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左耳一陣一陣刺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神經痛、耳內異物、耳部帶狀皰疹等。 1.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污水入耳等引起。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疼痛明顯。治療上需保持外耳道清潔,局部涂抹抗生素軟膏,如紅霉素軟膏,口服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 2.中耳炎: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中耳腔炎癥刺激,出現耳痛、耳悶等癥狀。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3.耳部神經痛:常因勞累、精神緊張等誘發。疼痛呈陣發性、電擊樣。可口服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片,以及止痛藥物如布洛芬緩釋膠囊。 4.耳內異物:異物刺激耳道或鼓膜會導致疼痛。需及時取出異物。 5.耳部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疼痛劇烈,還可能伴有耳部皰疹。治療以抗病毒為主,如阿昔洛韋片,并使用止痛藥物。 左耳刺痛的原因較多,如果疼痛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其他癥狀,如聽力下降、耳鳴、流膿等,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耳鼻喉科就診,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2024-12-11 19:4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首先是否是中耳炎啊.另外這個要考慮枕大神經炎,枕小神經炎的可能.建議你看看當地醫生
2015-11-27 22:1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臨床上以嬰幼兒多見,主要是因為小兒從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兒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癥,細菌進入中耳而發病.另外小兒飲食時,發生嗆咳,嘔吐時,食物應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產生炎癥.耳疼,頭痛,頭暈,發熱,輕者低熱,重者發熱,體溫可高達40℃,可伴有嘔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癥狀.不會說話的嬰兒哭鬧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內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后,耳痛等癥狀減輕,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很容易轉成慢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底子”,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膿,耳鳴,耳痛,頭痛,頭暈等.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單純型:炎癥未破壞骨質,耳內流膿為粘膿性或粘淮性,無臭味.②壞死形:炎癥已侵潤到骨質,耳內流出物如干酪樣(豆渣樣),量少,有血絲.③膽脂瘤型:由于炎癥的長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躍,耳內流出物夾雜有上皮脫屑,及黃白色有惡臭的油片狀物.后兩種類型如不及時治愈,會造成不良后果.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治療原則為改善中耳通氣,清除中耳積液及病因治療. (一)改善中耳通氣 1.1%麻黃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黃素液,氯霉素麻黃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張:可采用捏鼻鼓氣法,咽水通氣法或導管吹張法.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忌用. 3.紅外線或超短波透熱理療,改善中耳血液循環,促進粘膜水腫消退. (二)清除中耳積液 1.鼓膜穿刺抽液:用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針抽吸積液.必要時定期重復穿刺抽液,積液為粘液或膠狀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許,待5~10分鐘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壓慢注,常可沖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膠液,每周2次. 2.鼓膜切開術:液體粘稠,穿刺抽吸無效者,可作鼓膜切開術.鼓膜切開后吸盡鼓室內液體,積液粘稠者,可注藥液入鼓室,如α-糜蛋白酶,透明質酸酶及50%尿素等. 3.鼓室置管術:分泌物粘稠,經上述處理無效;病情遷延,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或估計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內恢復正常者,可經鼓膜留置通氣管(內徑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膠管).通氣管留置時間久暫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復,即可取管. (三)病因治療 1.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肥大者,行腺樣體切除術.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術. 2.抗生素治療:急性期可選用抗生素,預防或控制感染. 3.類固醇激素藥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強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療.
2015-11-27 1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