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的原理和適應癥
PET-CT是常見的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方法,可以幫助醫生進行不同疾病的治療。那么,具體來講哪些疾病是PET-CT檢查的適應癥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PET-CT的原理和適應癥,感興趣的朋友們別錯過了。
PET-CT的原理
PET-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用X線束對人體檢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受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之后,由光電轉換器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信號,輸入計算機處理。圖像形成的處理有如將選定層面分成若干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稱為體素。掃描所得信息經計算而獲得每個體素的X線衰減系數或吸收系數,再排列成矩陣即數字矩陣。數字矩陣可存儲于磁盤或光盤中。經數字/模擬轉換器把數字矩陣中的每個數字轉換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塊,即像素,并按矩陣排列,即構成CT圖像。故CT圖像是數字化圖像,是重建的斷層圖像。
1985年滑環技術應用于pet--CT掃描產生了單方向連續旋轉型CT機。1990年世界上出現第一臺螺旋CT機,它是在各單方向連續旋轉型CT機的基礎上,X線管與探測器繞病人不斷旋轉的同時,球管連續產生X線,數字采集也同時進行,而病人則臥于檢查床恒速移動穿過掃描架,導致X線束以螺旋方式穿過病人(即螺旋掃描)。這種掃描收集的掃描數據,是時間和空間上都連續的容積數據。但是,由于掃描時檢查床也在移動,橫斷層面的位置不定,用常規方法直接重建,可導致切層厚度不均或傾斜,引起部分容積效應,產生很多偽影,所以從原始數據重建產生橫斷圖像需采用新的重建方法—內插算法。其簡單原理是將相鄰的螺旋層面間原始數據進行投影數據的內插運算,然后利用傳統的濾波反投影方法重建橫斷面圖像。
那么,哪些疾病可以做PET-CT檢查呢?
PET-CT檢查的適應癥
癲癇:在發作間歇期,典型的18FDG PET成像可揭示與癲癇源灶對應的低代謝區。發作期示高代謝區。與MRI相比18FDG PET是一項更敏感的方法。
癡呆:隨著人壽命的增加,癡呆正在成為一個極大的醫療和社會問題,由于治療選擇的改進,癡呆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越來越重要。在該病的早期,功能/代謝成像技術較臨床評價和解剖成像技術更敏感。在老年性癡呆病,18FDG PET的最常見的表現為雙側性頂、顳葉皮質的攝取減低,后來可擴展到額葉皮質,低代謝區的增加與臨床上癡呆漸變嚴重相關。
神經精神病:PET通過其圖示代謝的能力提供若干無結構異常的功能性精神紊亂和神經化學改變間的聯系。
腦血管病:腦血液動力和代謝功能連同自動調節機制是復雜的,但通過15O和18FDG成像和測定。可用于評估的參數包括局部腦血流、局部腦血容量、局部腦氧代謝率、局部腦氧攝取率和局部腦葡萄糖代謝率。
PET-CT檢查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
(責任編輯:林宗可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