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弓綜合征致關節痛等癥狀如何應對
剛開始就是關節痛,尤其是運動以后,還不是劇烈運動,每天早晨遛彎回來四肢肌肉會有酸疼的感覺,渾身疲勞無力,有時候受點風,就會持續的低燒,特別不容易退下去,去醫院檢查是主動脈弓綜合征。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主動脈弓綜合征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癥狀多樣,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 1.疾病原理:主動脈弓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血管炎癥和狹窄,影響血液供應,從而引發一系列癥狀。 2.癥狀表現:常見癥狀有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疲勞無力、低熱等。這些癥狀可能會逐漸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3.診斷方法:通常需要進行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血管造影、CT 等,以明確診斷和評估病情。 4.治療藥物:常用藥物有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以及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5.生活調整: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受風著涼,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充足的休息。 主動脈弓綜合征需要綜合治療和長期管理,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控制病情發展。
2025-01-06 02:1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您好,多發性大動脈炎又稱為高安病、無脈病,主動脈弓綜合征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原發性免疫性慢性炎癥性動脈疾病。多發于青少年女性,男女之比是1:8,發病年齡多為20~30歲。本病特點是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多發性、非化膿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常累及數處血管,使受累血管發生狹窄或閉塞,少數可引起擴張或動脈瘤形成。 多發性大動脈炎屬祖國醫學“脈痹”、“血痹”、“眩暈”等范疇。缺血嚴重而發生壞疽者,又歸屬于“脫疽”的范疇。《醫學心悟》日:“伏脈不出者,寒氣閉塞也。”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發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雌性激素: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見,而這一時期正是女性各類激素高峰期,有人實驗證明,本病病例月經周期中雌激素分泌的雙峰模式消失,卵泡期雌激素總量明顯高于正常女性,而雌激素能明顯降低動脈壁糖原分解的活動力,使動脈壁受損。這可能與雌激素引起動脈平滑肌萎縮有關,導致血管炎癥反應,使受累血管出現內膜的成纖維組織增厚,中膜增厚或變薄,纖維變性,纖維組織和彈性纖維斷裂、重疊或消失。也有認為雌激素引起動脈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是動脈壁炎癥性改變的機制。 2.感染:多見的致病菌有結核桿菌和鏈球菌。感染引起血管壁的變態反應或引發自身免疫反應。有報道本病患者可同時有肺部或肺外結核病灶,特別是動脈周圍及主動脈旁有結核病灶,48%的患者有結核病史,86%患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在病理上有類似結核損害的朗格漢斯細胞肉芽腫。亦有人認為本病與風濕熱有關。 3.自身免疫反應:在本病的早期和活動期,常有四肢關節、肌肉痛,低熱等類似風濕病的表現,血沉增快,血液中的丙種球蛋白值和抗主動脈抗體效價增高,抗鏈“O”滴度升高,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所以,多數學者認為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4.遺傳因素:從1970年以來,日本共發現10對近親如姐妹、母女等患有此病,且研究表明本病與HLA系統中BW40、BE52位點、HLA-D有密切關系,屬顯性遺傳。因此,認為多發性大動脈炎有先天遺傳因素。 多發性大動脈炎是由于感染、藥物等因素作用于機體后,引起免疫反應,自身免疫的功能失調,使大動脈壁具有抗原性,而機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對它不能識別,與該抗原結合后產生抗主動脈抗體,并作用于大動脈壁,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發生非特異性炎癥,造成免疫損傷,進而導致大動脈狹窄和閉塞。二、病理改變 病變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鈣化、萎縮與周圍粘連,管腔狹窄或閉塞。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動脈,而肢體的中小動脈很少發生病變。病變常累及動脈全層,伴結締組織增生和彈力纖維退行性變,可出現肉芽腫及囊性變或動脈瘤形成。可根據病變侵犯動脈的分布,將本病分為頭臂型、胸腹主動脈型、腎動脈型、混合型、肺動脈型。三、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失調,以致氣血虧虛,復因寒濕之邪侵襲,致使脈道受損,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氣滯而血淤;或因飲食失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濕內生,阻滯脈道,痰淤互結,經絡受阻;或因脾腎陽虛,不能溫煦,寒凝脈滯;或為肝腎陰虛,筋脈失之濡養,脈澀為痹,而致無脈。諸多因素影響終為脈道受阻,經絡不通而成本病。四、病史 多發性大動脈炎好發于青少年女性,發病高峰在20~30歲,呈慢性進行性改變,病程可長達20余年。發病初期有低熱、胃納減退、疲勞乏力、游走性關節疼痛,血沉增快等全身癥狀,常被誤診為風濕病;有的患者伴高血壓,則以高血壓來就診,逐漸出現肢體缺血表現,而引起患者的重視,但極少發現肢體潰瘍或壞疽。五、臨床表現 多發性大動脈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取決于病變累及部位,臨床通常分為四型。 1.頭臂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分支。由于頸動脈或椎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腦缺血,可有頭昏,眩暈,頭痛,視力障礙,當起立行走時視物模糊或視力喪失,也可羞明,復視,黑點,白內障。嚴重者引起抽搐、失語、偏癱或昏迷。由于頭面部缺血可致鼻中隔穿孔,上頜或耳殼潰瘍,牙齒脫落,咀嚼無力和面部萎縮,單側或雙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上肢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而下肢血壓正常或增高。于狹窄的相應部位可聽到血管雜音,尤以頸部或鎖骨上及胸鎖乳頭肌外三角區血管雜音最響伴有震顫。眼底檢查可見患側視乳頭蒼白,視網膜動靜脈擴張,相互吻合,環繞于視乳頭周圍呈花環狀,稱高安眼底,本型因為有豐富的側動循環建立,肢端很少發生壞疽。此型約占23%~33.3%。 2.主、腎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降、腹主動脈及其分支,由于下肢缺血而出現下肢無力,發涼和間歇跛行等,因腹主動脈縮窄和腎動脈狹窄往往發生高血壓,嚴重高血壓可致心力衰竭,而有心悸、呼吸困難、疲乏無力等。腸缺血可引起絞痛、腹瀉、便血等。如病變波及主動脈瓣,則引起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病變延及冠狀動脈開口處和附近,可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體檢可發現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明顯減低或測不出,而上肢血壓明顯增高。根據病變部位不同t,可在胸骨旁或脊柱兩側,或上腹部聽到血管雜音。如并發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則于主動脈瓣區聽到吹風樣舒張期雜音,眼底檢查顯示高血壓眼底改變,心電圖左心室肥厚伴勞損,此型約占34.8%。 3.混合型:比較多見。具有上述二型改變的特點,病變廣泛,部位多發,病情一般較重。本型一般先有一型的癥狀,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演變為混合型,約占31.6%~41.5%。 4.肺動脈型:病變主要累及肺動脈,因為動脈周圍有豐富的側支循環,所以缺血癥狀不明顯,很少出現呼吸道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心悸、氣短或間斷咯血,肺動脈瓣區可聽到收縮期雜音。有人報道多發性大動脈炎中肺動脈受累高達14%~50%,病人可無癥狀,但63%有肺動脈高壓或右室勞損,5%病例可伴有胸水。六、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1.血液檢查:2.尿液檢查: (二)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 (三)腦血流圖 (四)X線七、診斷標準 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標準如下: 1.單側或雙側肢體出現缺血癥狀:肢體發涼、怕冷、無力為主,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兩側肢體脈壓差>15~20mmHg,或上肢血壓高于下肢血壓。 2.頭部缺血癥狀:眩暈(特別是仰頭時),昏厥發作,視力障礙,頸部血管痛,伴有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部聞及動脈血管雜音。 3.頑固性高血壓癥狀:頭痛、眩暈、胸悶、氣短等,并在腹部臍周或腰部腎區聞及Ⅱ級以上血管雜音。 4.在頸部、鎖骨上區、背部、腹部聞及動脈血管雜音(女性腹部不加壓即可聞及),伴相應缺血征。 5.全身癥狀:急性期(早期)或再發活動期,有全身發熱,關節或肌肉疼痛,倦怠,皮膚結節性紅斑和血沉快,CRP陽性,7一球蛋白增高,抗鏈“O”增高,原有缺血癥狀和體征加重。 6.具有典型高安眼底改變。 7.動脈造影,超聲多普勒,ECT等檢查證明,受累的頭臂動脈和下肢動脈顯示狹窄或閉塞,降主動脈、腹主動脈呈縮窄表現。可以出現以上癥狀。
2015-11-22 11:2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