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側頭疼伴牙根疼多年不愈是何因?
BR>我有這病已經五六年了,我現在還上學,剛開始頭右側疼,后來有右側的牙根疼,老感覺神經跳著疼,吃東西說話都不疼。就是嘴巴閑這時疼,我以前經常看,按神經疼治的,吃藥一段時間,不太疼了,就是不除根,我吃好多關于治神經疼的藥,當點事就不除根,牙外面看也沒問題。怎回事?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一直就這樣疼,有時疼的臉腫,吃點上火藥,就不腫了,一般不是太疼目前一般情況:就感覺跳者疼,也不是太疼,舌頭還有點麻病史:無輔助檢查:沒用儀器查過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右側頭疼伴牙根疼多年不愈,可能是三叉神經痛、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智齒冠周炎等原因引起的。 1.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的腦神經疾病,多表現為單側面部的陣發性劇烈疼痛。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血管壓迫、神經損傷等有關。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加巴噴丁等;手術治療,如微血管減壓術。 2.牙髓炎:多由齲齒、牙外傷等引起牙髓感染。疼痛常難以定位,可放射至同側頭部。治療以根管治療為主。 3.根尖周炎:多因牙髓炎未及時治療發展而來。主要表現為咬合痛,牙齒有伸長感。治療也是根管治療。 4.牙周炎: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會出現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形成等。治療包括基礎治療,如潔治、刮治;藥物治療,如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手術治療。 5.智齒冠周炎:智齒萌出不全或阻生時,牙冠周圍軟組織發生的炎癥。表現為患側磨牙后區脹痛不適。治療包括局部沖洗、上藥,口服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羅紅霉素等,炎癥消退后拔除智齒。 總之,右側頭疼伴牙根疼的原因較多,需要到正規醫院口腔科進行詳細檢查,明確診斷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口腔衛生,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2024-12-27 07:5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建議吃點汗桃液片、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2015-11-21 11:0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你可能是三叉神經痛,最好到醫院檢查確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生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由炎癥、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常于40歲后起病,女性較多。中醫學稱本病為“偏頭風”、“面痛”等。[臨床表現>原發性三叉神經癰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呈切割樣、針刺樣和陣發性。一次發作持續數秒鐘至數分鐘,可連續多次發作。疼痛部位嚴格限于三叉神經.感覺支配區內,最常見的是下顎和(或)上頜區域內疼痛。從事一些涉及三叉神經運動功能的動作(如刷牙和咀嚼)或觸及三又神經支配區域內的一些觸發點(如上下唇、鼻翼外側等)可激發疼痛的發作。嚴重者在發作時伴有同側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緩解期正常。隨病程進展,緩解期日益縮短。多為單側性,個別病人可先后或同時發生兩側疼痛。一般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青壯年多見,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點與原發者相同。但疼痛較持久,檢查可見三叉神經等損害的陽性體征,如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遲鈍及咀嚼肌癱瘓、萎縮等。應檢查有無腫瘤或其他病變壓迫三叉神經或累及其在腦干內的通路。[診斷>1.典型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根據疼痛的性質、部位及觸發點的存在,檢查時無陽性體征,結合發病年齡等,不難作出診斷。2.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常表現為三叉神經麻痹并持續性疼痛。一般通過實驗室檢查、CT、MRI等可發現原發病灶,從而作出相應診斷。3.鑒別診斷:早期易誤診為牙痛,—般牙痛呈持續性鈍痛,多限于牙齦部,冷熱刺激可加劇,局部和x線可鑒別。鼻竇炎為局部持續性鈍痛,,局部有壓痛,可見流膿涕、發熱、白細胞增多等炎癥表現,鼻腔檢查和x線檢查可診斷。對部分病人,需要作葡萄糖耐量試驗以和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所致疼痛相鑒別。[治療>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應針對原發病因進行相應治療。原發者治療以止痛為目的。1.西醫藥治療(1)卡馬西平:為首選藥物,初服100mg,日2次,服1日以后每日增加100mg,直到疼痛停止。每日最大量不應超過1咖忉e,以后逐漸減小藥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副作用參見藥物書籍。(2)苯妥英鈉:初服100n氓,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mg,最大量不超過每日600mg。如產生頭暈、行走不穩、跟球震顫等中毒癥狀應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3)以上后藥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4-6mg/日,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2,中醫藥治療(1)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加重,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法: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藥:川芎20克,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細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條,薄荷、生甘草各6克。(2)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加重,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散熱,通絡止痛。方藥: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于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3)痰火上擾:面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浣痞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法:化痰清熱,通絡止痛。方藥: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紅12克、枳實12克、竹茹12克、瓜蔞12克、厚樸12克、川芎10克、全蝎5克、甘草6克。(4)肝膽火熾:顏面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法:清肝瀉火止痛。方藥:梔子、黃芩、柴胡、僵蠶、菊花各10克,石決明(先下)、龍膽草、生地、白芍各15克,蟬衣、木通、甘草各6克。(5)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奧,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法:清胃瀉熱。方藥:生石膏30克,薄荷12克,川芎9克,菊花、生地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后下)、黃連、甘草各6克。(6)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方藥:龜板20克(先下)、石決明15克(先下)、生熟地各16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山萸肉15克、元參10克、青葙子20克、全蝎5克、蜈蚣1O克。(7)絡脈淤阻:日久不愈,痛有定處如針刺,面色晦暗,目澀,皮膚粗糙,心悸,舌質紫暗或有斑點,脈弦細澀。治法:活血化淤通絡。方藥:川芎15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麝香o.5克(沖)、老蔥3根、全蝎5克、僵蠶12克、香附10克。(8)針刺治療①體針:主穴取患側太陽穴,下關,輔助穴取健側合谷。第一支痛配陽白、攢竹、魚腰;第二支痛者配四白、迎香、禾酵;第三支痛配承漿、頰車。②耳針:面頰、上頜、下顱、神門、枕。③其他治療:上述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不適宜手術者可選擇封閉治療。[預防與調養>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2.飲食應富有營養;起居規律,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
2015-11-21 00:0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