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小孩左髖關節不穩定,B超結果嚴重嗎?
B超檢查結果左a58.3.右a64.3左髖關節不穩定小孩四個月不知道嚴重嗎?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四個月小孩左髖關節不穩定,是否嚴重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判斷,包括髖關節發育情況、癥狀表現、后續發展趨勢、治療干預效果以及孩子的個體差異等。 1. 髖關節發育情況:如果只是輕微的不穩定,且髖臼和股骨頭的形態結構基本正常,通過及時干預和治療,可能恢復良好。但如果存在明顯的髖臼發育不良或股骨頭脫位,情況則相對嚴重。 2. 癥狀表現:孩子若沒有明顯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可能病情較輕。反之,若有明顯不適,可能提示問題較嚴重。 3. 后續發展趨勢:部分孩子的髖關節不穩定可能會逐漸改善,而有的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取決于多種因素。 4. 治療干預效果:早期積極治療,如佩戴支具等,效果好則病情可控。若治療效果不佳,可能會加重。 5. 個體差異:不同孩子的身體恢復能力不同,有些孩子自身修復能力較強,恢復較好;而有些則相對較弱。 總之,對于四個月小孩左髖關節不穩定,需要密切觀察,定期復查,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干預,以促進髖關節的正常發育。
2025-02-13 13:1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俗稱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最常見的四肢畸形之一.它是指發生在出生前及出生后股骨頭和髖臼在發育和/或解剖關系中出現異常的一系列髖關節病癥.它可以是非常輕微的髖臼發育不良,也可以是嚴重的髖關節脫位,如不治療最終都將導致成年后出現致殘性的關節功能喪失.以往認為這種疾病是先天的,故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在認為這種髖關節脫位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性因素起著非常重要作用,而且這種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因此1992年北美小兒矯形外科學會首先正式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hip,CDH)更名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hip,DDH).目前國際上已普遍接受了這一理念.在基層醫療機構或家庭如果早期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征象,在前面的科普知識中以作了簡要介紹,這里主要介紹一些關于小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診斷和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小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診由于其病變程度的不同,常分為三型:(1)髖臼發育不良:早期無癥狀,生后有很高比例呈現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征.正常新生兒髖臼指數≤30度,嬰兒≤25度,如果髖臼指數>25度,即可診斷為髖臼發育不良;如果髖臼發育不良同時有股骨頭向外移位,則應診斷為半脫位或全脫位.對于髖臼發育不良采用適當的髖關節外展位,如年齡≤6個月采用Pavlik吊帶,6個月≤年齡≤1.5歲采用支具治療隨之自愈;少數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改變,年長后出現癥狀,需手術治療.6個月以內的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可以試行Pavlik吊帶治療,如果2周內不能自動復位,或者病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1.5歲以下,則需麻醉下手法輕柔復位,人字位石膏固定3個月,改支具固定至少6個月或直接支具固定6~9個月.統計資料顯示,近76%的髖關節骨關節炎是由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的,許多人在50歲之前不得不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2)髖關節半脫位: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但未完全脫離髖臼.它既不是髖臼發育不良的結果,也不是髖關節脫位的過渡階段,而是一獨立類型,可長期存在.(3)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股骨頭已明顯脫離髖臼,而向外,上移位,隨著年齡的增大,出現很多繼發性的變化,使治療更困難.對于6個月以內的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病兒,可以試行Pavlik吊帶治療,如果2周內不能自動復位,或者病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1.5歲以下,則需麻醉下手法輕柔復位,人字位石膏固定3個月,改支具固定至少6個月或直接支具固定6~9個月.對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和小嬰兒也可以通過B超進行早期篩查,亦可做髖關節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由于髖臼發育不良早期無癥狀,年長后逐漸出現跛行,疼痛等癥狀,如不早期及時防治,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病殘,因此在國際上非常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醫學發達的西方國家早已把新生兒髖關節早期篩查和干預列為常規,因而1.5歲以上需要手術治療的晚期病例已極少,國際上把這一類需要手術治療的DDH稱為晚發性DDH或年長兒DDH.在我國新生兒和小嬰兒髖關節早期篩查僅在一些大中城市開展時間不長,廣大農村地區晚期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例比比皆是.盡管髖臼發育不良有少部分病例可以自愈,無需任何治療,但國內外小兒骨科專科醫師普遍認為積極的干預治療是必須的和正確的,因為比起手術治療來講,早期保守治療簡單,無明顯痛苦,并發癥很少,最主要的是療效很好.由于兒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專科性,許多家長甚至部分醫務人員對此了解不夠,從而產生一些疑慮和誤解,甚至少數病兒長輩責怪孩子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沒有按照傳統習俗給孩子“打包”,還有的家長疑慮把孩子髖關節屈曲外展呈“青蛙狀”會不會導致“羅圈腿”等等.可以肯定的是“打包”不利于孩子髖關節的發育,有可能促進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應堅決擯棄;髖關節屈曲外展呈“青蛙狀”Pavlik吊帶治療,肯定不會導致孩子的“羅圈腿”發生,孩子的“羅圈腿”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病理性的,切不可相互混淆.
2015-12-21 00:0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髖關節不穩定一般是X片髖臼指數在25度-30度,結合X片其他指標綜合考慮,另外攝片時孩子的體位正與不正也可影響髖臼指數的判讀。但髖臼指數超過30度,可確診。一歲之前是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佩戴支具是必須的,年齡超過6個月之后需手法復位后外固定支具保持關節穩定。
2015-12-20 05:4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髖關節異常能否得到有效治療? -
Q: 雙髖關節大面積異位骨化應如何應對? -
Q: 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相關情況如何 -
Q: 髖關節的位置在哪里? -
Q: 四歲孩子髖關節有點脫位怎樣護理 -
Q: 四歲孩子髖關節有點脫位如何護理 -
Q: 髖關節復位 2 個月能否活動 -
Q: 右髖關節走一會就疼是什么原因? -
Q: 骨髓水腫髖關節積液有何癥狀 -
Q: 雙髖關節發育不良應如何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