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十歲孩子有頭皮屑十天但不癢,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頭皮干燥、馬拉色菌感染、飲食不均衡、洗發水不適合、精神壓力大等。 1.頭皮干燥:氣候干燥或過度清潔可能使頭皮水分流失,導致頭皮屑產生。可適當減少洗頭頻率,使用保濕的洗發水。 2.馬拉色菌感染:馬拉色菌過度繁殖會破壞頭皮的微生態平衡,引發頭皮屑。可使用含有酮康唑、二硫化硒的洗發水。 3.飲食不均衡:缺乏維生素 B 族、鋅等營養素,影響頭皮健康。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堅果等。 4.洗發水不適合:某些洗發水成分可能刺激頭皮。應選擇溫和、無刺激的洗發水。 5.精神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焦慮,可能影響內分泌,導致頭皮出現問題。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調節。 孩子出現頭皮屑問題,家長不必過于緊張。先調整生活習慣和洗發水,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建議到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
2025-02-12 21:3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最佳答案防止頭皮屑九大秘訣1.避免吃煎炸、油膩、辣、酒精及咖啡因等食物,因會刺激增加頭油及頭皮的形成,應戒掉。2.戒食過甜食品。因為頭發屬堿性,甜品屬酸性,會影響體內的酸堿平衡,加速頭皮的產生。3.勿將洗發水直接倒在頭上。因未起泡的洗發水會對頭皮造成刺激,形成頭皮或加劇頭皮出現,故應倒在手中搓起泡再搽在頭發上。4.用溫水洗頭。水過熱會刺激頭皮油脂分泌,令頭油更多;水溫過凍令毛孔收縮,發內的污垢不能清洗掉,應用約20℃溫水即可。5.勿用指甲梳頭。應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不但可增加血液循環,還可減少頭皮形成。6.七日換一只洗發水。洗發水的清潔對頭發只是短暫性,七日后頭皮會適應,會失去清潔效果,宜同時買兩支洗發水交替使用。7.噴發膠等化學性用品會傷害發質,刺激皮膚,同樣會加劇頭皮屑生成。8.早晚梳頭一百下,有助增進血液循環,減少脫發又可減少頭皮屑。9.可食用一些含鋅量較多的食物。如:糙米,蠔,羊,牛,豬,紅米,雞,意大利粉,奶,蛋。頭皮屑多怎么辦頭皮屑是頭部皮膚新陳代謝的產物。青少年由于新陳代謝旺盛,容易產生頭皮屑。頭皮屑過多時,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防治:1.意頭皮衛生。經常溫開水洗頭,一般情況下1周洗1次,必要時3~4天洗1次。洗頭時不宜使用堿性過強的肥皂,因為堿性肥皂會刺激頭皮上皮細胞角化,產生頭皮屑。可以使用硫磺藥皂或洗發膏洗頭。2.經常梳頭。每天早、晚梳頭2~3次,能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增加頭發的營養,有利于頭發的生長,減少頭皮上皮細胞發生角化。3.戒煙、少飲酒,避免吃辛辣和多脂性食物。瘙癢時忌劇烈搔抓和用銳物刮洗。4.外用藥物。可用硫柳軟膏,配方為柳酸2克,硫磺5克?;蛴寐攘?,配方為氯霉素1克,柳酸3克,甘油5毫升,75%酒精加至100毫升。5.必要時可加用內服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如維生素B610毫克、每日3次,甲狀腺素片0.03~0.06克,每日1~2次。經常梳頭有哪些好處從古至今講究養生之道的人都很重視梳頭。祖國醫學中有許多關于梳頭的記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梳頭不僅可以美容,而且有顯著的醫療作用,是大腦保健方法之一。選對飲食對抗你的頭皮屑蔬菜粥:適用“血虛風燥型”材料:菠菜50克、大米50克做法:將菠菜洗凈,煮去澀味,切段備用。再將白米淘凈,放入鍋內,加上適量的水熬至米熟湯稠,再將菠菜放入粥內,繼續熬至粥成。空腹時服用,每日一次。綠豆薏米湯:適合“濕熱內蘊型”材料:薏米200克、綠豆50克做法:將薏米泡軟、煮熟,再加上綠豆煮熟。1.建議您:在使用洗發精的同時,加入一小匙的浴鹽(或食鹽)后洗凈,每星期至少1~2次,不用太久時間,您就會發覺頭皮屑慢慢消失無蹤,秀發卻越來越有光澤和彈性了喔!您今晚洗頭了沒?鹽先準備一下吧。2.風多、灰塵多,發質干燥的人頭屑更多。頭屑為頭皮新陳代謝產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大而粘,屬油脂性的頭屑;另一種是細而干,屬干性的頭屑。在干燥的季節里,您可以試用下列幾種方法來減少頭皮屑的產生。1、用熱醋或姜洗頭;2、用洋蔥汁擦頭皮,然后用溫水洗凈;3、用啤酒將頭發弄濕,15分鐘或更長時間后,用水洗凈,最后用洗發膏洗頭。每日兩次,4—5天可除凈頭皮屑,且無副作用。洗發之后若有頭屑殘留在發上時,應采取由前至后、由后至前、由左往右、由右往左細心梳理頭發。梳子之中夾上紗布,可使頭屑附在梳子上,這樣可以干凈利落地除去頭屑。如果您的頭發屬油性發質,在任何季節里,都應該用脫脂性較強的洗發劑,每周洗一次即可。洗完發后在頭皮上涂些甘油或發乳。同時,生活應該有規律,心情舒暢,飲食上注意多吃堿性食物,如海帶、紫菜。常食鮮奶、豆類、水果等也能起到護發、美發、減少頭皮屑作用。
2015-12-18 14:1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