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伴高血壓頭暈頭痛如何治療及病因
腦血管供血不足前發現有高血壓,近日吃降壓藥血壓控制正常但近半個月來經常頭暈,頭沉,訴頭頂部疼痛,感到血管跳動,煩燥失眠,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二十多天目前一般情況:頭暈,頭沉,頭部頂部疼痛,感動血管跳動,煩燥,失眠但吃飯挺好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高血壓及腦部供血不足在吃阿司匹林及降壓藥血壓降到正常范圍腦部供血不足醫生給開的茴拉西坦膠囊及西比靈(剛開的藥還沒開始吃)但頭暈及頭沉頭痛癥狀不減血液檢查也沒毛病輔助檢查:腦部CT及腦血流請問如何治療腦供血不足,在沒查出血液方面有問題時,腦供血不足到底由什么引起的呢?醫生開的藥中有治療血管性癡呆藥的,能起到治療作用嗎?養腦清血顆粒能自己買來吃嗎?謝謝醫生答復~~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腦供血不足伴高血壓出現頭暈頭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頸椎病變、血液黏稠、血管狹窄、心臟疾病、腦血管痙攣等。 1.頸椎病變:頸椎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可能壓迫椎動脈,影響腦部供血。可通過頸部理療、牽引等改善。 2.血液黏稠:血脂高、血小板聚集等使血液流動性變差。需調整飲食,必要時服用降脂藥如阿托伐他汀。 3.血管狹窄:動脈硬化等導致血管管腔狹窄。可使用擴張血管藥物如尼莫地平。 4.心臟疾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影響心臟射血。要針對具體心臟問題治療。 5.腦血管痙攣:精神緊張、勞累等可引發。注意休息,必要時用緩解痙攣藥物如法舒地爾。 總之,腦供血不足的原因較為復雜,治療需綜合考慮。患者應遵醫囑用藥,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復查。若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2-22 22:2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大,其主要發病基礎是腦動脈硬化,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腦血流為每分鐘100克腦組織40-60毫升,同時大腦對血液供應不足非常敏感,當血液供應降到正常值的75%-85%時人就會產生判斷錯誤和意識障礙,降到正常值的51%-65%時即可出現昏迷。腦循環停止幾秒鐘就會導致喪失知覺,幾分鐘即可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經元損傷。因此,保持連續不斷的充足穩定的血液供應對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非常的重要。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些中老年朋友經常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失眠、凡事都打不起精神來,可是到醫院進行儀器檢查(如CT、MRI)和神經體征檢查卻都沒有發現異常。治療方法可分為直接改善腦心供血不足和能量代謝的對癥治療,和阻止動脈硬化進展和消除狹窄閉塞血管的病因治療。改善腦心供血要合理控制血壓,選擇使用各類血管擴張劑,改善微循環和紅細胞、血小板聚集性的藥物(如尼莫地平、川芎嗪、活腦靈、養血清腦顆粒、銀杏葉類等用于改善腦血循環;消心痛、復方丹參滴丸等用于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以及增進腦營養和能量代謝的藥物(如抗腦衰膠囊、三磷酸胞苷二鈉等)。防止動脈硬化進展要從科學規律的生活習慣、合理豐富的飲食營養、預防治療藥物控制等多方面入手。飲食應多補充能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產生有害作用的抗氧化劑(大多數存在于蔬菜、水果、豆類和雜糧食品中,是人體腦心血管系統的保護物質)和不飽和脂肪酸(魚類飲食、各類堅果);使用抗增殖藥物(肝素、環孢霉素A、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保持樂觀情緒,勤于用腦、多動手腳。對于可能已經形成的頸動脈、椎動脈及顱內大的分支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多由頸部血管和顱內血管超聲檢查提示,經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和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后,可行動脈內膜剝脫或血管球囊擴張、支架治療。此外,要注意當原有癥狀突然加重,或出現其它神經功能障礙時,要及時就醫,避免發生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2015-11-17 09:0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從你的描述看,你的頭昏還是有可能是高血壓造成的。建議:繼續服用降壓藥,使血壓降到正常范圍,可能癥狀就有緩解。
2015-11-17 07: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根據導致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頸椎病、高血壓、貧血、心律失常等。指導:目前建議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可以很好的明確問題根本。
2015-11-17 04:5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您好,您這種情況建議您做個腦神經立體掃描定位檢查,明確病因,對癥治療。
2015-11-17 03:5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什么是血管性癡呆? -
Q: 什么是血管性癡呆及其成因有哪些? -
Q: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檢查方法有哪些 -
Q: 血管性癡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
Q: 哪些人群容易患血管性癡呆? -
Q: 血管性癡呆需要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
Q: 血管性癡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哪些方面 -
Q: 血管性癡呆通常會引發哪些并發癥? -
Q: 血管性癡呆的成因及應對方法是什么 -
Q: 血管性癡呆會帶來哪些嚴重危害?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血管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于腦血管病引起的癡呆。1896年,Emil Kraepelin首先提出動脈硬化性癡呆(arteriosclerotic dementia)的概念,之后許多學者又提出了不同的命名,如腔隙狀態、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AE)、多發梗死性癡呆(MID)、腔隙性癡呆(lacunar dementia)、遺傳性多發梗塞性癡呆(HMID)等。為避免誤解,有專家建議凡與血管性因素有關的癡呆統稱為血管性癡呆。血管性因素主要指腦內血管即頸動脈與椎基底動脈兩大系統,可以是這些血管本身的病變,也可以是顱外大血管及心臟的病變,間接影響腦內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改變,最終使大腦功能全面衰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