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會導致脂肪肝聲像嗎?
全部癥有膽囊息肉,脂肪肝聲像發病時間及原因:不知治療情況:膽囊息肉約05CM*03C膽囊息肉會引起脂肪肝膽聲像嗎?我想知道會?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膽囊息肉與脂肪肝聲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并非直接的因果關系。這涉及多種因素,如生活習慣、代謝紊亂、遺傳因素、炎癥反應以及肝臟本身的功能等。 1. 生活習慣:長期高脂飲食、酗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同時促使膽囊息肉形成和脂肪肝的發生。 2. 代謝紊亂:如胰島素抵抗、脂質代謝異常,會影響膽囊和肝臟的正常功能,增加膽囊息肉和脂肪肝的患病風險。 3.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基因的突變或多態性,可能使個體更容易同時患上這兩種疾病。 4. 炎癥反應:體內慢性炎癥狀態可能影響膽囊和肝臟組織,導致息肉和脂肪肝的出現。 5. 肝臟本身功能:肝臟對脂質的合成、轉運和代謝出現異常時,容易引發脂肪肝,而膽囊息肉的存在可能是身體整體代謝失衡的一個表現。 總之,膽囊息肉和脂肪肝聲像的關系較為復雜,不能簡單地認為膽囊息肉一定會引起脂肪肝聲像。對于發現有膽囊息肉和脂肪肝聲像的患者,應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定期復查和必要的治療。
2025-01-15 00:3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對于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如果息肉較小,手術切除后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假如息肉惡變,成為膽囊癌,其預后極差,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對于息肉較小,又不愿意手術者,應當嚴密隨訪,定期復查B超,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向膽囊腔內生長出一種突起的局限性病變.患者一般沒有什么癥狀,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脅下不適,通過B超檢查可被發現.近幾年,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同時,因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包含良性,惡性病變共20余種,患者常由于擔心癌變而四處求醫問藥.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由于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國內專家報告B超的檢出率為92.7%,特異性為94.8%,假陽性率為5.2%,準確性明顯高于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地顯示息肉病變的部位,大小,數目和局部膽囊的變化,既簡便又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準確,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檢查膽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較敏感,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樣膽囊息肉樣病變,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手術的腫瘤性病變.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要根據息肉大小,良性和惡性等不同,給予手術治療.(1)膽固醇息肉:大多數人無癥狀,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3~6個月予以B超隨訪,一旦出現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可行經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10mm(82%),并以多發性為主(75%),外觀呈桑椹狀,蒂細如線,質脆易落,很容易摘除.如膽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2)良性非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包括腺瘤與腺肌瘤病,炎癥性息肉及腺瘤樣增生罕見的間葉組織腫瘤等.其中炎癥性息肉雖無惡變報道,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膽囊炎癥,且多有臨床癥狀,其余類型則均有惡變可能,因此一經查實應及時手術切除同時做病理切片以明確病變的性質.膽囊息肉樣病變易發生腫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6個方面:①單發;②直徑>10mm;③廣基或蒂粗大;④病變增長;⑤年齡>50歲;⑥合并膽石.但有專家強調,對直徑<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須定期隨訪.對膽囊息肉樣病變可采用3種不同的膽囊切除術:即在膽囊周圍結締組織中剝離的單純膽囊的除術,切除全部膽囊結締組織的全厚膽囊切除術及加做膽囊床部分肝組織切除的擴大膽囊切除術,根據術前判斷膽囊息肉性質加以選擇.就癌腫而言,直徑<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經膜腔鏡膽囊切除行全厚膽囊切除,若術后病理證實已浸潤至漿膜層下,則可行二次探查術.但若直徑>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可直接開腹行擴大膽囊切除術,甚至要做廣泛淋巴結清掃.
2015-12-15 17:3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