他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明確診斷,早期手術治療。3、頸源性眩暈:應注意平時工作學習的體位,在長時間伏案工作后應適當活動頸部。枕頭高度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發生。治療上多采用康復方法,如頸椎頜枕吊帶牽引、推拿手法治療、針灸等,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4、對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內分泌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控制血壓,治療眼科疾病,在原發病恢復的基礎上,眩暈可以自然緩解。5、神經官能性眩暈:對于因精神因素導致的眩暈,首先應解除病人的焦慮不安情緒,可適當給以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但要避免長時期使用鎮靜藥物,以免增加藥物的耐受性和依賴性。結語眩暈癥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涉及到多種學科,幾十種疾病。患者應積極預防,控制原發病;一旦出現癥狀應盡快到醫院診治,以免耽誤病情。眩暈,通常稱為頭昏眼花,是一種常見的癥狀。輕者發作短暫,平臥閉目休息一會兒就可恢復正常;發病嚴重的病人就好像乘坐在車船上,感覺天旋地轉,以至站立不穩。多數病人的病情時輕時重,兼見其他癥狀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多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癥、耳源性眩暈等疾病。手都按摩治療眩暈具有一定療效。但患者必須配合醫生查明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手部按摩可作為綜合治療中的一個輔助方法。臨床治療表明,內耳性眩暈、迷路炎、暈動病、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暈,運用手部按摩配合中藥等方法治療,效果較好。[按摩選穴]經穴:內關、陽谷、支正等。反射區:垂體、小腦與腦干、大腦、頸項、內耳迷路、耳、眼、肝、腎、腎上腺、甲狀腺、脾等。反應點:心點等。全息穴:頭穴等。[按摩方法]按揉或拿捏內關200次,陽谷、支正各50次;點按垂體、小腦與腦于。大腦、內耳迷路、耳、眼、肝、腎各200次,腎上腺、甲狀腺、脾。頸項各1OO次;點揉心點300次,掐接頭穴500次。每天按摩1次,l個月為1療程,可根據治療情況持續3-4療程。眩暈患者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寒溫,避免過度疲倦;定期測量血壓,戒煙酒,慎房事,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暈發作時,宜平臥閉目,需保持環境安靜,飲食宜清淡,少食多餐。若眩暈反復發作者,不宜高空或水上作業。高血壓者如突發眩暈,應考慮中風的先兆酸地芬尼多藥理:藥效學本品可改善椎底動脈供血不全,對前庭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對各種中樞性、末梢性眩暈有治療作用,有鎮吐及抑制眼球震顫作用,可抗運動病。本品還具有弱的周圍性抗M-膽堿作用。藥動學本品經胃腸道吸收,服藥后1.5~3小時血藥濃度達高峰。半衰期為4小時。以原形從尿中排出。[藥理作用]本品對痙攣的血管有擴張作用,能增加腦動脈的血流量,特別是根基底動脈的血流量。另外,本品能調整前庭神經的異常沖動,抑制嘔吐中樞及改善眼球震顫,因此可用于眩暈、嘔吐的患者。本品無抗組胺作用,無鎮靜作用,無麻醉強化作用。藥動學本品口服由胃腸道吸收,血中濃度達峰時間為1.5~3h,代謝物由尿中排出。適應癥:用于多種疾病引起的眩暈與嘔吐(例如椎底動脈供血不全、美尼爾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低血壓、頸性眩暈、外傷或藥物中毒)、手術麻醉后的嘔吐;對運動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本品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癥,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梅尼埃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頸性眩暈和運動病等。經臨床療效觀察,其有效率在80%以上。本品的優點為療效高而無嗜睡或過度興奮等不良反應,對人員正常工作無影響,可作為治療眩暈癥的主要藥。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25—50mg,一日3次。[制劑與規格]鹽酸地芬尼多片25mg口服,一次25-50mg,一日3次.[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5~50mg,每日3次。肌注,每次10~20mg,每日1~2次。[劑型與規格]片劑:25mg/片。注射劑:10mg/ml。禁用慎用:由于本品有輕度抗M-膽堿作用,故用于青光眼、胃腸道或泌尿道梗阻性疾病以及心動過速時需審慎,腎功能不全者禁用。青光眼患者慎用,嚴重腎功能損害及過敏者忌用。不良反應:主要有口干和輕度胃腸不適,停藥后即可消失。此外有報道,可有幻聽、幻視、定向力障礙、精神錯亂、嗜睡、不安、憂郁和抗M-膽堿作用等,偶可見一過性低血壓、頭痛和皮疹。主要為口干、胃部不適,少數患者有耳鳴、藥疹、手足發冷感、食欲減退、嗜睡、心悸等。各種副作用的總發生率約為10%。出現以上副作用不影響繼續治療?!阍谕K幒笙?。相互作用:先服用地芬尼多,可降低阿撲嗎啡治療中毒時的催吐作用。本品與其他增加腦供血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其抗眩暈的作用。眩暈病人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勞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緒波動。著急、惱怒、緊張、恐懼、焦慮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暈。眩暈發作期注意飲食要清淡、不飲酒、眩暈發作時要絕對臥床休息,頭部不要左右擺動
2015-12-23 20:3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