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腦鈣化是指在腦部組織中出現鈣質沉積的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生理性老化、代謝異常、感染、腫瘤、血管疾病等。 1.生理性老化:隨著年齡增長,腦組織可能會出現一些生理性的鈣化,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癥狀。 2.代謝異常:某些代謝性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維生素 D 中毒等,會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引起腦鈣化。 3.感染:如腦囊蟲病、結核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在治愈后可能會留下鈣化灶。 4.腫瘤:部分腦腫瘤,如顱咽管瘤、腦膜瘤等,可能伴有鈣化表現。 5.血管疾病:腦動脈硬化、腦梗死等血管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腦組織鈣化。 總之,腦鈣化的原因較為復雜,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以及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發現腦鈣化,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1-08 04:5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病情分析:一脈絡叢鈣化脈絡叢鈣化是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脈絡叢鈣化極少出現在年齡小于3歲的人群中,脈絡叢鈣化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生率在50歲時可達到75%以上。脈絡叢鈣化主要出現在側腦室中,很少發生在第三和第四腦室內。鈣化灶可為點狀,直徑可大于1cm,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通常是雙側對稱,但也可不對稱或僅單側出現。對于腦內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有時通過觀察鈣化的脈絡叢有無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對占位病變的定位有幫助。二松果體及韁部鈣化常見于成人,且隨年齡增加而更易出現,約75%正常成人在CT掃描時顯示有松果體鈣化。其直徑范圍通常為3~5mm,但有時可能會更廣泛些。以下3種情況應考慮到是否有松果體區腫瘤的可能性,必要時行MRI檢查來確定。(1)松果體鈣化大于12mm。(2)鈣化的松果體明顯偏離中線。(3)松果體鈣化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韁聯合位于第三腦室背部松果體的前方。30歲以后,有15%腦CT掃描可顯示有韁部鈣化。盡管其形狀較有特點,但它常被誤認為是松果體鈣化,典型的韁部鈣化呈“C”形。三基底節鈣化正常成人頭顱影像片上可能會意外發現基底節區鈣化灶。其典型表現是呈雙側對稱性,多開始于尾狀核頭部。鈣化灶也可不對稱,蒼白球、殼核及丘腦外側部也可被累及。基底節鈣化在正常兒童人群中不常見,但在40歲以后的成人中則較常見,這種原發性的基底節鈣化明顯地表現為與年齡相關。生理性鈣化無臨床癥狀且鈣化灶較微小,如果鈣化灶較大、伴有齒狀核鈣化或鈣化出現在30歲以下時,應考慮可能存在病理性鈣化。四小腦齒狀核鈣化后顱凹內的小腦齒狀核也可出現鈣化,但齒狀核鈣化比基底節鈣化少見。可同時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鈣化。鈣化通常呈彌漫模糊無定形狀或呈小點狀,這是由于鈣質在微小毛細血管周圍沉積及微小動脈和靜脈管壁出現鈣化所致。齒狀核鈣化的意義同基底節鈣化,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五硬腦膜鈣化硬腦膜鈣化常見于中老年人,大腦鐮或小腦幕鈣化易于辨認。大腦鐮鈣化多沿大腦鐮走行而呈線狀,也可表現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鈣化。六其他顱內鈣化巖床韌帶常出現鈣化,在頭顱側位片上,表現為鞍背頂部與巖尖部出現線樣鈣化影;巖間韌帶也可發生鈣化,可出現所謂的“鞍橋”征;垂體鈣化在正常人的組織切片上可辨出,單純的影像學檢查則很少能發現;晶狀體鈣化可見于老年人,表現為眼眶內的環狀影。
2015-11-25 01: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好,鈣化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代謝后的產物、二是感染與發炎后的痕跡、三是腫瘤發展過程中因炎性反應而形成的組織變化.基本上,鈣化點大多沒有任何癥狀,祝你健康。
2015-11-24 15:4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您好;腦鈣化就是腦細胞有鈣鹽沉積形成的腦鈣化........
2015-11-24 13:4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您好,一脈絡叢鈣化脈絡叢鈣化是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脈絡叢鈣化極少出現在年齡小于3歲的人群中,脈絡叢鈣化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生率在50歲時可達到75%以上。脈絡叢鈣化主要出現在側腦室中,很少發生在第三和第四腦室內。鈣化灶可為點狀,直徑可大于1cm,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通常是雙側對稱,但也可不對稱或僅單側出現。對于腦內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有時通過觀察鈣化的脈絡叢有無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對占位病變的定位有幫助。二松果體及韁部鈣化常見于成人,且隨年齡增加而更易出現,約75%正常成人在CT掃描時顯示有松果體鈣化。其直徑范圍通常為3~5mm,但有時可能會更廣泛些。以下3種情況應考慮到是否有松果體區腫瘤的可能性,必要時行MRI檢查來確定。(1)松果體鈣化大于12mm。(2)鈣化的松果體明顯偏離中線。(3)松果體鈣化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韁聯合位于第三腦室背部松果體的前方。30歲以后,有15%腦CT掃描可顯示有韁部鈣化。盡管其形狀較有特點,但它常被誤認為是松果體鈣化,典型的韁部鈣化呈“C”形。三基底節鈣化正常成人頭顱影像片上可能會意外發現基底節區鈣化灶。其典型表現是呈雙側對稱性,多開始于尾狀核頭部。鈣化灶也可不對稱,蒼白球、殼核及丘腦外側部也可被累及。基底節鈣化在正常兒童人群中不常見,但在40歲以后的成人中則較常見,這種原發性的基底節鈣化明顯地表現為與年齡相關。生理性鈣化無臨床癥狀且鈣化灶較微小,如果鈣化灶較大、伴有齒狀核鈣化或鈣化出現在30歲以下時,應考慮可能存在病理性鈣化。四小腦齒狀核鈣化后顱凹內的小腦齒狀核也可出現鈣化,但齒狀核鈣化比基底節鈣化少見。可同時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鈣化。鈣化通常呈彌漫模糊無定形狀或呈小點狀,這是由于鈣質在微小毛細血管周圍沉積及微小動脈和靜脈管壁出現鈣化所致。齒狀核鈣化的意義同基底節鈣化,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五硬腦膜鈣化硬腦膜鈣化常見于中老年人,大腦鐮或小腦幕鈣化易于辨認。大腦鐮鈣化多沿大腦鐮走行而呈線狀,也可表現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鈣化。六其他顱內鈣化巖床韌帶常出現鈣化,在頭顱側位片上,表現為鞍背頂部與巖尖部出現線樣鈣化影;巖間韌帶也可發生鈣化,可出現所謂的“鞍橋”征;垂體鈣化在正常人的組織切片上可辨出,單純的影像學檢查則很少能發現;晶狀體鈣化可見于老年人,表現為眼眶內的環狀影可以參考一下
2015-11-24 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