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學是什么?內容有什么?
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詞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制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的學科。或組織采集,進行細胞學細菌學及生化檢查。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吧。
簡介
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診斷學、選擇或超選擇性血管造影、細針穿剌和細胞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兩個基本內容:①以影診斷學為基礎,利用導管等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一些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②在影像監視下,利用經皮穿剌、導管等技術,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理和生化資料,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可以這樣理解: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醫學的引導下,為現代醫學診療提供了新的給藥途徑和手術方法。與傳統的給藥途徑和手術方法相比較,具有更直接有效、更簡便微創。
我國發展
介入放射學是近80年代初傳入我國,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于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癥(各種癌癥、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并癥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采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藥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于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并發癥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應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內科、外科治療學并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學科,稱之為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預見,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該學科將會象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一樣,細分為神經介入科、心臟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與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復機會,日益成為人們選擇性治療的首選方法,倍受患者關注和歡迎。
國外
在國外始于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目前它
《介入放射學理論與實踐》
不但用于血管系統疾病和出血的治療,并廣泛用于其他系統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線引導下應用導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種經皮穿刺共軸擴張導管系統,擴張周圍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于并發出血和栓塞機會多,沒能推廣應用。
(3)1973年 Gruntzing發明雙腔帶囊擴張導管,達到擴張狹窄血管的目的,從而使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得到發展。
(4)在心臟介入治療方面,1966年 Rashkind創導心房間膈開口術,1967年 Postmann應用PDA關閉術,20年來發展到治療 ASD、 VSD關閉術,肺動脈瓣狹窄擴張,肺 AV瘺栓塞等。
(5)在治療腫瘤方面,1972年Rosch對肝、腎惡性腫瘤進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對脾進行部分栓塞治療脾亢。
(6)1969年 Kaude經皮肝穿作膽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膽道內外引流及內支架治療膽道狹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線或CT、超聲引導下行實質臟器的細針穿刺活檢,膿腫引流等。
(責任編輯:付子顏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