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下水后出現一系列癥狀,是何疾病?
我1997年1月份冬天下水救人,在水中有40分鐘,凍的雙腿在水中不能動被人拉上岸,休息一會后正常走路。2月右腿老出汗,過一段時間左腿也開始出汗,3月份開始頭部發昏并逐步加重,象陰天的感覺霧蒙蒙記憶逐步減退,昨天的事今天想不起來。至7月后逐步見輕,(現在也混混的)。雙下肢從腳趾發木(象穿襪子的感覺)延至踝骨發麻(象有蟲子爬的感覺)至7月后也逐步見輕。以后感覺右下肢漸漸無力,累了偶爾右腳掌抬不起來,10月份右足下垂,左下肢開始漸漸無力至1999年7月左足下垂。至今雙上肢出現萎縮有力不影響功能。這些癥狀是否是慢性進行性格林巴利綜合癥。是否誤診。麻煩您給診斷診斷。謝謝。目前一般情況:雙下肢萎縮無力尚能走路活動以往診斷治療經過及效果:1999年肌電圖檢查為上下肢周圍性神經源性損害(符合感覺運動神經病的肥大型)。同年神經活檢檢查為纖維明顯減少,可見少數明顯蔥頭樣肥大的改變。確定病為:腓骨肌萎縮癥。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患者多年前因冬天下水出現一系列癥狀,包括下肢出汗、頭部發昏、下肢麻木無力、萎縮等。可能的疾病有慢性進行性格林巴利綜合癥、腓骨肌萎縮癥等。需要綜合癥狀、檢查結果等多方面進行判斷。 1. 慢性進行性格林巴利綜合癥:是一種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可由感染等因素誘發,表現為對稱性肢體無力、感覺障礙等。 2. 腓骨肌萎縮癥:是一組遺傳性周圍神經病,主要影響下肢肌肉,導致肌肉萎縮和無力。 3. 癥狀分析:患者先出現下肢出汗異常,后有頭部癥狀及下肢麻木無力、萎縮,這些癥狀在不同疾病中可能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過程。 4. 檢查的意義:肌電圖和神經活檢對于診斷具有重要價值。肌電圖顯示周圍性神經源性損害,神經活檢見纖維減少和蔥頭樣肥大改變,有助于明確診斷。 5. 鑒別診斷:要區分這兩種疾病及其他可能的周圍神經病,需綜合考慮起病方式、癥狀進展、家族史、神經電生理和病理檢查等。 6. 治療方法:目前對于這兩種疾病,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甲鈷胺、維生素 B1、鼠神經生長因子等)、康復訓練等。 總之,對于患者的情況,需要綜合各種因素進行準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和康復措施,以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2025-01-09 11:0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口交引起的,咽喉感染,胃里不適,雙腿膝關節股關節及肌肉微痛,有時腰痛你好,建議你絕對禁止性生活,繼續服藥,禁止煙酒。
2015-12-08 08:2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咽喉感染,胃里不適,雙腿膝關節股關節及肌肉微痛,有時腰痛根據你的描述和檢查可排除性病。建議平時注意鍛煉身體,合理飲食及注意睡眠,調整心態。
2015-12-08 05:0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根據您所述的癥狀,考慮泌尿系感染,咽喉不適及胃中不適需要進一步明確病因。從我對您發病的癥狀及過程來看,不一定與您說的口交有關,也許只是一種巧合,建議查一個電子胃鏡,同時可以到耳鼻喉科就診,
2015-12-08 02:2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原醛癥),是由于腎上腺的皮質腫瘤或增生,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原醛癥是一種繼發性高血壓癥,約占高血壓癥中0.4~2%。發病年齡高峰為30~50歲,女性較男性多見。引起本病最常見的原因為醛固酮瘤,約占原醛癥的60%~80%,大多數為單個腺瘤,左側多見。其次有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又稱為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約占20%~30%。少見原因有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醛固酮癌、異位分泌醛固酮的腫瘤。[診斷要點]一、高血壓為最早出現的癥狀,一般不呈惡性演進,大多數血壓在170/100毫米汞柱左右。高時可達210/130毫米汞柱。病程長者可出現高血壓的心、腦、腎損害,眼底的血管變化較輕微。二、高尿鉀、低血鉀癥狀約80%~90%患者有自發性低血鉀,尤其在服用排鉀利尿劑后可誘發低血鉀,臨床上出現肌無力,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心電圖U波明顯、T波倒置、Q-T間期延長。肢端麻木,手足抽搐。多尿、夜尿增多,糖耐量減低。三、實驗室檢查1.血、尿生化檢查:①低血鉀:大多數病人在2~3毫摩爾/升;②高尿鉀:血鉀25毫摩爾/升,血鉀20毫摩爾/升,提示尿路失鉀;③高血鈉:血鈉一般在正常高限或略高于正常;④堿血癥:血pH值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為正常高度或高于正常。2.血漿醛固酮、腎素活性測定:①血漿醛固酮測定:正常人在普食條件(含Na+160毫摩爾/日,,K+60毫摩爾/日)平衡7天后,上午8時臥位醛固酮為413.3±180.3pmol/L,臥位至中午12時,血醛固酮低于上午,若取立位,則高于上午。醛固酮瘤患者,上午8時臥位醛固酮明顯升高,繼續臥位中午12時出低于上午,如取立位中午12時不上升反而下降。增生型患者在上午8至12時取立位時血漿醛固酮上升,明顯超過正常;②24小時尿醛固酮排出量:正常人在普食條件下,均值為21.4nmol/d(9.4~35.2nmol/d),原醛癥患者高于正常;③腎素活性(PRA)及血管緊張素Ⅱ測定:腎素活性正常參考值為0.55±0.9pg/ml,血管緊張Ⅱ為26.0±1.9pg/ml。原醛癥病人血漿醛固酮水平增高而腎素活性,血管腎張素Ⅱ均降低,在低鈉飲食,利尿劑及站立體位等因素刺激下,腎素活性(PRA)也無明顯升高。3.卡托普利試驗:正常人或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服用卡托普利后血漿醛固酮水平被抑制到416pmol/L以下,而原醛癥病人的血漿醛固酮則不被抑制。4.安體舒通試驗:醛固酮增多癥患者,一般服藥一周以后血鉀上升,血鈉下降,尿鉀減少,癥狀改善。繼續服藥2~3周多數病人血壓可以下降,血鉀基本恢復正常,堿中毒糾正。此試驗不能鑒別醛固酮增多是原發還是繼發。5.鈉負荷試驗:低鈉試驗原醛患者尿鉀排量明顯減少,低血鉀及高血壓減輕。尿鈉迅速減少與入量平衡,腎素活性仍然受抑制;高鈉試驗正常人及高血壓病人血鉀無明顯變化,原醛癥患者血鉀可降至3.5毫摩爾/升以下,癥狀及生化學改變加重,血漿醛固酮仍高于正常。四、腎上腺B超、CT、MRI檢查了解腎上腺有無腫瘤或增生。五、放射性碘化膽固醇腎上腺掃描或照相,如一側腎上腺有放射性濃集,表示該側有腺瘤,如二側均有放射性濃集,提示為雙側增生。六、地塞米松抑制試驗,對于腎上腺形態學檢查未能發現腫瘤,上午直立位時血漿醛固酮下降的患者,要行本試驗。地塞米松每日總量2mg,分次服,若是地塞米松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在3周后血鉀、血尿醛酮、血壓可恢復正常。長期應用小劑量地塞米松0.5mg/日可使病人維持正常狀態。--------------------------------------------------------------------------------
2015-12-07 18:5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腓骨肌萎縮癥? 腓骨肌萎縮癥又稱為Charcot-Marie-Tooth病(CMT),是一組臨床表型相同的遺傳異質性疾病。CMT由Charcot、Marie和Tooth(1886)首先報道,是遺傳性周圍神經病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為l/2500。根據神經傳導速度(NCV)分為脫髓鞘(CMTl)型(NCV<38cm/s)和神經元(CMT2)型(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MTl型根據基因定位分為lA、l B和1 C三個亞型,CMT2型分為2A、2B、2C、2D和2E五個亞型,CMTlA型最常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